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科举之路
在大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大诗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传千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可见其喜。
至于其他,再有: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童子科,十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等等。
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所以说李昀当初发出了那样的感慨完全就是发自内心的,在大唐,但凡你要是有个什么擅长的东西,那是肯定能够考中一个科目的,考中了,你就可以当官了,所以说这个世界对于大部分人还是公平的不是?
但是公平归公平,不管你是什么人,想要从一个依靠着家里面的无业游民到国家公务员,要实现命运大转折,没有什么是几场考试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再多考几次,反正你要事真的有能耐的话,是一定能够至少考上的。
既然这科举有着如此的难度,因此,对于那些通过了考试,拿到了仕途入场券的学子们来说,自然要好好庆祝一番,各种宴会也就随之产生,如同今天的“升学宴”“谢师宴”。大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朝代,在各种“升学宴”“谢师宴”的举办上就更具有代表性了。
这个传统当李昀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倒是差不点没笑出了声,因为这个传统一直到了一千多年之后还存在着呢,只不过名字跟这个时代差不多,但是内涵可就变化了不少了。
大唐的“升学宴”,被称作“闻喜宴”,顾名思义就是听到了喜事之后而办的宴会,因为在首都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园林举行,也叫做“曲江宴”,又因为园林西边有个杏园,也叫“杏园宴”。
曲江园林,位于长安城东南,早在秦汉时这里就是上林苑中的“宜春苑”、“宜春宫”,园林内有片曲折的水域称为曲江池,隋文帝杨坚时将曲江池改名为“芙蓉池”,周围园林也被称作“芙蓉园”。
在开元初年,李隆基曾经对曲江园林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池南建造了专供皇帝和嫔妃登临观赏的“紫云楼”、“彩霞亭”,池西则建了一座“杏园”,池中有画船,池周围建有许多皇亲国戚们的楼台亭榭,从而使得曲江园林成为京城市民游赏饮宴的胜地,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常常在这里举行各种宴会。
但是说是下至平民百姓也可以在这巨型宴会,也不尽然,毕竟你在家里种地,连自己都吃不饱的人,也不可能会到这举办什么宴会,所以这个宴会,基本上就本科举挂钩了。这还要从唐代的科举制度说起。科举制其实是一个总称,在唐代实际上包括了常举、制举、武举几种形式。
首先是常举,也叫“贡举”,这种考试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科举考试,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书省考试,称为“省试”。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生徒”,相当于公立学校毕业的学生,包括国子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州学和县学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可以参加省试。另一种就是“乡贡”,有点私立学校毕业的意思,他们通过自主报名参加所在州、县组织的考试,通过了考试后,由州政府送到京城参加省试。
再一个就是制举,也称为“诏举”,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不定期的考试,考试日期、考试内容都由皇帝自己决定,而且应届毕业生和在职的公务员都可以报考,实质上就是皇帝强化权力的一种方式,并非制度化的考试,一般来说含金量并不如常举。
还有就是武举了,始创于武则天时期,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负重等等,这些自然不是读书人的强项,受重视程度也不如前两类考试。
至于常举的考试科目,唐代时主要是进士、明经两科。在唐玄宗开元以前,这两科的考试内容其实区别不是很大,主要考试策、帖经。
试策就是时务,考察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政治形势的看法等等,类似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而帖经,也叫帖文,其实就是填空题,试题是儒家经典中的一段话,用纸条遮住几个字或者几句话,由考生默写。此外,明经还要考墨义,题目是一段儒家经典中的内容,要求考生写出上下文,或者是前人作出的注疏。
显然,进士科的内容要难很多,往往能考察出考生的真才实学,而明经科完全就是死记硬背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科还要考诗赋,并且诗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甚至到后来有人把进士科称为“词科”,所以有人就说唐代的科举是“以诗歌取士”。
可见,进士科才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含金量最高的考试,读书人往往也以中进士为荣。按照唐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也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终能否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正式授予官职。通过对唐代科举考试的介绍,可以参加“闻喜宴”的人员基本就确定了,那就是通过了进士科考试,取得了进士及第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