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困 境

第32章 困 境

第三十一章困境

公元前204年,七月,荥阳。

自从彭城战败之后,汉王刘季就一直退守至三川郡荥阳县。尽管大将军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突破性胜利,但是汉王刘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汉王刘季是既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担忧。因为自己被困在这里,完全无法与霸王项羽抗衡,北方局势又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对韩信真的是又爱又恨——爱韩信的才华横溢,可以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也恨韩信的才华出众,担心自己无法操控韩信。在韩信的身上,汉王刘季仿佛看到了霸王项羽的影子——难道自己又在北方培养出另一个霸王项羽了吗。相当年,霸王项羽也是在赵地一战成名;而如今,大将军韩信同样在赵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韩信的威望甚至都快超越汉王刘季了,刘季真的是不敢再往下想。

荥阳,归属三川郡,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重要的战略城市,即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必定承载了太多的困难与悲哀,因为这里战事多、死亡多、哀怨多——在封建年代,这不是一座安定宜居的城市。

汉王刘季当然也不喜欢这个地方,他以为自己在这里只不过是过渡,但没想到一待就是整整一年,而且还远远看不见尽头。幸好附近有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可以供应军粮,否则汉军早就投降了。

这座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名为敖仓,是秦帝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大粮仓,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囤积了无数粮草。曾经在嬴政时期,敖仓就是支持秦军南征北战、吞灭六国的中原后援基地。天下统一后,关东各郡的赋税大多先运往中部的三川郡荥阳县,再输入秦帝国的首都咸阳。毫不夸张地说,荥阳关系着秦帝国的经济命脉,关系着天下的安危。假如荥阳失守,秦帝国将会丧失巨额财政收入,难以维持对东部地区的统治。为此,当年秦始皇嬴政就任命了自己的女婿,也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镇守帝国的命脉。首义革命军陈胜、吴广就曾多次攻占这里,试图切断秦帝国的经济来源,但无奈久攻不下。秦朝灭亡后,霸王项羽分封自己的部下申阳为河南王,控制三川郡,就是不希望其他势力染指荥阳的敖仓。

此时供应敖仓的粮食,当然不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来自自己的根据地关中地区。已经整整一年时间没有回过关中的刘季,不知道后方的情况如何。他心里清楚,丞相萧何必定会打理得很好,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同样,他对萧何也感到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萧何处理政务妥当,担忧的是自己威望不足以控制。

最让汉王刘季感到烦心的,还是自己的父亲、妻子都被楚军抓获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而霸王项羽又不断的攻击这里,把所有的火力都集中这里、对准这里。

汉王刘季在荥阳的日子并不好过。

【萧何】

虽然领导出差在外,但是勤勉的萧何不敢松懈,他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工作,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后方政务。关中地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前方战线的影响,丞相萧何积极稳妥地经营运作,民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萧何真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最难得的是萧何没有私心,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高,处处为汉国集团考虑。前方战线如此激烈,但是从来没有缺少过军粮和兵员,那正是因为后方有丞相萧何悉心照料,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关中地区的税收制度和征兵制度都很完善,可以定期征募新兵和收集物资。

这天,远在前方作战的汉王刘季忽然派遣使者回关中慰问丞相萧何,说丞相料理朝政,劳心劳力。丞相萧何十分感动,正想回封信答谢汉王。

但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政坛复杂,最怕的就是领导突然的关心。后来经人提醒,丞相萧何才醒悟过来,原来汉王刘季不仅是要表达关心,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丞相萧何的忠心。

此时,一封书信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丞相萧何把他家族中所有青壮男子都派往前线参军,这是作为一名领导人首先要带头落实的革命意识,也是丞相萧何向汉王刘季表达忠诚的方式。其实,丞相萧何完全没有背叛的念头。如果萧何要当这个首领,早在沛县的时候就不会让给刘季。萧何对军事没有兴趣,对攻城略地没有兴趣,他只对政治感兴趣,对制度建设有兴趣。萧何的理想是治国安邦,而不是称霸天下。

见到丞相萧何的忠诚,汉王刘季那颗焦虑不安的心才稍微有些安慰。

【项羽】

战事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霸王项羽也感到有些疲惫了。各地烽烟四起,但是他似乎已经没有办法一一解决。他再也没办法理会齐地的叛乱,以及最近魏、赵、燕等地新发生的动乱。不知何时,霸王项羽已经成为了孤家寡人,全国枪口似乎都对准了他。而他则不得不来回奔波,疲于应付各地战事。

虽然他自认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同时应对全国多个战场。而如今,他已经确切的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汉王刘季。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荥阳,集中在汉王刘季身上。他已经明显感觉到,楚汉相争才是主要矛盾。

在这段时间里,霸王项羽花费了很多精力,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但是都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胜利。虽然他多次击退汉军的防线,但始终未能攻破荥阳城,擒获汉王刘季。特别是最近,汉军将领韩信在北方歼灭了大量楚军精锐,而暴徒彭越又反复骚扰后方——这一仗,楚军打得十分吃力。霸王项羽感到非常郁闷,他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汉军能够支撑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人能够抵挡楚军的步伐,从来没有人能够坚持这么久。这或许是霸王项羽起兵以来,时间最为长久的一场战争。他不知道汉军的后方为何如此强大,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兵员和军粮。

在对待战事方面,霸王项羽很认真,也很专注。他认真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不断派员刺探敌方军情。最后,他终于找到这场战争的突破口,那就是——切断汉军后方的粮道。他已经知道,汉军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输送军粮,正是因为他们在后方修筑了甬道。只要切断这条甬道,就必定能够断绝汉军的军粮。成千上万的汉军没有饭吃,这仗不用打也能赢。

