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人选
那眼神让齐暮秋觉得很熟悉,很眷念,可是她就是想不起来她在哪里见过这个眼神,最后她还是在迷香的作用下,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这睡就睡了一整晚,第二天,齐暮秋一睁开眼睛,如玉就凑上来跟她汇报了两个消息。第一,她之前让她调查的那个小玉会武功,最擅长射箭,第二,小玉极有可能是熹妃的人。
“极有可能是什么意思?”齐暮秋靠在床头,微微一挑眉,目光灼灼的看了如玉一眼,“你是查不到小玉和熹妃联系的直接证据还是查到证据了不敢确定?”
如果不是在调查小玉的过程中,出现了会影响如玉判断的东西,齐暮秋相信,以如玉的本事,她应该不会对她说出“极有可能”这种带着不确定性的话。
果然,听到她这话,如玉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似乎是在纠结应该怎么跟齐暮秋说小玉的事情。
思考了很久,她才皱着眉头低声说了一句:“小玉的背景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我发现她跟熹妃,淮安王,甚至萧王都接触过,其中,和她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熹妃身边的贴身侍女,所以推断她应该主要是熹妃的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我的猜测。”
“小玉跟萧溟逸也有接触?”
齐暮秋对小玉跟熹妃和淮安王有联系并不感到奇怪,但是她对小玉和萧溟逸有接触却有些介意,毕竟不管她表面对萧溟逸有多冷淡,从内心来讲,她对萧溟逸这个人还是非常看重和忌惮的。
“如玉,你去查一下,看看我宫里的人,除了小玉之外,还有谁跟萧溟逸接触过,把那些人全部偷偷处理掉,记住,我宫里不能有萧溟逸的眼线。另外,今天晚上你把小玉偷偷带到我房里面来,我要亲自见她。”
“是,我知道了。”如玉点了点头,先将齐暮秋的吩咐认真的记了下来,然后才又接着对她说道,“对了,皇上早些时候让人来过,说让你去南书房一趟。”
“好,给我更衣吧。”
齐暮秋翻身下床,让如玉给她换了一身简单的朝服,用最快的速度往南书房的方向赶了过去。
如果她没有猜错的话,皇上这次找她,应该是要跟她商量不久之后北燕使团来访的事情,上辈子,淮安王就是抓住这个机会重的皇宠的,这一次,她不能再给淮安王这个机会了,她一定要想办法把接待北燕使团的任务抓到自己手上。
心里这样想着,齐暮秋往南书房走的步伐又急切了两分。
到了南书房,皇上果然如齐暮秋所料,没跟她寒暄几句,就跟她说到了北燕使团即将来访的事情。
简单的把北燕这次来访的原因说了一下,皇上就坐在龙椅上,用手支着下巴,把选择接待北燕使团的人员的事情抛给了齐暮秋。
“再过十几天北燕使团就要来了,接待北燕使团是大事,皇儿觉得谁去比较合适?”
“回禀父皇,您刚刚也说了,此次北燕使团来访是带着极大诚意来的,他们来的当中身份最高的人是北燕太子,儿臣以为,我朝这次应该安排皇子接待北燕使团,才能充分显示出我朝北燕交好的决心。”
面对皇上的提问,齐暮秋表现的非常淡定,她并没有主动去揽这件差事,也没有给皇上提出明确的接待北燕使团的人选,只是用就事论事的态度把皇子这个选项说了出来。
不过,细想一下,她说的话,还是很值得深究的。
要知道,目前大齐皇朝可是还没有册立太子的,所以,如果皇上这次真的要派皇子去接待北燕使团的话,他一定要派最有可能被他立为太子的人去,毕竟这次北燕派来出使大齐的人,不是别人,是他们的太子,只有太子才最适合去接待另外一个太子。
如此以来,皇上派谁去接待北燕使团,影响可就深远了。
听到齐暮秋这话,皇上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晦暗不明起来,连带着南书房的气氛也变得微妙了很多。
但是,齐暮秋并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至始至终她的表情都非常坦然,就像她一点都不在意皇上最后会派谁去接待北燕使团一样。
皇上盯着齐暮秋的眼睛看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缓缓的点了点头,同意了她的意见。
“嗯,你说的很对,这次北燕派来的人是他们的太子,朕的确应该派个皇子去接待他,以显郑重。那……暮秋,你觉得朕派哪位皇子出来比较好呢?”
皇上不愧是皇上,三言两语间就又把难题抛给了齐暮秋。
这一次齐暮秋思考的时间稍微久了一点,她在心里迅速把目前的局势考虑了一遍,才突然一矮身,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给皇上磕了一个头。
“请父皇赎罪,儿臣暂时还没有想到特别适合去接待北燕使团的人。”
“哦?”皇上挑了挑眉头,轻笑出声,“暮秋,你不想帮琏儿拿下这个任务吗?”
“回禀父皇,老实说,从私心来讲,儿臣是想帮琏儿争取一下的。可是大局上来说,儿臣也知道,琏儿年纪尚小,恐不能担此重任,儿臣身为大齐长公主,不能为一己私欲不顾大局,因此儿臣并没有帮琏儿争取这次机会。”
不论皇上怎么问,齐暮秋的回答都进退有度,既没有一味的为自己谋利益,也没有什么意见都不发表。
见她事事都在为大齐的利益考虑,皇上满意的点了点头,总算不再故意试探她了。
“暮秋啊,你把朕所有的皇子都考虑到了,为什么没有考虑你这个帝女呢?其实朕心中早就有合适的接待北燕使团的人选了,那个人就是你。你是大齐长公主,是朕最看重的掌上明珠,前段时间朕还准你参政调查淮安王了,你有资格替朕接待北燕师团。好好掌握这次机会,不要让朕失望。”
“是,儿臣谨遵父皇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