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外圆内方
小安笑道:“呵呵,做一个这样的人,岂不是很墙头草?”
银心笑道:“你这小子懂什么呀,教你怎么样为人处事的,学会了之后帮你以后走到哪里都是吃香的!”
小安说:“这不是中庸之道么?”
银心笑道:“哎呦,你还懂中庸?”
小安笑道:“呵呵,那是自然,我家少爷懂得可多了,我知道也正常……”
银心笑道:“呵呵,所以,深谙辩证法的人能够以“中道”自律,对自身的品格进行适时调节,力求控制在“不割”、“不刿”、“不肆”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方可达到为人处事的圆通境界。”
小安笑道:“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艺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把“方”与“圆”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达到圆融的理想人生境界。”
银心笑道:“嗯,有点意思,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如何才能做好这两件事呢?从古至今,都是中外哲学家思考和探讨的永恒的人生问题。”
小安笑道:“我虽然知道,可是做事要方,到底什么意思我就不明白了?”
银心笑道:“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一定要遵循规则或规矩,切不可随意胡作非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人做事既不能违法,也不能缺德,切不可逾越“法律”与“道德”雷池一步。每一种社会职业虽有自己的特定行规,但是“诚信”则是商道的基本法则。遵之,一诺千金,为商必成功;违之,行欺诈,失信于人,为商必失败。“廉洁”是做官的基本原则,要求做官者不能以权谋私。遵之,即是清官;违之,即是贪官。“求是(追求真理)”是学者的基本要求,不能弄虚作假。遵之,积薄成厚,必有成就;违之,沽名钓誉,必成笑柄。”
“做事要方”虽好,但是也要“通人性”、“合人情”,根据具体情况,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情味,努力做到方中有圆,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小安笑道:“那做人要圆呢?”
银心笑道:“所谓“做人要圆”,是一种宽容、忍让、圆通、融通的人生大智慧,决非是世俗小人的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丑恶心态。在做人上,既要求不要随波逐流,随风飘荡,也要求不要咄咄逼人,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既有貌似糊涂的智慧,也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人要追求的压力最小、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人生境界。“做人要圆”,有时会有牺牲,甚至要承受来自社会和亲朋好友的各种屈辱、误解、怨恨和伤害。这时,要学会“忍”,要相信“日久见人心”,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小安笑道:“呵呵,日久见人心……”
银心笑道:“嗯,“做人要圆”,不仅要求努力做到宽容、忍让,而且切忌以小肚鸡肠嫉妒他人。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嫉妒是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使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巴尔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呢?”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优点和成功,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一份虚荣心,就会少一份嫉妒心。有一位漂亮的好莱坞女演员,因失恋而产生的怨恨和报复心理,使她的面孔多皱,她去找一位化妆师为自己美容。这位化妆师诚恳地劝她说:“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仇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一个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小安笑道:“美容师是什么师?”
银心笑道:“呵呵,给人化妆涂胭脂水粉的……”
呃只能这样解释了!
小安笑道:“呵呵,还有这样的师傅,这岂不是服侍人的丫鬟么?”
银心笑道:“红吧,也可以说是丫鬟……做人要圆”,要求学会与善于赞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只要是发自内心地多使用赞美语,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彼此沟通如沐春风,就会得到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压抑的小人物,更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之常情。这些小人物的人生如一株睡莲,或许一生沉睡着,根本开不了花;又如孔雀开屏,也许一生开不了屏。他们虽然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但是需要一个引爆点。赞美就是挖掘他们无限潜力的最好引爆点。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只要从赞美他人开始,学会以幽默的语言“顺情说好话”,必能打动他人,开启他人的心扉,激活他们的活力,使他们开花、开屏,真可谓功德无量。这是“做人要圆”的秘诀,也是成功的管理之道。”
小安笑道:“管理也要圆吗?”
银心笑道:“从哲学上看,“做人要圆”,就是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以“二合一”的思维程式思考问题,努力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找出二者的平衡点,以达到圆通的人生境界。在人际关系中,“二合一”者从不向别人追问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被人问起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时,他们也多不会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顾赞成与反对而加以包容双方。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态度明确固然好,但有时态度模糊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