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惜醉
“松下观棋无细问,回神已是烂柯人”
-
“百年屈辱,今朝洗刷,令人快哉!”邓属跟着我叹道。随后,邓属又跟我说道:“对了,先生,我动身之时听闻,张议潭要留在长安为质。”
初闻此讯,令人唏嘘。于是我转过身,问邓属道:“是陛下要求的,还是张议潭主动提出的?”
“听二公子说,是老堂主给张议潮出的主意。”邓属答道。
这在我意料之外,细想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遂叹道:“老堂主真是洞悉帝心啊······”
邓属在山上盘桓数日,之后就回洛阳过年去了。
三年后的一天,邓属依然是着急忙慌地上山。这次他带来的,却是一个让我痛苦的消息。
我邀邓属在草庐坐下后,邓属表情凝重地对我说道:“先生,陛下给死于‘甘露之变’的百官平反了,但···郑注和李训除外。”
“仅此二人没有昭雪吗?”我皱眉追问道。
邓属点点头,回我道:“嗯···二公子让人提醒陛下,陛下却坚持说,此二人乃罪魁祸首,险些倾覆大唐,罪无可恕,其亲族不赦。知道这些话后,二公子便没有再多做什么。临行时,二公子特意嘱咐我,让我替他跟先生说声抱歉!”
“此事乃圣心独裁,二公子也无计可施,我不怪他。要怪,也只怪陛下不分是非曲直。文宗朝,宦官一手遮天,在那样的情形下,郑注和李训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乃忠勇义士,怎会是‘罪无可恕’呢?虽然他们操之过急,未能成功,但初心是为了国家和皇室,怎可指责他‘倾覆大唐’?如此耳食之言,岂不让天下仁人志士寒心?”我有些愤慨地接过话,又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哎······”
“二公子还未将此事知会岭南,他让我问先生,是否需要知会那边?”邓属问道。
我想了想,回道:“还是告诉他们吧···这种事,不必瞒着。珠玑有权知道真相,纵然真相残酷无情,也无需欺瞒。他是个坚韧不拔的人,能承受得住。对了,他近况如何?”
“诗岚姑娘的近况,我所知不多。听闻几年前他诞下一女,想来应该还不错。”邓属答道。
我点点头,心中念着珠玑,口中对邓属说道:“那就好···他半世漂泊,孤苦伶仃,如今能栖身岭南,实在是件幸事。”
“哦,还有一事忘了说。李椅找到二公子,想探听先生的下落。二公子问,是否要告知他?”邓属转述萧秀的话,问我道。
我回想起与李椅的过往,心中愧疚,于是回道:“还是不要告知了吧。他···我不知该如何面对。对了,他的父亲,卫国公如今怎么样?”
“卫国公···”邓属有些支支吾吾,随后突然问我:“先生,你的‘醉梦令’之毒,解得如何?”
我有些不解,不过还是如实回答他:“上次神医孙来放完血后,已经让我停止服用压制毒性的解药了。不过神医孙说,还需放两次血,才能彻底去除毒性。邓领卫为何突然问此事?”
“那先生的身体如何?是否恢复到从前?”邓属没有回复我,反而追问道。
我虽不解,但还是诚恳回道:“已经好了许多,‘醉梦令’的症状都消失了。”
“那···我应该可以说了。”邓属低着头,自语道。
我愈发纳闷,问道:“邓领卫怎么了?”
