第九章:拜师
当众人都在夸奖小胖墩是天才时,刘利也是一脸高兴,自己的儿子不鸣折已,一鸣惊人啊。
而何休更是喜出望外,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看着小胖墩欲言又止。
而小胖墩则是一脸无辜的看着何休,心想“这人怎么了,看得我全身起鸡皮疙瘩”
……
……
……
过了一会何休来到了河间王前,向其施了一礼。
“此子不凡啊,不知王上可否割爱让他拜我为师吗”
何休的一席话再次震惊四座,而刘利也一脸不敢相信的看着何休,至于小胖墩,已经面无表情了。
何休何许人也,儒学大师啊,今文经学家啊,更是公羊学的集大成者,同一时期也只有一个古文经学的大师郑玄能够于他媲美。
在东汉时代,以郑玄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和以何休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的派别之争,似一种隐微的折光,今文经学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在政治上的得势,古文经学反映出一部分人企图在政治上得势。斗争的结果,古文经学推倒了今文经学,表现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彼此消长。当时在这一点上,何休是个失败者。但从后世长远影响来看,何休是成功的,董仲舒、何休的经学又被冠以董何之学,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即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一脉相承,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主流,尤其影响了近代思想乃至政治。
所以能够拜在这样的大师级别的人门下那是很多人求都求不来的。
小胖墩有点意动,但是他的母妃似乎有点舍不得。
“这,以先生之学要教授犬子自然可以,只是,他才两岁有余,而且我夫人也有点舍不得”刘利看着崔氏一脸茫然,于是对着何休施了一礼说道。
“王上放心,我也正打算留在河间,在乐城安家,如此也并不影响此子的学业,而且虽然两岁确实有点早,但是此子聪颖,不凡,正可以早教育,早成才”
“学生刘陔拜见老师”
和正在犹豫的刘利夫妇不同,小胖墩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开玩笑这么一位大师要收我为徒,那是多么的难得啊,别人求都求不来,这么好的事被自己遇上了,那还不赶紧抓住。
“诶,徒儿乖,快起来”何休扶起了跪在地上的小胖墩,开心的说着。
“那好吧,等过几日便为陔儿准备拜师礼”崔密开心的说着
“好,就这么定了,哈哈哈”刘利见事成,也是很开心,自己的孩子能拜何休这样的大儒为师也是好福气啊。
而在场的宾客也都纷纷表示的祝贺。
……
……
……
又过了几日,河间王府也是披红挂彩。
今天是小胖墩拜师的日子,王府上下自然很隆重的准备装设了起来。
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直到唐代拜师礼才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而拜师礼一般有分为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还有就是六礼了,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
所以古人对于拜师是非常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