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点翠玉雕
姜然看着李素素,想要说些安慰的话,但是话到嘴边,很难说出口了,这是一种情怀,每一个老艺术家,都不希望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随着自己的离开,彻底的消失。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你如果不能够提升自身,那么很难让所有人所接受。
昆曲因为什么流行?
明清的小说传记之类的文学作品,足够支撑昆曲再延续数百年的时间,那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再加上昆曲演员自己的实力,有裴老等一大批老艺术家们撑起来,再加上华国的大力扶持,方才能够到了如今的地步。
说是小众么?
也小众,说是大众,但是也只有那么一批老一辈的学者忠心的支持着,昆曲不是当代的主流,但是却是当代的上流,有着绝对的拥护者,再加上昆曲本身,也是辞赋优美,旋律高雅,起来也是必然的。
京剧也是一样,李素素这些,已经是下一批的老艺术家了,上一代,还是真有着人依旧的奋斗着,有的去了戏校当教授,也有的不断的培养着下一代的青年人,老一辈对待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的艺术,都是极为认真且尊重的。
京剧能够长盛不衰,无外乎,也就是这么多的人在不断的为整个艺术品类,默默的添砖加瓦,负重而行,不计回报。
四大名旦流派,前后四大须生的再传,都是让得整个京戏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但是现在很难形成新的戏剧了,只能去挖掘前人的宝藏。
在上个世纪中旬的时候,尚且有汪先生能够写出《沙家浜》这样维持着那个时候时代特征的现代戏
也有翁先生写出《锁麟囊》这样的大戏,,虽然说现在对于京剧的扶持,也比不上当初,但是对于这种剧种的重视,着实太少了。
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够敢说写出全本,能登台的大戏来。
不是说写不出来,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听过京剧!
《智斗》,更是京剧变革的一大经典,之后就是《智取威虎山》这样能够保持着时代特征的大戏,唱出来,不会与当时的时代所脱节。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最上层的几个人,都会去听京剧,并对京剧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欣赏。
现在发展起来,却淡忘了最传统的东西。
在曰国,有着跟华国的京剧一样的传统文化,名叫歌舞伎。
歌舞伎和昆曲一样,列为世界级别的非遗,但是在曰国,被列为重要的文化财富,甚至要求年轻人每年必须去看一次现场的演出。
文化能够强国,也能够让华国得到世界的认可,但是需要伶人自己强大起来。
恰恰是这种形式,像是李素素所说的,老人想要发展,想要壮大自身,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但是,没有文化!
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当年,甚至有些根本没有机会上过学,十几岁就能够挂头牌演出,自己带一个团的天才级别,更是比比皆是,但是,文化真的很重要。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吃不好,穿不暖,穷人家的孩子,哪里来的文化课?
创新?可以,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你写,我来唱!
四平调不好么?
唱的不好么?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四平调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吸收评剧京剧,花鼓,等一大批剧种的精华,独具地方特色,在川地周边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拜先生的《小包公》,更是曾经辉煌的时候,轰动一时。
四平八稳,堂堂正正,谓之四平调,这种在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颇为重要地位的一大剧种,消散的很快。
也纳入了国家级非遗,也有着人前仆后继的去奉献。
因何没落?需要反思。
不过也确实是有着神兵天降。
如当年的豫剧之中的常大师,将豫东和豫西两种风格结合了起来,更是有创造性的给这个地方戏曲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彻底的将地方戏曲,从一个地方,唱到了全国,火到了全国,唱遍了全国,响彻了世界。
要让华国的传统文化,乃至艺术实现那位老人所说的大发展,大繁荣,大高潮,就要看上层究竟下了多大的力了,当然,这些传承本身也需要有着被认可的资格,不过能够经久不衰的艺术,本身就没有必要去怀疑它的艺术性和时代价值。
文化,终有一日会强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你认为自己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什么地步?”姜然笑着问道。
“我只是个唱戏的,哪有什么艺术。”李素素摇头笑道,“很多时候,我们也想要发展,但是真的很无奈。”
“无奈在哪里?”姜然略有些吊儿郎当的说道,“京剧有固定的受众,不说经久不衰,至少再延续个上百年不成问题,再说了,余老不也是在不断的尝试着新戏么。”
“余老是个大才。”李素素轻轻点头,“你说的也对,发展啊,就要唱遍中国,也要唱给世界,整个世界上,我还没有听过比京剧好听的曲艺,外国有乡村,蓝调,爵士,摇滚,但是京剧,也不比他们差了什么,有快板,慢板,跺板,散板,二黄,西皮,哪一个也不比其他音乐差了!”
