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银质青春》?
关于书名
有人问:为什么叫《银质青春》?而不叫其它?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回答。正如我回答不了我为什么叫郭海鸿,而不叫其他三个字。
给一篇文章、一本书取个名字,特别是人人叫好的名字,确实太难了。我曾经做过十几年期刊、报纸的编辑,总结而言,没有取出过一个受到过表扬的标题,反过来,每一次刊物销势不好,大家都把第一原因归结到我们制作的标题上。我们从业那些年,期刊界的标题研究有《知音》体和《南方周末》体之争,知音体就是很长的,屡屡带“苍天啊”字眼的标题,煽情得很,而南周体则是非常简短的,哲学家似的,似乎不是一个标题,既冷又沉,乏味得很――可是他们卖得不分伯仲,发行量以百万为单位计。与它们两家截然不同的是《读者》,几乎没有太多的“标题制作”概念,原刊用的什么就是什么……说了这么多,不是为《银质青春》这么臭的出手辩解,而是说出我心里对标题的粗浅认识:一个乳名也好,一个大号也罢,它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为什么这样叫,纯粹是作者当时的一念之意。
我当时的一念之意是――既然“金质奖章”常常被视为最高奖赏,那么,我要授予书中的主人公们“银质奖章”,相比于世俗的价值判断,他们谈不上特别成功,但是,相对于那些糜烂的、堕落的群体,他们绝对是负责任的、主动的、积极而且向上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游戏人生,没有虚度青春,足够获得“银质奖章”的全部理由。而他们由一个个个体汇合在一起后,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呈现的是年轻人之间毫无怀疑、义无反顾的真诚,构建了一种如“银器一般”纯净的人际关系。
……于是就有了《银质青春》。
当然,我不固执,这个标题是可以改的,如果读者和编辑都认为它不行的话。甚至可以改成知音体“苍天啊,那一群感动中国的年轻人竟然这样混迹江湖”,或者改为南周体“珠三角职场生态调查样本”。
关于本书的写作
本书写作开始于2008年12月中旬,到2009年7月中旬完成初稿。身边的朋友都牵挂过它――因为当初我是边写边把草稿部分贴到某小说网站的,以更臭的标题《钱风暴》为名。贴了十来万字,也取得过不俗的点击。后来停止张贴、甚至全部删除已贴文字,并且放弃在该网站签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全文写完,我发现了充足的可以继续经营的空间,全面修改后会是另外一个质地的本子,因此采取“灭迹行动”,从头再来(这个时候它已经不叫《钱风暴》,而是《银质青春》了)。二是我遇上了一个出版界重量级的老师,他对《银质青春》给予了相当的厚爱,而后我们有了长达半年的电话、邮件交流,就小说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以及细致到心理描写、对话分节、场景处理等等,这种温暖的交流指导贯穿我的整个修改过程――与书中的主人公们毫无二致。
虽然后来因为非常特殊的原因,《银质青春》没能够在他的旗下出版,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细致入微的指导的感激。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每一次的交谈都仿佛是促膝谈心,秉烛夜谈,他通过这本小说,帮助我解决了许多过去毫无知觉的问题。他是第一个“读懂”这个小说,并且提炼出它的亮点的编辑,而且因此对作者毫不吝啬地施予鼓励与扶持――未来,如果得到允许,我将另写一文,记述这段美好的记忆。
一本书有一本书自己的命运,它到底会以什么形式“一炮走红”或者“成为废纸”,谁也不晓得,也超出了我们所能够掌控的范畴――现在,当它正式在新浪上线连载的时候,我只能指望新浪网友们了。你们每读一章,每投一票,每藏一次,都可以决定它的未来。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长篇,也是自我荒废十几年后重新提笔写下的文字,按严格的纯文学作品要求,它是有距离的,但是,作为记录一种生活,呈现一个生态,寄托一份愿望的文本,它是值得我珍视的。它之后,我的写作仍然在继续,亦已有脱稿本本,不过可能相对“严肃点”、“纯文学一点”,有机会一定贴上新浪,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