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一)

第一章 引子(一)

()湘南永零县有个“双江镇”,镇下辖一个“莫家村”。这个村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儿,在全国乃至全省的地域图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县区域图上才发现有这么一个村名。话说这莫家村在清朝同治年间,公历一千八百六十九年,这里原是山峦环绕,树木葱郁,清涧流水潺潺的地方。山与山之间的低洼处是古树苍天的开阔地,形“S”型连接着,由于野兽常出来伤人和畜以及庄稼,这里只居住着零散的二十几户人家,一共不到两百口人。这里的人虽自耕自种有时打点野兽度日,但还是勉强能生活。那时这村不叫莫家村,是叫“老鸦冲”,归属晓山。在莫家的“族谱”上了解到,莫家有个老祖宗叫莫尚禄的人,当年从广西迁到了这里。他为啥要迁到这里,据传说莫尚禄时年二十七八岁时,年轻力壮又懂点功夫,又能断文识字。因为他与一个同龄伙伴不满几户富家人常欺压穷人,就经常去劫抢偷盗。有一天,在偷盗一大户时被主人发现了,在搏斗中杀了几个人。他怕官府追查到自已,就带了全部金银珠宝,还带着一个漂亮的女人躲藏到了这里。后来,他发现这里山好水好又安静,就花了二十两银子买下了一大片山和地住了下来。到了公历一千八百七十七年,他己在这里伐木开垦了几百亩田地,还建了一个大宅院,当时他带来的老婆已生育了三男一女。而后的几年里又娶了俩个小妾,这小妾又连续生了几个男丁。由于他善于经营,家境也渐渐发达了起来,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户人家。年长日久,当人们一说“莫家”就知道是这里。由此,原来的地名“老鸦冲”被淡忘了,自然成了“莫家冲”。

莫尚禄在五十六岁时又讨了一个妾,一共有四个老婆。为了便于分清,他给这四个老婆分了房,第一个老婆为“正房”属“长房”;娶的妾依次为“二房”、“三房”、“四房”。这四房一共给他生下了八个儿子,五个女儿。在他前五个儿子都娶妻给他添了十二个孙子的时候,他在有天晚上寿终正寝了,时年七十二岁,这时已是民国元年了。

这莫尚禄虽为富一方,但他从不欺压穷苦人,“借贷”和“放租”总是按最低标准计算。对于他的后代,也是从严要求的,不分男女个个都要读“私塾”。虽不能做州做府,但也要惟读惟耕。平时教导后人要善待人家,和睦共处,不能以强欺弱。因此,在当地留下了一个好的“口碑”。他在生的公历一千八百八十九年的光绪年间,想在有生之年为后人再办几件事,曾在一条小清涧上架了一座石拱桥,取名“莫家桥”;建了一栋祠堂,取名叫“莫家宗祠”。后又在一座山脚下请人平挖了十亩见方的地来,说要建一个“休闲园”,供人们农闲时来玩趣。当年规划要造有花草、果园、树木、假山、凉亭、清池和石环路的,但刚种植了花草、树木和果园,开挖了一口两亩地大的水池时,他家的经济开始衰落了,不得不停了工。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这片地的树木被砍伐大炼了钢铁,整留下了水池旁的一棵长势不错的香樟树供村人纳凉用。这香樟树的枝杈象一把伞的骨架支撑着浓密的树叶,树的主干就象伞把立举着。树下有一块人工架成的条形大青石;大青石旁有人工凿成的六个鼓形青石墩。听说这是莫尚禄的小儿子花钱做的,主要是为了炎热天纳凉聊天有坐处。这水池在当时也被重新开挖加高成了一口大池塘,足有十多亩的水面,可一次灌溉下面四十多亩稻田。池塘塘基左方就是香樟树,在塘基与香樟村的中间的塘边,上莫和下莫两个组的村民为了便于妇女们洗衣、男人们洗澡,特地砌了几块青石板,两旁还插了水杨柳。风吹杨柳摇曳很是风景。

