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番外(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
这个更新程度实在是对不起每一位读者,真的抱歉,非常抱歉!感谢每一位收藏的读者,这本一定不会就这么坑的。本篇接之前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1》。
叶思卿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会装傻示弱,无论是对母族叶家还是对群臣。她受傅临川的影响,其实并未把自己看成宗庙里的神祗,这个阶段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安稳度日,毕竟孩子还很小。
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孩子作为嫡子,面对前面的先皇后生的嫡长子,以后会有诸多的麻烦,所以思卿选择拉开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关系,当然这也是因为思卿对生父叶端明有了阴影,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何宁嫔忽然死了,死的不明不白,让思卿对皇帝和自己的母家都起了防范之心(皇帝对宁嫔态度不冷不热,宁嫔很可能是被自己的母族弄死的),差不多在这个阶段,思卿开始觉得自己和萧绎不会走到底。
思卿因此与萧绎爆发了一次争吵,萧绎觉得思卿莫名其妙,思卿不明白自己情绪为什么失控,两人“不欢而散”。后来萧绎主动解释,思卿虽然和他把话说开,但是一直对何宁嫔的死因存疑。
这个时候又爆发了孟光时事件。
孟光时是皇帝的亲信之一,正常的路应该类似于沈江东(当然他出身不如沈江东好)进京卫,但是他选择去了端王身边给皇帝当卧底,当了很多年,端王很欣赏他,端王在不知道他身份的情况下举荐他出任了京营的将领。
开头的一幕,孟光时还在端王府任职,萧绎冒险去和孟光时会面,结果差点被端王府的人撞破了,萧绎与程瀛洲撤退的过程中程瀛洲受伤,之后遇到了去西山的思卿和沈江东兄妹,思卿救了程瀛洲,萧绎初见思卿,并对她动了心。
这次见面之后今上因为种种原因对孟光时对他的信任程度也不断降低,后来端王举荐孟光时出任京营将军更是引起了萧绎的怀疑,所以在端王反对立思卿做皇后的时候,萧绎想“提点”一下端王,就把枪口毫不犹豫地对准了孟光时这个“端王亲信”,然后孟光时因为“谋逆”直接挂掉了,“端王亲信”谋逆,端王只好暂时闭麦。
思卿非常气愤,觉得萧绎翻脸无情,所以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论,还问萧绎“十年磨一剑”究竟是为了什么,两人再度吵翻了。
那萧绎弄死孟光时仅仅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契机打压一下端王么?其实也不是,根据“尽在不言中”章节里沈江东对夫人的话看,孟光时和萧绎的原配皇后仁诚皇后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而孟光时被萧绎弄死之前他一直在查仁诚皇后的死因,觉得仁诚死的不正常。
实际上仁诚皇后确实死的不正常,萧绎才会做噩梦,才会倾心于强势的思卿。
孟光时在查仁诚皇后死因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触犯萧绎,他去查说明他对萧绎也起了不臣之心,所以萧绎选择弄死他,顺带打击一下端王。这点思卿后来想明白了,所以也不再拿孟光时讽刺萧绎了。
而孟光时究竟是怎么发觉仁诚皇后死的有问题,又为何在敏感时期去查?只怕和端王挑唆有关,端王可能后来对他的身份起疑心了。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孟光时都是活不成的。
端王想借孟光时的手去查仁诚皇后的死因,说明在仁诚皇后生下太子、产后去世这段时间里宫里极其的混乱,这些事情都与已经故去的太皇太后有关系,当然也牵扯到了萧绎和仁诚皇后的叔父何适之。(这条线索可能会是一个坑)
孟光时死了以后最害怕的人其实是沈江东。
这时候沈江东还是他的顶头上司,沈江东害怕皇帝顺手把自己拍死,因为这个时候沈江东已经成为了京畿防务最高领导者,居安思危,也怕皇帝怀疑自己。江枫也提醒沈江东一定要谨慎行事,皇帝是萧绎,也是皇帝,没有看起来那么温和。
沈江东开始想要甩锅的时候,思卿第一次拉拢他,提醒沈江东“鸟尽弓藏”,但是这个时期思卿还比较幼稚,在沈江东的立场上,跟谁不是鸟尽弓藏?思卿拉拢他等于要他提前在仁诚皇后生的太子和思卿生的两个儿子里站队,沈江东又不蠢,不可能这时候就自毁长城。所以沈江东顺手把上十二卫丢给了思卿,自己回抚州去当直隶总督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思卿想不想废了太子让自己亲生儿子当呢?她一点都不清高,这个时期她一直在争取最有利的处境,没放弃让自己的亲生儿子上位,但是也不是一定要自己的亲生儿子上位。
这个时期萧绎的态度比较明确,太子是嫡长子,萧绎又对不起他亲妈,萧绎在这个时期从没想过换掉太子。
思卿就此接手京卫,这个时候孟光时谋逆,端王吃了哑巴亏,也没敢说什么,所以小小“送人头”,然后思卿又和萧绎吵翻了。
不过思卿这次是软饭硬吃,一方面接手了一块肥肉(京卫),另一方面让萧绎觉得亏欠自己,这个时候思卿开始进一步布局了。
只是思卿不知道自己在局中局里,自己的局没布置好,又被打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