霸王项羽改变了作战方式,放弃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强攻,多次派兵袭击汉军的甬道,这是汉军最薄弱但却是最关键的要害。

这招果然奏效。在不久之后,霸王项羽就收到了来自荥阳城内的投降书,那是汉王刘季发出的,请求划界而治——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

霸王项羽有些犹豫。他也感觉到有些疲惫,看着投降书久久无法拿定主意。

可是,军中有位参谋却坚决不同意这份方案,他就是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

【范增】

范增始终认为刘季是最可怕的敌人。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要这么针对汉王刘季。其实,他和刘季之间,和汉军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有很多汉军将士甚至是他的老乡或者朋友,坐在来吃顿饭可能还可以聊出更多的家乡趣闻和亲戚朋友。

但是,范增却没有这个心思,坐下来跟他们吃饭慢慢聊。范增只想尽快击败汉王刘季,他纯粹是从楚国集团的利益出发。他的心思只装着楚国集团,只想为楚国集团稳固天下。对待汉军,他没有任何私心和私人感情。

看到霸王项羽犹豫不决,年迈的范增显得十分激动。他要坚决的语气劝说霸王项羽,万万不可再次放虎归山。他很担心,霸王项羽像上次在鸿门宴上那样,对刘季手下留情,以致于养成今日之后患。

一把年纪的范增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情绪还这么激动,胡子都快竖起来了,周围将士看着都觉得心疼。

【刘季】

被切断甬道的荥阳,霎时间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困在城中的汉王刘季一筹莫展。前段时间向敌方楚军投去的降书,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回音,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而楚军似乎反而攻击得更加猛烈了。

汉军高层都在努力地寻找出路,绞尽脑汁为集团出谋划策。此时,一位佝偻的长者提出了一项分量很重的建议,那就是——分封六国后裔为王。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效仿商周开国时期,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都是分封旧国后裔为王,所以稳定了人心。只要汉王您效仿他们,分封六国的后裔,自然就会赢得六国民众的拥戴,赢得天下人的归心。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站在汉王刘季您这边,到时候汉王刘季您就是名副其实的霸王,而楚国自然而然也会拜倒在汉国脚下。(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这位年迈的长者,就是满身酒气、极其傲慢的郦食其。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谋臣。自从投靠汉王刘季,他就没有怠慢过,多次出使他国,为汉军争取盟友。比如此前不久出使魏国,后来又出使齐国。可以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郦食其,没有忘记革命初心,依然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在对待政治体制这个关键问题上,郦食其和范增一样,和其他很多六国遗老一样,都对分封制度有着极度的迷恋。应该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者,都会带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们曾经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就认为那样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时光。分封制,是深入他们骨髓的政治理念。

这项重大政治议题,跟当初范增向项梁提出的立雄心为楚王,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郦食其比范增走得更加远,因为范增只是建议项梁立一位楚王,而如今郦食其却建议刘季立六位故王。单单是一位楚王,项氏家族都搞不定,弄得霸王项羽焦头烂额的。如今立六位故王,汉王刘季能够应付得来吗?

这项重大建议被汉王刘季爽快的采纳了。从正面来说,汉王刘季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君主。但从反面来说,他却是一位没有多少主见的君主。这确实挺矛盾,有时候你很难衡量,哪些意见是应该听取的,哪些意见是不应该听取的。其实,汉王刘季对这些重大的政治议题,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研究。

汉王刘季是个爽快的行动派,说做就做、雷厉风行。他没有想过要和其他参谋商量一下,便同意了郦食其的提议。六国的印玺很快就制作完成,准备开始颁发了。这也是他和霸王项羽不同的地方,每当封侯赐官,项羽都会拿着印玺看来看去,似乎很不情愿送出去。因为项羽出生于贵族,他知道这些印玺代表着权力,他珍惜这些权力。而汉王刘季作为一介平民,走到今时今日这个位置,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众人的拥戴,印玺只不过是个形式。况且,能用一个印玺去赢得一国尊重,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张良】

可是,张良不同意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坚决不同意、彻底否定这个方案。

虽然张良也曾劝说项羽分封韩国后裔,一直希望复兴韩国,但是他却坚决不同意此时作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汉国而言,是个毁灭性的决定。

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已经取得绝对性的胜利,足以控制住旧国的君主。他们分封旧国后裔,只是为了稳定人心,减少局势动荡。而如今,汉王并没有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分封六国后裔,只会培植更多的军阀势力。更何况,如今全国民众都已经投入到军阀混战之中,身份已经打乱,对六国王室的认同感也极其低微。六国后裔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号召民众,这可真是个未知之数。从另一个层面看,最可能回到故国的,恰恰是军中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精英分子。如果他们回到旧主身边,只会导致汉军人才流失,而培养了敌对分子。

最要命的是,这些六国后裔并没有什么功绩,却平白无故的获得土地和人民;相反,那些拼死拼活的将士却什么也没有。这让他们怎么想,他们怎么还会为汉国集团卖命。如果把这些土地都分封出去了,汉王还靠什么来分封这些将士。(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留侯世家》)

可以说,这份分封方案,比项羽当年的分封方案还要糟糕一万倍。正在吃饭的汉王刘季,听了张良这一席话,惊出一身冷汗,连刚扒进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

对于张良的话,汉王刘季向来是言听计从。刚刚铸造的六国印玺立马就被销毁了,而郦食其的方案也彻底被否决。

郦食其被汉王刘季狠狠的骂了一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秦汉岁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秦汉岁月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章 困 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