“哦···没什么。大中元年,卫国公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等卫国公抵达潮州,他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样的路途颠沛,让已经耳顺之年的老国公染上了恶疾。一年后,在大中三年十二月,卫国公于崖州病逝。由于神医孙说先生那时正是解毒的关键时期,不可大喜大悲,故而府中便对先生瞒了此事。万望先生见谅!”邓属有些内疚地对我说道。
我听完,悲从心起,但见到邓属的无措,还是先安抚他道:“邓领卫和府中的苦心,我感激不尽。哎···卫国公如此下场,都是我的错。若那时你们告知我,或许我真的会痛彻心扉。即便是现在闻之,也让我为其哀伤。”
“是啊,无数学子都对他的遭遇嗟叹感怀。白崇儒还写了首诗,其中两句,广为传颂:‘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因为这两句诗,还让陛下特意下旨,令身为秘书省校书郎的白崇儒,好好校书,反思己过。从那以后,白崇儒再无升迁。”邓属跟我介绍道。
我心中想起许多事,自言自语道:“‘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南望···难忘···这么些年了,白崇儒始终未曾改变。看来一个人若秉性耿直纯善,是难以被他人改变的,哪怕是父兄亲友也无法改变。他做校书郎,虽有些大材小用,不过在当下的朝局中,是最为合适的。”
“是啊,一个人的秉性很重要!二公子也说,用人之时,才华只决定是否胜任,而秉性才能看出是否合适。比如李椅,就不太适合朝堂。”邓属接过我的话,有感而发。
我看向他,很认真地问:“卫国公仙逝后,李椅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处理完老国公的后事,李椅就踏上了云游之路。这些年,他游历了各处的名山大川。当然,知道柳泌就是曾经在此山中遇到的人,他就没有往这里来。前不久他回长安,通过郭靖节找到二公子,探听先生的消息。”邓属回道。
我追问道:“郭靖节?他不是不喜欢萧兄么?怎么,他们还有联系吗?”
“他们曾经是不对付,不过就在三年前,张议潭入长安的时候,他们又在天香楼遇到了。听说那一次,他们把酒言欢,饮了三天三夜的酒,作了三十三首诗,谱了三十三支曲,载歌载舞,逍遥快活。为此,二公子还被老爷斥责了。但自那以后,郭公子就经常与二公子见面,或饮酒或对弈,俨然已成挚友。”邓属回我道。
听到这些,我原本是很诧异的,不过细想想,又觉得可以理解。看到萧秀与马新莹的日常模样,就可以料定,若没有家族重担,萧秀大概也如郭靖节一般洒脱不羁吧。他们虽看起来神色各异,但本性却有些相似。
想到这里,我点点头,有些羡慕地说:“郭公子值得一交!萧兄在他面前,或能卸下许多负重,能轻松片刻。郭靖节也能与萧兄吐心,许多不便说出的话,都可倾诉。这对他们彼此来说,都是幸事。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这次邓属多逗留了几日,因为他很喜欢吃班心采的毛草菇。往后的几年,他都在这个日子,准时上山来找我们。当然,也会连着吃十多天毛草菇,之后才会离去。
两年后,在一个入秋的夜里,山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伴着“咚咚咚”的敲门声,我举着蜡烛,打开门,看到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出现在门前。
“阁下何人?”我打着哈欠,问道。
那人手握拂尘,对我行礼道:“请问可是‘山中隐士’弟子?”
“‘山中隐士’早已去长安了,你去京都找他吧。”我答道。
那人却说:“我要找的是你!一月前,隐士算到自己寿命将尽,托我来此告诉你,他想临终前再见你一面。”
“他在宫内,我如何见?”我问道。
那道士回道:“他在‘吟风楼’等你。”
“我知道了,谢道长不远万里送信,还请进屋歇息!”我邀那道士进屋。
不过却被他拒绝:“话已带到,贫道清修去了。”
说完,他便转身,没多久,身影就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日,我与班心商量,班心却很平淡地说:“你去与不去,只看你内心是否愿意,无需与我商量。”
我纠结了三日,最终还是决定去见他最后一面。我在山下雇好马车,备了些衣裳干粮和路费。
临行时,班心到山下送我。在盘点了我准备的东西后,他看着我说:“你越发细心了。早去早回,遇事小心!”
“你留些毛草菇晒干,等我回来吃。”我微笑着回他道。
班心一副不屑的表情,对我说:“放心吧,我才不爱吃那东西。你虽身体好了,但别忘了孙老头的话,不可沾酒!”
