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论人才

第53章 论人才

谈起人才,不禁想起《天下无贼》里,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最缺乏的是什么?人才。

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位科学家之口,倒也罢了,但是,出自一个做贼的头目之口,一笑之余,不仅让人感慨万千:各行各业,人才,太重要了!

有了管仲的辅佐,该给他一个什么职位呢?

前文说过,作为大国,可以拥有‘三卿’。‘上卿’为天子所赐,高氏、国氏占据多年,这一点绝不能改变;还有一个‘下卿’职位,齐桓公有权力任命。不过,这种‘三卿’制度,后来被打破,一般是‘六卿’,晋国最多达到‘十二卿’。

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治国才能超过高傒,担任下卿则屈才,而且以下级指挥上级,难以服众,容易造成混乱。

于是,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总管朝政,辅佐国君。

齐桓公同意,管仲的命运从此改变。他高居相位三个月,就请求与齐桓公共同评论一下百官。实际就是评论一下齐国当下的人才,因其特长,使他们各尽其职。

作为宰相,管仲不傻,自己肉身凡胎,偌大个齐国,全靠一个人治理,累也累死了。必须发掘人才,重视人才,应用人才,只要选好人才,齐国的振兴,指日可待。

讨论人才,好,齐桓公很欣慰,必须的。

管仲说:“揖让有礼,进退有据,说词刚柔有度,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

‘大行’就是外交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长。

“开发荒地,使之成为城邑;开辟土地,使之增产粮食;增加国内人口,竭尽土地之利,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

‘大司田’,专门负责农业,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长。

宁戚,卫国人,曾经作《相牛经》。据说此书后来传给了另一个著名人物百里奚,凭借他的养牛技术,给东周王子颓养牛,给南方的楚成王喂马,深得器重。

据《吕氏春秋》记载,宁戚想投靠齐桓公,不过家境实在穷困,一点儿路费也没有。最后,只好给商人赶牛车,不要工钱,只要给些吃喝即可,历尽艰辛,终于到达齐国

当晚,他跟随大部队,露宿在齐国城门外。恰巧,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打开城门,命令货车避让,火把照耀得四周一片明亮。

宁戚正给牛喂食草料,见到齐桓公的仪仗,感慨万千,于是敲着牛角大声唱道:

南山灿,白石烂,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布单衣适至骭,

从昏饭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歌被后世称为《宁戚饭牛歌》或《扣角歌》,也有人认为,宁戚唱的是《硕鼠》。

大半夜的,城门口突然传来嘹亮的歌声,惊动了齐桓公。听那歌词,他大吃一惊,拍拍侍从的手说:“奇怪呀!那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命令手下人,载着宁戚,回宫。

当晚,侍从询问,如何对待宁戚?齐桓公赏赐新的衣冠,准备接见。

初次相见,宁戚游说齐桓公,治理好齐国境内之事,齐桓公听了,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天再次相见,宁戚游说齐桓公如何称霸天下。这话,说到齐桓公的心坎上,立刻就要重用宁戚。

一个喂牛的,刚刚见面,凭借一张嘴皮子,三言两语间,就成为朝廷大员,很多人不服,提出反对。

有大臣进谏,来者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看看此人是否贤能。如果贤能,然后再决定是否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齐桓公作为一代霸主,最大的优点——有自己的主见,故而坚决不同意。如果派人暗中查访,只怕此人有小毛病,因为小毛病却抹杀他的大优点,这样容易失去天下贤才。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代霸主,齐桓公还有‘三大缺点’呢。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宁戚,成为他的霸业不可或缺的一员,将为齐国大军提供充足的粮食。

管仲接着说:“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负责军事。”

这位王子城父,地位可不一般。姬姓,周桓王的小儿子,正宗的王室血统。在周王室任职‘城父’,相当于现在北京卫戍区司令,所以称他王子城父。

当初周桓王临死之前,把小儿子王子克托付给周公黑肩。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不听辛伯劝告,要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这就是著名的‘王子克之乱’。

王子克谋反失败,逃亡南燕,从此没有消息,周公黑肩则被杀。王子成父因躲避王子克之乱,逃到齐国,后来以王为氏,后来山东琅琊王姓始祖之一。

管仲发现他的军事天才,任命他为‘大司马’,相当于后来的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

紧接着,管仲说:“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妄杀无辜的人,不妄诬无罪的人,我不如宾须无,请封他为‘大司理’。”

‘大司理’,相当于现在国家人民法院院长,负责全国冤狱诉讼。这个位置的重要程度就不用多说了,如果没有责任心,没有良心,没有爱心,只为了升迁而破案,那就会造成令人发指的冤假错案。

