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曹操之三十九 征讨二袁(六)

第三十九章 曹操之三十九 征讨二袁(六)

袁谭死了,高干死了,袁绍曾经引以为豪的三子一甥,只剩下一半了。而这一半,又狼狈地逃往乌桓。乌桓就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曾被称为东胡,被匈奴冒顿击败后,流落到幽州一带,又慢慢发展起来。后来,袁绍在乌桓的帮助下,打败了公孙瓒。袁绍为感激乌桓的帮助,对乌桓的首领大行赐封,关系一直不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袁绍永远不会想到,此举,竟是为袁尚和袁熙,预先准备好了避难场所。

曹操虽凭借武力,占有了袁绍原有的势力范围,但袁氏的残存势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清理完毕的。而乌桓深受袁氏厚恩,接纳了袁尚与袁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袁绍的儿子不死,就有可能利用乌桓的力量,随时反扑。袁氏在社会上的影响,特别是河北,依然很大。这是一个无形的巨额资产,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反曹能量,后果不堪设想。斩草除根,才能安稳曹操在河北的局面。

曹操决意征讨乌桓。但是,反面意见马上又来了,大家都说,袁尚不过是个在逃的罪人,没有能力和机会兴风作浪。乌桓人贪恋财物,不会顾及袁氏的故旧之情,而为之所用。现在攻打乌桓,刘备必然会劝说刘表袭击许都,到时再想回头救援,恐怕就来不及了。{手.打/吧www.bxwx.org首发}事实变化无常,很难预料结果了,还是先保住许都为妙。曹操一听,也很有道理,许都的安全,至关重要,不会因为曹操现有地盘的不断扩大,而变得无足轻重。一旦许都有失,现有的大好形势,必会发生根本性的扭转。那时,天子操纵在刘表的手中,自己就会在政治上失去发言权,沦为寇匪了。到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失去了许都,就是失去了舆论主导权,成为被朝廷征讨的对象,人人得而诛之。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极有可能,就要付之东流了。袁氏势力,就会趁势东山再起。自己的手下,也必然会发生分裂,自己也随时会成为别人邀功的筹码。

又是郭嘉,打消了曹操疑虑。这位年轻人,没有让曹操白白培养,似乎具有一种天赋,能洞悉别人的心理,能预测未来。他说,曹操虽然威名震慑天下,乌桓人仗着地势偏远,必然不会防备。要是来个突然袭击,肯定会一战告捷。消灭了袁尚,就彻底稳定了青,冀、幽、并四州的秩序,让那些依然忠于袁氏的人们,彻底断了最后的幻想。至于刘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气,远不如刘备,担心日后难以控制这位英雄。刘表绝不会重用刘备,也不可能轻易让让刘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大军到了易县,郭嘉又建议,兵贵神速,不如留下辎重,让轻兵加速行军,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不过,不久,在行军途中,令曹操烦心的事来了。当时,正赶上夏季,天公不作美,一直大雨如注,沿海一带,道路泥泞不堪,大军连行走都异常困难,更别说什么神速了。这一点,似乎是郭嘉始料不及的。沿途,乌桓的军队把守各个关要,很难攻破。曹操在此情形之下,非常着急,眼看着这次行动,就要彻底中断了,也后悔不该选择这个时机,进讨乌桓。看来,征讨无望了,该是考虑退兵方案的时候了。

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吉人自有天相。曹操得知无终县人田畴,很熟悉当地环境,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派人请来。哪怕是退兵,也要有万全之策啊?

这田畴,也真是奇怪之人。以前,袁绍多次许以高官厚禄,招诱田畴,田畴偏偏不买帐,每次都断然拒绝了。我想,田畴是个极富正义感的人,他之所以拒绝袁绍,不仅仅是他看出了袁绍不是个能功成名就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痛恨乌桓,看到乌桓人经常骚扰自己的家乡,并杀害了很多有名望的人。这些人,在当地德高望重,一定不乏有田畴的亲朋好友。而袁绍又与乌桓关系不错,暗中包庇纵容。田畴怎会和袁绍这种人同流合污呢?田畴一直立志要报仇雪恨,一直在等待机会,但始终苦于力量不足,不能如愿以偿。

当田畴得知曹操要派使者来征召,立刻叫下属准备行装。大家都很奇怪,觉得不可思议,这与田畴往日的风格大不相同啊!袁绍的多次礼聘,田畴不理不睬;而曹操的使者未到,田畴就整装待发了。面对大家的疑问,田畴笑了一笑,未作解释。聪明人自有自己的打算,这种打算是别人难以理解的,解释又有何用呢?

田畴的存在,似乎就是在为曹操准备的。田畴建议,从鲜为人知的荒废小道进军,穿过无人防御的区域,直接逼近乌桓的老巢――柳城,乌桓可一攻即破。曹操大喜,率部撤退,并故意在路边,设立一个醒目的大牌,上面写着,因道路不通,等到秋冬之季,再来进军。乌桓的探子看到后,都信以为真,向首领汇报去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曹操之三十九 征讨二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