“知道啦,你回吧,我走了哈!”我也不耐烦地回他,随后坐上马车。车夫摇着鞭子,驱车前行。
这一路,我虽坐着马车,却走了一个多月,才最终抵达长安。马不好,车也不好,没办法的事情。路上最怀念的不是班心和毛草菇,而是萧府的马车,尤其是那辆汗血马车。
进入长安后,我没有直接去“吟风楼”,而是先去了曾经住过的杜孺休的旧宅。下马车,看到门头上挂着“知命轩”的匾额,这让我有些陌生。我不知萧秀还在不在此,邓属每次上山,从未提过这里的情况。
我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个仆人。他看到我,似乎很激动。
我问他:“请问······”
“先生!”他打断我,欣喜地喊了声。接着他边退到一旁,边邀我进去:“先生快进来!”
接着他对身旁一人说:“快去禀报领卫。”
我很吃惊他认出我了,疑惑地看着他道:“你······”
“先生大概不记得小人了。小人曾打翻铜洗,泼了先生一屋子水。先生仁慈,未曾怪罪。先生的恩德,小人可一直都记着呢!”那仆人领着我往正堂走,同时跟我介绍道。
我想起来了,冲他点点头,随后问他:“十年过去了,这院中的人,难道都没换过吗?”
“其实先生离开长安不久,院中人就都被换去其它地方了。但小人不想走,请求二公子将我留了下来。”那人对我回道。
“哦···二公子呢?”我又问道。
那人答道:“二公子昨夜吃酒醉了,此刻正睡着呢!”
“他···什么时候好上这口了?”我追问道。
他随即回道:“也不常吃,只是偶尔。不过,最近有些频繁。”
我看路两旁景色焕然一新,便继续问道:“这里经常翻修吗?”
“自先生离开后,大修了一次,之后就是时常维修。二公子说,‘守景如守心’,不让人轻易动。”那人答道。
我笑道:“呵呵···他什么时候如此顽固了?对了,‘知命轩’这名字也是他起的吧?”
“嗯!二公子说,‘君子见机已隐休,达人知命须居守’,故而起了这个名字。”他边跟我解释,边邀我在正堂坐下。
随后那人招呼仆人端上茶水点心,自己则在一旁陪我等邓属。没多久,邓属过来,那人便退下了。
没等我与邓属打招呼,就见他单膝跪地,对我请罪道:“先生来此,邓属无知无觉,渎职怠慢,请先生责罚!”
“邓领卫快请起!”我忙起身去扶他,安慰他道:“我若跟新莹叫,得称呼你一声‘邓叔’,哪有你跪我的道理?再说,你哪有什么怠慢渎职,责罚就更无从说起了。邓叔,你还是快些起来吧!”
“先生下山来长安,属下一无所知,一路上未曾护卫,岂能说没有渎职?先生来此,属下却未曾出门迎接,实在怠慢无礼。先生若不忍责罚,那就按府中规矩处置了,还请先生允准。”邓属在我搀扶下起身,对我认真地说道。
我忙辩驳道:“我下山便一直在马车中,你怎么能知道?你不知道我来长安,又怎么能提前在门口相迎?再说,连你都不知道,旁人就更不知道了。我一路上什么危险都没有,你何须自责呢?还有,你说的什么规矩?我怎不知?”
“先生上次在长安的时候,很多事都是特例特办,故而并未恪守规矩。如今不同了,这里又恢复了府中的规矩。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即便是二公子,也不能破坏规矩。除非能者出,可对规矩破旧立新。像属下这样的平庸之辈,便只能服从,不得破坏。规矩,就是智者立,之后让慵者有例可循,不至混乱。唯有如此,才能齐家治国兴天下,久而不衰。望先生谅解,莫再阻挠了。”邓属规劝起我来。
听到这些话,我也没办法,叹了口气后,冲他点点头。
之后邓属对门外喊了一声:“来人···按府中规矩,渎职怠慢当杖三十,即刻施罚。”
接下来,我眼睁睁看着邓属在正堂被打了三十杖。
打完,我赶紧上前搀扶,关切地问:“邓叔是否伤及筋骨?需不需上药?”