宾须无,档案不祥,据《史记》记载,他与隰朋很早就共同辅佐公子小白,是史书中最早的宾氏,被公认为宾姓始祖。

此人除了善于断案,还正直敢言,从不隐藏。据《管子》记载,齐桓公称霸后,多次会盟诸侯,难免野心膨胀,幻想更进一步,取代周朝,成就自己的王业。

他向管仲请教此事,管仲没有回答,让他去问鲍叔牙;齐桓公又向鲍叔牙请教,鲍叔牙也沉默不语,一杆子又把他支到宾须无那里。只有宾须无,能为他解惑。

齐桓公感到很奇怪,这个问题很难吗?问一问都不行吗,有啥说啥,何必支支吾吾,躲躲闪闪?于是,他只好去向宾须无请教。

管仲、鲍叔牙不愿否定齐桓公,把这个难题推给了宾须无,有点儿不讲究。宾须无也不客气,坦率地说:“古代能成王道的,国君德高望重,臣子德微望轻,您现在恰恰相反。”

一句话,说的齐桓公哑口无言,从此再也不提王业。

另外,管仲又推荐了东郭牙,说:“敢于冒犯君主的颜色,进谏必忠,不怕死,不贪财,我不如东郭牙,请立他为‘大谏’。”

‘大谏’,相当于后来的谏议大臣,这个官可不是好当的。面对国君的过错,必须勇敢正直,坚持真理,不怕没命,不怕丢官,敢于‘批龙鳞’。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就是这一类。

关于东郭牙,据《吕氏春秋》记载,此人原本也是个平头百姓,打扫宫廷的。

某一天,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准备攻打莒国,因为莒国属于‘东夷’,对齐国总是不服。还没有付诸行动呢,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全国人都知道了。莒国人当然也听说了,立刻全面戒备。

这是国家机密,竟然提前遭泄露,齐桓公非常郁闷。

伐莒之事,天知地知,管仲知自己知,怎么就泄露出去了呢?管仲也觉得奇怪,除了自己和国君,没有第三者知道。有人窃听,不可能啊,剩下只有一种情况:身边隐藏着高人。

齐桓公想了想,恍然大悟,说道:“啊呀,那天有个服劳役的人,几次抬头看我们。难道就是他吗?”

于是,管仲让服劳役的人全部来干活,不准请假,不准替代,不准找任何理由。

当东郭牙走过的时候,管仲一看,此人气度不凡,不像干杂役的,一定就是他了。于是,让负责接待宾客的人,把东郭牙请来,按照级别站在一旁。

管仲问他:“你就是那个泄露我们伐莒的人吧?”

东郭牙也不畏惧,直接回答:“是我。”就这态度,已经不是个一般人。

管仲说:“我没有说过伐莒,你为什么说要伐莒?”

东郭牙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我是自己猜的。”

对国家大事胡乱猜测,也太准了,神人啊!

这话让管仲很吃惊:“我也没有说过伐莒的话,你凭什么猜测?”

东郭牙从容回答:“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欢喜开心,那是参加宴会;凝重安静,这是有了丧事;怒气冲冲,手足挥舞,是要用兵打仗。那天我远远看见您站在高台上,怒气冲天,一看就是要发动战争。您张大嘴巴,并不闭合,说的就是‘莒’字;您举起双臂,指的就是莒国的方向。诸侯对齐国不服的,只有莒国,所以我对别人说,你们要攻打莒国。”

通过人的动作口型、喜怒哀乐,就可以判断要出兵伐莒,赶上今天的超级间谍了,东郭牙的水平,可见一斑。

这五位,被称为齐桓公时期的‘五杰’。

管仲没有举荐好朋友鲍叔牙。并非他忘恩负义,也不是鲍叔牙没有才能,因为管仲清楚,鲍叔牙有一个致命缺点——嫉恶如仇。齐国的内部并不太平,这种性格,容易给他招来祸害。

作为老师,鲍叔牙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作为忠臣,他的让贤之举,在所有齐国人心目中绝对‘高大尚’;作为朋友,他与管仲之间不需要解释,也没必要解释。

最后,管仲对齐桓公说:“这五个人,我一个都比不上。但是,用他们来同我管夷吾交换,我是不干的。君王您想要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够了;若想图霸王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此。”

人,除了真才实学,还要有魄力,当仁不让,要为天下负责。

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知人善任,各尽其才,方能有所建树,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团队’精神。没有好的团队,注定一事无成。

管仲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公子纠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齐国朝堂的人才琢磨透了,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国家的每个时期,人才都非常多,关键是,有没有伯乐。管仲幸运,遇到了齐桓公,还有好友鲍叔牙;那几位人才也很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管仲。

人才聚集,齐桓公,将要开启新的时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春秋风云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春秋风云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章 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