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操之五 董卓之乱

第五章 曹操之五 董卓之乱

董卓这个人,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有记载,是个很关键的人物。他年轻时,因为威猛而又谋略,在西北方,很有威望。史说,他臂力过人,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当地人都敬畏他。一开始,对部下很好,每次得到朝廷的赏赐,总爱毫无保留地分给手下的官兵。在黄巾起义时,他镇压义军,打了败仗,被免职处分。

西北方的边章和韩遂造反,董卓又有机会走向了战场。战争就是军人的机会,就是军人的魂魄。没有战争的军人,犹如失去耕地的农夫,或者失宠的小妾,没有了精神支柱。当然,董卓还是常败将军。只有一次,很多部队都战败了,只有董卓兵力没有受损,安全回来,一下名声鹊起。灵帝驾崩前,屡次招董卓进京,都被董卓婉言拒绝。董卓明白,一旦进京,就意味着明升暗降,手中的兵权,就要易主了。对于军人而言,枪杆子就是权力,就是生存的力量。何况,这是在乱世。董卓只是一位军人,只熟悉战场规则,不了解官场潜规则,弄不好,就会惨了。还不如呆在老窝里,静观世事,然后伺机而动。这样,至少还能保住自己的三分地。

时机终于来了。灵帝一死,太子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当时的司隶校尉袁绍,密谋除去宦官。当时的宦官势力相当的强大,左右着朝政。当时的太后不同意对宦官下手。因为他们的地位,也是靠宦官的力量得到的。两个人想来想去,便想请出董卓,用武力震慑太后,逼太后下旨,除去宦官。真是天真烂漫。国之神器,怎可轻示与人?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自招祸尤。曹操得知后。不禁笑道,宦官自古就有,只不过不该被赋予太大的权力。要治理他们,只需把罪大恶极的的几个,关入大牢,绳之以法就行了。这种事情,交给一个狱吏去办就够了,何必要借助外面的部队。想彻底除去宦官,必然会泄漏消息,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真的实施曹操这一招,是否真能奏效,我不敢肯定,但执行起来,难度会很大。不知曹操是否胸有成竹,是否要用类似于自己做都尉时的招数。但不管如何,总比袁绍这混球高明得多。做这种事情,应该隐蔽,神不知鬼不觉,来个突袭,自然奏效。

果然,何进还没有亲眼看到董卓的到来,便先被宦官除去了。而董卓呢,得到情报后,立即发兵洛阳。此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相当的混乱。袁术火烧宫殿,追杀宦官。即位不久的少帝,和一些大员,被宦官劫持走了。董卓看到京城火起,急忙进兵救驾。少帝看到董卓的队伍猝然而至,吓得哭了,不知如何应对。陈留王虽然年纪更显一些,但言谈举止,比少帝老道多了,谈论祸乱之事,有条有理。董卓早就知道,陈留王是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收养的,董太后又与自己是本家,便起了废立之心。

董卓刚进京的时候,只有三千人马,以这样的兵力,怕镇不住远近的实力派人物。每隔四五天,便趁天黑,拉一部分部队,偷偷地到城外。第二天一早,就大张旗鼓地,声称从西凉赶来。本来,不少有实力的在京武官,对董卓心怀戒备,想趁董卓立足未稳,驱逐出去。特别是大将军何进所征辟的任骑都尉鲍信,本身应命回乡,招募兵卒,在返京途中,得知何进已死。到京后,董卓已经先入一步。鲍信对董卓自然怀有敌意,劝袁绍除去董卓。但袁绍胆子小,心怀畏惧,不敢冒风险,失去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恐怕与西凉军强悍、董卓善于虚张声势的诡计有关。

董卓仗着声势,趁机收编了何进的部下,并唆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实力大增。野心就是随着地位的提高和巩固,逐步膨胀的。董卓利用手中的兵权,刚刚在京城站稳脚跟,就大施淫威,第一个就拿皇上开刀,废去少帝,立陈留王为帝,也就是汉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董卓自然拥戴有功,被封为相国,?侯,完全把持了朝政,占据了国家的兵库和粮仓。逼走了袁绍后,董卓放纵自己的部队,在洛阳城内外大肆抢掠,为非作歹。一方面,董卓残暴不仁,滥用刑狱,消灭异己;另一方面,他深知以前宦官陷害忠良,引起大家的怨恨,提拔一批前期被宦官打压、不得志的名士。蔡邕就是一个。还有许多人得到重要。而自己的亲信,却没有委任要职,最多将校而已。

对董卓来说,少帝虽然被废,但依旧是个隐患,不彻底清除的话,迟早会出漏子。便借口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将何太后与少帝母子二人,一并除去。汉献帝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董卓面前,最多只是个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权力。董卓为非作歹,随意进入朝廷内宫,将皇帝御用的特供品,占为己有,把整个**,当作自己的寝室。全无君臣之礼。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各地的豪杰,大家纷纷起兵,声讨董卓,声势浩大。董卓有些害怕,逼着朝廷迁都长安,临走前,趁机把洛阳彻底洗劫干净。一是搜刮钱财,二是不给他人留发财的机会。在长安城外外,筑了一个“万岁坞”,城墙又搞又厚藏有大量珠宝粮食,以为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就真的安全吗?请看下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曹操之五 董卓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