“谢先生关心!属下皮糙肉厚,这么几下,还伤不了我,放心吧!嘿嘿···”邓属笑着回我,接着问我道:“对了,先生此次突然前来,所为何事?”
“家师大限将至,让我过来见最后一面,不得不来。”我答道。
邓属点点头道:“哦···那是需要见一面。我这即去安排,先生去哪里见他?”
“不急,我想先看一眼萧兄。许久未见,既然来了,想看看他近况如何。”我对邓属说道。
邓属面露难色,支支吾吾道:“二公子,他······”
“我方才听说了,他昨夜饮酒醉了。不碍事,我只远远看一眼,不会打扰他休息。”我接过话道。
邓属随后答应了:“好!先生随我来······”
我跟着他,在院内绕了许久,一路上的景致已经面目全非,变得典雅脱俗,与我在时大相径庭。雨打芭蕉新旧叶,一池绿水洗苔阶。日照西楼,一排秋雁南飞;树掩小亭,风吹枝乱隐约······
最后我们到达一处有竹,有松,有花,有水的屋子。进到屋内,绕过屏风,我看到一方书案,书案上笔墨纸砚胡乱放着,还有案上和地下散落的许多纸。在书案的后面,一人披头散发,盖着半截被子,随意地躺在榻上酣睡。
我来到书案前,看到书案上一张压在砚台下的纸,上面潦草地写着:
-
《表白词》
泪眼婆娑望朝阳,好似春长。怪君何故又名扬,一笑难忘。念念入梦乡,徘徊在回廊。
昨日思,太牵肠,三杯浊酒倾疏狂,看尽人间皆寻常。借醉斗胆,敢问雨中仙,可愿爱一场?
-
这字字句句,看着让人揪心。我望向榻上的萧秀,轻声问邓属:“他这样多久了?”
“自从见过吕微雨,回来后的当夜就喝得酩酊大醉,已经两日过去了。”邓属也压低声音,回我道。
我追问道:“吕微雨是谁?”
“哦···是一个竞选‘长安十一花钿’的女子。”邓属答道。
我又问:“头名?”
“不是!那女子落选了,但二公子说,他的眼睛会笑。”邓属继续回道。
我接过话道:“萧兄既然中意,去求娶便是,何苦如此?”
“依照府里规矩,像吕姑娘这样露过面、出了名的人,是无法娶进门的。”邓属遗憾地对我答道。
我气愤地脱口而出:“什么破规矩?”
接着,我被不远处地上散落的一张纸吸引住。我走过去,捡起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
-
《将进酒》
凭谁问,长江之曲万古同,但知共饮不知情?
凭谁问,水生抱柱何不去,一众草莽笑人痴?
皓月当空邀故友,金樽失意语低幽。
我生天材又何用,开怀畅饮勿悲秋。
美酒佳肴悉数列,千灯万盏夜不休。
将进酒,将进酒,莫停歇,无所求。
劝君惜玉液,半酣岂可下高楼?
对酌不快举壶倾,天地纵情齐叙旧。
仙狂圣悯皆不再,我辈尽是蓬蒿囚。
昔时年少家国事,思报河山枕百忧。
此刻登高浑眼望,长安无梦羡风流。
弃吴钩,轻王侯,今宵一醉与天寿,不顾人间万里愁。
-
我看着手中的诗,问邓属道:“这篇也是他醉后写的?”
“是!昨夜二公子邀郭靖节来府中,他们在西楼饮酒作诗,这就是那时写的。我命人将其收来此处,定是被风吹落地上了。”邓属跟我描述道。
我又问他:“郭靖节呢?”
“昨夜送回去了。”邓属答道。
这时从身后的榻上传来,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迷糊的声音:“尔等何人?”
我转过脸去,看着披头散发,半撑着身子,没睡醒的萧秀,心中不由得感叹道:
久别故心休,重逢醉友愁。
回眸声似旧,未语泪先流。
回长安,见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