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章:五帝治世1
不过,高阳氏在位的时候人族也并不平静。当时,内黄河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高阳氏颛顼在听说此事以后决心降服它。
可是,这个黄水怪神通广大,虽然高阳氏颛顼是轩辕黄帝之孙,并且学有轩辕氏传下的道法,又被人教首徒玄都大法师收入门下,但是毕竟道行浅薄,一人一怪足足激战了九九八十一天也无法将这黄水怪收服。
在无可奈何之下,高阳氏颛顼只好去请教他的老师玄都大法师。在得知了高阳氏的来意后,玄都大法师自己并没有打算出手,而是取出了一柄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又教导了他具体的使用方法。
很快,高阳氏颛顼便用天王宝剑一举打败了黄水怪,为人族解除了危害。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宝剑将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并且为其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
最后,高阳氏颛顼在位整整七十八年终于功德圆满。在交接大典举行以后天降功德,高阳氏也一举成就人皇道果,随后跟随人族三祖以及前三任人皇伏羲氏、神农氏和伏羲氏返回了人族祖地。
这次作为高阳氏的老师,玄都大法师自然也是得了一成天道功德。不过,和广成子不同的是,玄都大法师并没有选择吸收功德来提升修为,而是用灵宝将功德收了起来,不知会用作何途。
在高阳氏颛顼功德圆满证道人皇以后,人族共主之位也就由帝喾接任了。
当然了,这位帝喾也不简单。他是轩辕黄帝的曾孙。他的祖父玄嚣(少昊)正是轩辕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帝喾5岁时便受封为辛侯,30岁便正式继承了高阳氏的人族共主之位。
传说这帝喾,也就是高辛氏生来便很有灵气。刚一出生便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在与此同时也被玉清元始天尊阐教门下的亲传弟子太乙真人收入门下。
说起来,太乙真人这家伙也是和一众阐教弟子跟随广成子辅助过第三任人皇轩辕氏的。有了上一次辅助人皇轩辕氏的经历,太乙真人这一次也是着实的下了一番苦功夫来研究如何治理人族。所以,太乙真人在平日里不光教导帝喾阐教的修行法门,更是在人族事物治理上也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
虽然帝喾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人族共主,但是在继位以后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常广施恩泽于众人,却不及其自身。
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
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
帝喾治理人族,就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史书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值得一说的是,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按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
这位帝喾共有四妃,长妃名为姜原,是有邰国君的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后来,弃长大喜欢农艺,常教人种植五谷,又被尊为后稷,正是后来西岐的先祖。
帝喾的次妃名为简狄,是有松国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秋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正是后来殷商的先祖。
帝喾的三妃名为庆都,相传她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的母亲闻之劝帝喾纳其为妃,后生下一子名为帝尧。
帝喾的四妃名为常仪,聪明美丽,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分别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间里,轩辕黄帝的一脉开枝散叶。自第三任人皇轩辕氏以后,历经五帝、商周两朝世代都是由他的血脉后裔掌控天下。也正是因此,后世的人都尊称轩辕氏为华夏始祖。
自然,帝喾在位期间也是深受其师太乙真人的影响。此时,在一众阐教弟子中,太乙真人的性情还算得上是比较温和。因此,帝喾在治理人族的时候也是广施仁政,并不似其祖轩辕氏、高阳氏颛顼一般的大肆征伐。
如果说,轩辕黄帝和高阳氏颛顼两人最大的功劳是一统人族,为人族初步建立了一个家国的概念,那么帝喾最大的成就就是其在位期间成功的恢复到了第二任人皇神农氏时期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对内,帝喾广施仁政,与民生息。对外则停止征战,重新让人族停止了兵戈之事。所以,许多偏荒蛮族受其感召接受和平,人族也就又回到了一个较为平静又可以蓬勃发展的阶段。
此时,帝喾有感太乙真人的大力教导,其在位期间也投桃报李,大力宣扬阐教,使得阐教在人族一时间威望再度大涨,又重新盖过了人教一头。
多年以后,帝喾在位已历七十年之久。如今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也是功德圆满证道人皇,被人族三祖以及历代人皇接到了人族祖地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