再说莫尚禄的儿孙们不忘遗训,各人显其能事。他们中有做盐商的;有做布商的;也有在府衙干事的;家道还算富足。时至他曾孙辈,已繁衍出七十五个男丁,四十八个女闺,这在莫家冲己算是旺族了。公历一千九百三十六年正是国内大乱时期,他的七十五个男丁什么样的都有了,吃、喝、嫖、嫖皆占,于是,开始了卖田卖地维持生活的日子,尔后,他们的生活比普通人家也强不了多少了。二房曾孙莫金豹,生性好逸恶劳,为了过不劳而获的生活,抛妻舍子参加土匪后,因屡次强奸民妇,被老大吊打遭到了惩罚。后因觉得无趣,就逃离参加了国民党的兵。长房曾孙莫金彪在抗日战争时期,伙同一个外乡人叫董志的人组成了一个“民众自卫军”,因莫金彪文武双全,就被众推当了自卫军副指挥,他的堂弟莫心于见国家乱糟糟的也跟了他的队伍。虽然自卫军才十五个人,但订立的纪律是非常严的,一不准欺压穷苦百姓,二不准强拿强要。这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公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初冬,有一小队日本兵从莫家冲经过,被自卫军打了他们一个埋伏,当时打死了一个日本兵,打伤了四个。第二天下午,日本鬼子派了一个连的兵来到了莫家冲村,吓得当地百姓大人和小孩全躲进了山洞和山顶的密林里。日本鬼子没地方出气了,就放火烧了莫家大宅院,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自此,莫家就成了当地最贫困的大族。在莫家开始衰落卖田卖地时,有好几户做小生意的外姓人家买了田地住到了这里,给这个村增加了几个姓氏。原来的二十几户人家中,有十来户有山有土的户在莫尚禄的影响下,也伐木造田扩大产业,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整个清涧旁的树木不见了,呈现的是一丘丘的田和地。在当时来说,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远不及莫家,但日子过得也还算安逸,人口截止到莫家第四代止,已增至近六百人,整个莫家冲已成了七百多口人的中型村了,自此与晓山村分离。在民国二十五年,莫尚禄“长房”曾孙莫金龙当任了当地村长,把村名取为“莫家冲”村。他可是个彻头彻尾为国民党办事的地霸,他倚仗自家兄弟多,在当地属于说一不二的主儿,谁家该抽丁、谁家该征粮说了就算。在民国二十九因生不治之症死了,这村长就由韦家韦二春来担任。这韦二春是个削尖了脑袋干事的货,人称他为:“墙头草”村长。”当年自卫军抗日他坚决拥护,并送弟弟韦竹清参加了这个队伍。国民党和伪军要他办事,他也按照执行着。可他的命也不长,只当了两年的村长,就在有天夜里执行保长的任务中,被毒蛇咬伤不治身亡了。当年“民众自卫军”老大突然不见了,因人心浮动,只得解散,这村长就由莫金彪来担任,直至中国解放。这莫金彪虽是国民党的村长,却不肯为国民党办事,实际上为**办了很多实事,但在公历一九五三年当任乡公所干部时,也因病去世了。

解放后,这莫家冲的地名改为了“莫家村”。为什么取为莫家村,这当然不忘俩个人,一个是改变了荒凉之地面貌的莫尚禄,第二个就是莫金彪,再者这地名也被人们叫熟悉了,总比老名“老鸦冲”好听得多。

斗转星移,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莫家村的人们也一年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六十年代未,由于历年来的乱砍滥伐,山上山下的古树木已荡然无存了,甚至有些山上光秃光的,由此而引起清涧无水,甚至干涸了。因为这村山塘不多,又没有别的水源,这个村就成了一个极易干旱的死角。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中,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运”的号召,当地的村民用肩扛人挑修了许多山塘水坝,这确实也改变了大的抗旱困境。记得在解放初期,当地就被外村人传谣:

莫家桥,

枫木叶子摇呀摇。

摇了三天没水吃,

再摇三天没柴烧。

这传谣据说是出自一户嫁女户的父亲。他的本意是说;“有女莫嫁莫家桥。”这谣的意思是:这种地方是晴三天没水喝,再晴三天树木都会枯死的地方。可这随意一说,就成了童谣,而后,大人小孩都会念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莫家村的留守女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莫家村的留守女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引子(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