姜然点了点头,这倒是有些太过绝对了,但是能够看出,李素素是真的喜欢这种艺术,这是一种澎湃的自信,来源于她已经站在了一个剧种的顶端。
“我决定了,回去就开始巡回演唱,跟余老一同走过每个城市,等到唱不动了,再回京剧院养老。”李素素笑着说道,眼中带着笑意。
“这就决定了?”
姜然倒是颇有些意外,开巡回专场,以两个人的身份,想要批下来,肯定是需要不短的时间和拉扯的。
“我倒是决定了,但是回去要看看余老的想法,毕竟他公务繁忙,要不然这样,我带你去开专场吧。”李素素眼睛一亮。
姜然看了一眼李素素眼中颇有些激动的神色,想了想,还是轻轻摇了摇头,“我可以在你们到河州地界的时候去帮帮唱,但是全国专场,还是算了吧,我这小身板经不起这么折腾。”
李素素噗嗤一笑,“行了,我也没想着让你去跟我巡演,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老生还难找么?”
姜然无语,整个比喻......
“研究过昆曲么?”李素素突然笑着问道。
姜然点了点头,“不算研究,略懂一二。”
“据说你在直播的时候,一天换一个唱腔来吊嗓子?其中就有昆曲之类的?”李素素笑着问道。
“哪有,都是粉丝抬举。”姜然略有些谦逊的笑道。
“昆曲的唱腔,很独特,和京剧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听起来,就像是进入仙境一般,哪怕是我唱《太真外传》时候,都很少有这种感觉。”李素素笑道,“我刚刚提到世界文化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个趣事。”
“和昆曲有关?”姜然眉头一挑。
“是啊,曰国,曾经有一国宝,叫做歌舞伎,在曰国,和京剧的地位一样,演唱方式也差不多,都是男扮女,只是那个地位,那是真的国宝,近来,一个曰国国宝级的歌舞伎演员,迷上了昆曲,现在尚且在华国学习。”李素素笑道。“昆曲是艺术界的一朵芝兰玉树,被称为百戏之祖,不是没有道理的。”
姜然微微点头,将嘴里的稻草吐了出去,“艺术嘛,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锲而不舍追求自己所奉献的事物的人,我都喜欢。”
“话说回来,曰国的某些匠人对待一种东西的执着,我还是蛮敬佩的。”姜然笑道,“当然,华国之中就更不用说了,卢沟桥,永定桥,圆明园,赵州桥,乃至于长城,甚至是阿房宫,都江堰,都是了不起的前辈匠人。”
李素素点了点头,“这倒是真的。”
两人又是聊了很多,从戏曲艺术,谈到戏曲的未来,再到文化的传承。
两人人言轻微,但是说的,却都是内心的想法,最真实,也最纯粹,他们希望华国的文化,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对外,所有国家都开设课堂学习汉语,学习孔孟之道,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至于赶超。
文化从不落后于人,何来赶超一说!
五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哪怕是有些埋在岁月里,消散在了青史中,但是自信从未断绝,依旧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说了这么多,你还没答应给我的雕刻。”李素素笑着说道。
“什么雕刻?”姜然看了看,说道,“我这里又没有好玉,只有一些边角料了,你要是雕刻个玉佩还凑合,其他的就算了。”
“那就玉佩吧。”李素素点了点头,说道,“我要一个浓缩版的点翠冠。”
姜然眼睛都直了。
点翠冠?
您这是要我命啊。
唱戏的头冠,本就工艺极其复杂不好雕刻,再加上点翠这种工艺,说难谈不上,但是,流程多!
雕刻起来,就和鹰这种不是一个量级的了,看起来漂亮,但是天知道要怎么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