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方伯

第72章 方伯

齐桓公称霸以后,晋国虽然得到周王承认,依然内乱不息,属于晋国的时代,还要等待将近五十年。

晋献公开始对亲人、对家族施行残酷的杀戮;秦国远在西戎,不与中原往来,还没到崛起的时刻;楚国已经很强大了,东征西讨,盛气凌人,有争雄中原的气势,郑、蔡都受到欺负。

公元前667年夏季6月,大热天的,齐桓公邀请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五位国君在幽地(今河南兰考境内)结盟。

距离上次幽地结盟(公元前778年),已经过去了12年,也算是一个大循环。

这是一次大型聚会,‘九合诸侯’中,按照时间,排列第四位。身为公爵,鲁庄公终于亲自参加,而且作为齐国女婿,也没什么丢人的,只要支持齐桓公即可,回去还是各过各的小日子。

期间,遂国事件、王室内乱、自然灾害、出嫁哀姜等,齐桓公几乎也没闲着。加上他有‘三大缺点’,从来不知节制,若非管仲替他分忧,几乎成了最忙的人。

这次聚会,主要是陈国、郑国顺服。陈国内乱刚刚平息,郑国则从楚国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回到中原阵营,得到两个诸侯国的拥护,值得庆祝。

但是,卫国不在列。是故意疏远卫国?还是卫国根本不服齐国?或者会盟别有目的?这几年,卫国很消停,但是,公元前675年,卫惠公姬朔干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支持王子颓叛乱,赶跑了周惠王。

再说齐桓公,担任霸主后,可谓功成名就。公元前667年冬天,齐桓公正在宫中欢乐,突然接到周惠王的召命。周惠王派遣卿士召伯廖,来赐封齐桓公,正式命他为‘方伯’。

‘方伯’就是‘伯主’、‘霸主’、‘盟主’的意思,是九州之长,有权代替天子,巡视天下,征伐不服从命令的诸侯。

当年的周文王,之所以能够有权征伐四方,就因为他是‘方伯’,天子之下第一人。

其实,齐桓公已经称霸,得到诸侯认可,昔日的周僖王也曾同意。但是,他没有给齐桓公下达正式文件,缺乏一道正规任命文书,齐桓公的‘霸主’身份,有自封的嫌疑。

现在好了,周惠王亲自派人送来这道珍贵的金牌,非常及时,因为,齐桓公的霸业,还有二十余年呢。从今以后,一切名正言顺,谁敢不服,就可以挥舞着周天子的旗号,率众征讨。

但是,‘方伯’的名号,也不是白给的,是有条件的。其实,这个条件很简单:讨伐卫国。

为什么?当初的王子颓之乱,固然有其内部原因,外部的罪魁祸首,就是卫惠公姬朔。

前文说过,正是他,支持王子颓,联合南燕军队,把周惠王赶出王城,害得真命天子流落民间三年。现在已经过去八年,周惠王至今耿耿于怀,苦于没有实力,只好忍耐。

对于王室而言,只是拟一道圣旨,写几个大字;对于齐桓公而言,‘方伯’这个名号,比任何宝物都珍贵,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快乐接受的同时,一定要服从命令,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伐卫,有点麻烦,不仅仅是打仗那么简单。那位敢于率军攻打王室的始作俑者卫惠公朔,已经于两年前死翘翘了,人死仇灭,这是规矩。他做了许多坏事,也受到些惩罚,算是善终,不过他的儿子可要倒大霉了。

现在,卫国的国君是他的儿子卫懿公姬赤,掐指算一下辈份,齐桓公还是他的三舅爷。

周惠王伐卫这个命令,来的有些晚了。

虽然卫懿公很昏庸,也不能把卫惠公的罪责,强加到儿子头上,而且卫国百姓也没有罪过。

刚刚接过‘方伯’的名号,就去讨伐亲戚之国,挺难办。但这是周王的命令,不得不讨伐。而且‘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样一份大礼,根本无法拒绝,‘方伯’这两个字,无价。

本来卫国对齐国也是时亲时疏,需要的时候低头求助,不需要了立刻撇开。夏季幽地之盟,卫国没有参加,齐桓公也有心教训一下。

《春秋》记载,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见。城濮是卫国地盘,将来,晋楚在这里发生一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一举奠定第二位霸主晋文公的霸业。

这次聚会的目的,明显就是针对卫国。

公元前666年春,也就是鲁国发生灾害,去齐国买粮的那一年,齐桓公出兵伐卫。

这次齐桓公并没有邀请诸侯帮忙。本身卫国实力有限,再者,跟诸侯没法解释,以‘三舅爷’的身份讨伐卫懿公,实在说不过去;单独出兵,可以临机应变,没必要真刀真枪的大战一场。

卫懿公这个人不咋地,以后还会介绍,大家知道他十分爱好仙鹤就可以了,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盟主带兵而来,卫懿公如果识趣点儿,以礼相待,派个能言善辩的说客解释一番,低声下气定个盟约,再去给周王赔礼道歉送些礼物,大家化干戈为玉帛,未尝不可。

然而,不知是自信还是愚蠢,他不问青红皂白,勇敢地率军迎战。

齐桓公是带着王命来的,理由充分,而且作为时代霸主,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原本齐国就高于卫国,加上人才济济,结果可想而知,卫军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败涂地。

被打了,然后才掂掂自己的分量,赶快派人带着财物,打通各种关节去求和。

管仲称霸的策略是‘以德服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启战端。既然卫国醒悟,顺势收起刀兵,和为贵。当然,也要跟周惠王解释一下,送点好处,彼此谅解。

为了表示诚意,卫懿公派太子开方,负责送礼和谈。这位开方,非常不咋地,成为后来齐国的‘三贵’之一。

当他见到齐桓公时,被齐桓公的威武霸气震慑了。自己当太子许多年,本以为高高在上,人人尊敬,没想到出门一趟,真是井底之蛙,霸主竟然如此威武。

经过一番思想争扎,他当时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当卫国太子了,跟着齐桓公走。

这个决定,颠覆传统思维:宁为牛后,不为鸡口。

连太子的位置都甘愿放弃,那么,他的图谋,到底是什么呢?管仲都猜不到。据《管子》记载,管仲病危的时候,说卫太子开方十五年不回家探望双亲,不合人情,不可重用。当然,对于开方的聪明才智,管仲还是认可的。

即使他人品不咋地,管仲依然夸奖他聪慧而敏捷,不能持久而喜欢创始(《管子》),可见此人还是有水平的。

管仲在公元前645年去世,如果前推十五年,是公元前660年。

当年冬十二月,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卫国残破。如果开方在这个时期,狼狈去找齐桓公,不会受到如此宠幸;而且父母双亡,之后没必要再探亲。

所以说,开方应该在齐桓公伐卫之后,主动放弃太子的位置。从此,他抛家弃国跟定了齐桓公,十五年不回家探亲,父母死了也不回去,齐桓公认为,他爱自己胜过爱父母,故而更加宠信开方。

然而,付出的多,想得到的就更多,人不会平白无故地付出。他将为齐国带去深重的灾难,将把齐桓公,活活送入鬼门关。

自从周惠王的圣旨传达后,齐桓公已经不再是自我标榜的‘武林盟主’,不再是四方公认的‘江湖老大’,他开始正式步入仕途,成为周天子任命的‘方伯’。

名正言顺,领袖诸侯,这是一步大跃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春秋风云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春秋风云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72章 方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