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迟夜选妃
花蕊迟夜十四岁那年,八月二十八日。
这一天是花蕊迟夜选妃的日子。
老夫人是一个严肃的人,脸上依稀可以看出年轻时的影子,美丽却阴冷。
老夫人莫月在正中御座坐定后,花蕊迟夜才在左侧的宝座就做,选妃的仪式开始了。
武陵王的选妃跟北魏皇帝选妃用的仪式是一样的,当时北周还在是北魏,直到宇文泰死后,宇文护立宇文觉为皇,才改为北周,但是武陵王的崇高地位,却从来没有因为朝代更换而影响丝毫,反而风头更甚昨夕,不仅有自己的宫殿,军队,所用仪式,礼物均按皇帝规则一样。
大周皇室宇文氏,当今的皇帝宇文觉,花蕊迟夜的二哥,宇文泰生有五个儿子,老大宇文毓,老二宇文觉,老三宇文迟夜,正是花蕊迟夜,老四宇文邕,老五宇文直。他的这几个儿子,个个人中之龙,各有千秋。宇文毓是个风轻云淡的男子,脸上总是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温文尔雅。而宇文觉却与他的大哥完全相反,性格易怒,常常沉不住气。宇文邕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宇文直则一直没什么特点。几个兄弟中,脾气最为怪异的便是花蕊迟夜,秉性凉薄,对兄弟也并不亲厚,要不是为人残忍,也算是安分守己,五个兄弟当中,他的身份是最为高贵的,仅仅十岁就被封为武陵王,十二岁时,老天再一次表现了对他的眷顾,当时北魏最大的门阀赫连家家主,赫连照去世,赫连照临死之前,将赫连家主传给了他,更加鼎定了他高贵的身份。
花蕊迟夜此生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从他一出生就奠定了。
花蕊迟夜出生时,是北魏牡丹花开的最为旺盛的一天,而那些牡丹却又在第二天全都枯萎,世人皆知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宇文泰当时还找了个算命先生,替他算命,那算命老道说此子注定大富大贵,后来也证明了此话不虚。
当今皇帝听说后觉得太神奇,便封为武陵王,赐予花蕊此姓,字迟夜,所以花蕊迟夜是真正的王族,身体里流的是宇文家高贵的血统。
一名管事手托银盘,高高举过头顶,跪在老夫人案前,莫月缓缓的说,“请王爷过目。”
这名管事立刻站起身,倒退三步,向左微转,在向前三步,在花蕊迟夜案前重新跪下,高举银盘如故。
花蕊迟夜庄重的说:“放下吧。”
管事把银盘放在花蕊迟夜的案上,恭敬的退下。
银盘里并排着放着六章水牌,上面写着候选的六位小姐,公主的姓氏,年龄,和父亲的姓名官职。根据皇家法规,如果初选秀女,原应五人一班,由管事按班引入,立而不跪,合留的便留下牌子,不合留的便撂牌子,走人,但这一次,相当郑重,经过初选,复选有复选,最后一次挑选而且由王爷亲临,必须更加仔细。
候选的秀女是一个一个的引进来的。
大太监垂首恭立门侧,喊道,“徐氏进见!”
花蕊迟夜往盘子里面一扫,右边地一块盘子上写着,“徐氏徐玲,辅政大臣徐暮女,年十三岁。”
其实王妃并不是就要立刻大婚,当时婚姻法,女子婚配不得不大于十六岁,所以也只是将王妃选定,然后等王妃满十六岁在进行大婚。
徐玲由一个太监引进,她向王爷和老夫人叩安后,便站在屋子中间了,她穿了一身淡紫色的锻袍,宽大的镶边一白色为主,她那薄薄施了脂粉的脸膛红红的,略带一点羞涩,但毫无做作之态,她眼睛不大,但睫毛很长,配上两道细长的细眉有种说不出的秀气。微微上翘的嘴角边,有两个小小的笑窝,使她看上去总是这么惹人喜爱。
“吴连若进见!”随着喊声,一个身穿湖緑色锻袍的秀女被太监引进。
花蕊迟夜看名牌,“吴氏连若,格亲王之女,年十三岁。”
十三岁,迟夜在心里冷笑。
这时,大太监喊出的姓氏,迟夜就没听清楚,她低头去看牌子,上面写着:“公主,字文玉,年十三岁。
迟夜抬头,正好字文玉在门口露面,迟夜不禁对这个未见面的表妹表示好奇。这位公主看上去比牌子上注明的十三岁还要大些,红喷喷的尖脸,配上细长的眼睛,略厚的嘴唇,憨厚可爱。一头极其浓密的黑发,用一支翠玉挽着,像一朵黑牡丹开放在头顶。身材纤细。或许是因为公主的身份,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俯首帖耳,她正好奇的打量着迟夜。
第四个,秀女依次被领进,穿了一件宝蓝缎袍,眉中间还有一颗小小的黑痣。
“落雪儿觐见!”
迟夜抬头,落雪儿刚好进来。屋里的人不觉眼睛一亮,这不是因为赞美,而是因为惊异。她肯定十分俊俏。眼睛,简直像两颗乌黑的宝石,但众人不惊异于她的美貌,而惊异于她的服饰。她穿了一件颜色极淡的紫色外套,全都与迟夜的颜色一样——一般人为了表示敬重,也还是极力回避的,而她却敢!一阵不快登时从迟夜心头掠过。她的步态,是严格地遵循皇室习俗,直直的,挺挺的。腰杆僵住了似的绝不摇摆,这更给她增添了几分高傲和得意,令人极容易想到她是莫月侄女。
“苏墨觐见!”
最后被引进来的是一个娇小玲珑的秀女,穿一件雪白色的缎袍。只瞄了一眼,迟夜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心在胸口那儿“怦怦怦”跳个不停,连气息都有些不稳了,那身段体态,那眼睛,那秀丽嘴唇的轮廓,活脱脱就是蓝亓儿呀!
满屋的人,认识蓝亓儿的都张大了嘴盯着这姑娘。
迟夜冷眼的望着莫月。
你什么意思?
那双黑眸若隐若现,莫月不由一惊,好冷的一双眼波!
仿佛烟水笼罩着寒露,那么虚渺而入骨的冷,好像可以将冬夜的寒雪霜凝结到人的骨髓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