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鲛人

第562章 鲛人

中国的鲛人

古人把人鱼称为[[鲛人]]

中国古代《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四水族一

---太平广记东海大鱼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海人鱼,东海里有。大的长五六尺,样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脚和头都象美丽的女人,没有一样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没有鳞,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象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也不会伤害人。

人鱼有时也出现在动画中,比如:泡沫王子,珍珠美人鱼等。

人鱼的故事也出现在电视剧中,比如:人鱼小姐等。

日本人鱼

据说目前只有日本大阪市瑞龙寺收藏一具人鱼标本。

很久以前,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六一七年),在近(滋贺县)的蒲川被渔夫捕获,江户时代也发生过,尤其是宽政十二年(西元一千八百年),身高一公尺多,发出婴儿似的哭声。从这件事来考虑,人鱼也是传说中的幻兽,可算是相当神秘的鱼族,当时称为鲮鱼或发鱼。就这点而言,日本人的人鱼和西洋传说中的妖精人鱼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其姿态,不一定很美,不如说是奇形怪状较多。出现于若狭湾、九州、四国近海,只选在狂风暴雨迫近时现形。

是凶兆?还是吉兆?

自古以来,人鱼的出现,有人说是不祥之兆,也有人说是祥瑞的象征,究竟代表了是凶兆?还是吉兆呢?

菊冈沾凉所著的《诸国里人谈》之中,十八世纪初叶,在若狭之国有渔夫加害人鱼而招致天灾的故事。若狭之国的大饭郡有一座御浅岳是御浅明神的居所,人鱼被当地的百姓称之为御浅明神的使者。

那是宝永年间所发生的事,有一天乙见村的渔夫去海里捕鱼,发现有东西躺在岩石上。仔细一瞧,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渔夫看了觉得十分恶心,拿起船桨就把这个半人半鱼的怪物打死了,投到海里去。结果海上掀起大风、海啸一连持续了十七天才停止,并且发生了大地震,御浅岳的山脚下到海边的地面都裂开了,乙见村也因此沉入了海底,传言是御浅明神为了报复人类所为。

特征:

也有类似“动物报恩”民间故事的人鱼版流传下来。据说有位渔夫捕捉人鱼之后,又将其放生,过了三天人鱼又游到岸边送那个渔夫。(参见《广大和本草》)日本人对于人鱼形象的确立,大约是在江户时代从西方传来的。主要是依据安徒生童话著名的“人鱼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后人对于人鱼的长相有了明确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鱼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以前的人,就算是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只是口耳相传,绘声绘色地描述,少有文字具体地形容。大致来说,人们相信人鱼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但是没有人能断定究竟看到了什么,因此与其说人鱼,长得像童话中描述那么漂亮,还不如说是把它当作妖怪来看待。

那么出现在文献记载上的人鱼,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呢?八世纪完成的《日本书记》里,写着“像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鱼”。《山海经: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着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怪兽的模样。

十三世纪的《古今着闻集》里头,写道“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怪兽。前面提到过的《诸国里人谈》记载着“有着人类的头,胸前有着如鸡冠一样红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古今奇谈莠句册》另有“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这样详尽而惊人的记载。

另外,在江户时代末期,西洋的人鱼像输入日本,研究荷兰的学者大槻玄泽所写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鱼的图片,上半人是人类的模样,长得如美丽的妇人之姿,下半身是鱼的形状,覆有鳞片和鱼尾,人鱼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终于在此确立,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人鱼之骨,可以入药是贵重的珍品。还有传出有人发现人鱼木乃伊足见当时的人们已经相信人鱼是实存的动物。

曲亭马琴(1814-1842)所著的长篇历史奇幻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写到人鱼的油脂很有用,至于什么样的用途,书中并没有清楚的描述,不过当时刊行的古本上还绘有人鱼上半身的插图。

日本人对人鱼的联想十分丰富,据江户时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成《绘本小夜时雨》记载,江户时代初期,一个四国岛地区的渔夫的小儿子在与父亲打渔的时候打到了一条人鱼宝宝,不顾父亲的责备执意放了人鱼宝宝,后来他长大成了小伙子的时候因为家贫娶不到妻子,一位美女突然毛遂自荐嫁给了他,并带来了一大笔丰厚的嫁妆,白来的漂亮媳妇,还带嫁妆,咱不要白不要!!他用这笔钱做起了生意,过的滋滋润润,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儿育女,子孙满堂,但奇怪的,他们的最小的孙子都成为父亲了,渔夫的妻子还是如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一样的漂亮容貌,别人还以为她是他们孙子的妻子,当故事的主人公小伙子变成老爷爷,又从老爷爷变成太爷爷,临终前,出于内心多年的疑惑,询问妻子的身世关于她的身世,她笑了笑,牵着他的手告诉他,她就是当年他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救出来人鱼姑娘,为了童年时的缘分而嫁给他,同时告诉他希望下辈子有缘的话希望还能在一起。

西洋的人鱼

一般人们熟悉的西方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罗蕾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西洋的人鱼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不过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人鱼多半用来象征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当中,人鱼的下场都很凄惨,最后都得不到幸福。附带一提,虽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鱼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条尾鳍,但古老的西方绘画里,人鱼通常都是两条尾鳍,这点相当不可思议。

中国的人鱼

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按:□为古籍漏字。)

《山海经》中记载:决水多人鱼。状如鮷,四足,音似小儿。食之无瘕疾。又云,休水北注于洛,中多鮷鱼。状如螯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之无蛊疾,可以御兵。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鮷鱼与鲵鱼也被称为人鱼的说法,“人鱼,荆州、临沮、青溪有之。似鮷而有四足,声如小儿。——孩儿鱼有两种:生江湖中,形色皆如鲇、鮠,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颊轧轧,音如儿啼,即鮷鱼也;鲵鱼一种生溪涧中,形声皆同,但能上树,乃鲵鱼也。鮷鱼、鲵鱼现称为娃娃鱼。

“鳢”是一种鱼类的名称,在现今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种,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泽中。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宇宙监察者协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宇宙监察者协会
上一章下一章

第562章 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