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船不大,不宽,也不高,船艏一层房子,船尾两层,甲板以下都是船舱,一段段的多道水密仓能满足运输各种物资的需求。

桅杆和帆采用了飞剪船的样式,三根桅杆高高竖起,每根桅杆上固定着6根横衍,两根横衍挂一面帆,中间还有一根副衍,起稳定帆面的作用。

860平方米的帆面积很大,是船体能承受的最大面积。大风的时候得降下四分之一的帆,不然风力太强劲,桅杆和船体可能承受不了。微风和中风的时候全部张开,能更有效的利用风能。

听了徐和水徐和民介绍这年代的船速,李保国自己再换算一下,估摸着上百吨的船,顺风顺水下最快的速度才15公里每小时左右,和骑自行车差不多。

一般的船速只有六七节,也就是十二三公里每小时,逆风逆水下航速甚至才有一两节,每小时两三公里,比走路还慢……

这年代欧洲的船航速还要快一些,可按风帆的风能利用率来说,硬式衍帆明显比欧式软帆利用率还要高,为什么中国船的航速还没有欧式船的航速快呢?

徐和水把他见过的欧式船外形,和自己熟知的福船外形画了出来,虽然画的就像是涂鸦,但李保国看明白了。

原来是船身比例的问题,欧式船长宽比例都在3:1以上,很少有2.几:1的,福船呢?大多都是2.3:1的长宽比,整艘船就像是个长方形,流水线形就不说了,长方形能在海上跑得快?

飞剪船为什么能在风帆没有增大多少的情况下跑出12-14节的高速?就因为它的长宽比达到了5:1、6:1、7:1以上的比例!

上辈子那些几千几万吨的军舰为什么跑的快?也是因为长宽比差距大,战舰世界里的驱逐舰能跑出40节的航速,为什么?一个是动力强劲,一个是长宽比例达到了10.几:1!给它换成3:1试试看,同样的动力,航速最少都要慢一半!

福船长宽比例2.3:1,硬式衍帆风能利用率高的情况下,航速只比欧式船慢一点点。如果把长宽比例改成5:1呢?流线型再设计合理一些,航速早就甩欧式船几条街了!

硬式衍帆操作太重太难,咱们换成半硬式风帆,帆衍固定到桅杆上,一张风帆往上面一盖,风一吹,操作难度比福船小,比欧式船大,风能利用率比福船小,比欧式船长,航速肯定更快。

7节只是保守估计,顺风顺水下,最快可能能达到11节,相比较这年代的船来说,航速已经够快了,但上辈子见惯了高速的李保国是不会满意的,还很嫌弃。

按他的固有思维来看,一万吨的钢铁运输船,长宽比例5:1,5000匹马力,巡航速度15节,这都是最慢的。一吨排水量配一匹马力,一万吨钢铁运输船用1万匹马力,跑18节轻轻松松才能勉强入眼!

所以李保国就想怎么样能把这古代的木船速度提升到18节,电力是最简单的,可用船上不实际,蒸汽机也比较简单,可自己不懂,扔给一帮工匠几个月了,能提供的只有3马力,技术还很不靠谱。

目前受造船技术的限制,让500个船匠一次性造3艘新式船都很吃力,船匠们固有思维太顽固了。没几个有文化的,见识又短,脑子不怎么灵活,总觉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一点进取心。

要不是李保国给他们吃饱饭,给他们买布做衣服,干活有工钱发,立功了还有赏银拿,估计你就是把新型船的图纸给他们,他们都能造出和以前一模一样的福船来!

想要航速达到18节,按目前的能力,只能建造长宽比例在8:1以上的飞剪船,流线型要设计好,阻力减少到最小,风帆扩到最大,估计会突破飞剪船历史上的最高航速,14节,达到15节左右。

再装上一根螺旋桨,不用这年代几乎每艘船上都有的手摇橹,上百个人在船底使劲踩踏板,带动螺旋桨转起来,多少能提升一两节,两三节的航速。

按照一马力等于在一秒钟内将75千克的物体提高一米的高度来试验,李保国找了几个人,用麻袋装炉渣,做了一个126明斤的袋子,找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子,台子边缘和麻袋绑绳子的口刚好是一米,让几个人开始拉。

绳子绑住麻袋口,绳子再放在台子上,没有滑轮降低摩擦,一个工匠脚蹬着台子开始了表演,用尽全身力气也没在1秒内把126斤的麻袋拉起来。

换人,两个人来,结果没好多少,两个人轻松把麻袋拉了起来,不过却用了两秒多,有绳子比较长的原因。

换人,这次三个人来,把绳子拽短一些,一口气拉起来,结果三个人更轻松地就把麻袋拉了起来,时间差不多一秒。

李保国看三个人还有力气,就让他们接着拉,不要停,三个工匠连续拉了16次,才累地喘粗气。

换人,两个人上,把绳子拽短一些,猛的一拉,两个人不算吃力的就把麻袋拉了起来,时间刚好在一秒内。

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力量相当于一马力,但是太费力,三五次后后劲就不足了,三个人马力没有增加多少,持续力增加了不少,以人力换马力,三个人的持续输出力相当于一马力!

以500吨的飞剪船来算,长宽比例8:1以上,流线型非常好,500匹马力航速能有20节左右,就需要1500人来踩动螺旋桨……

加上风帆提供的风力,顺风或顺水一种自然条件下,这样的飞剪船能跑15节,风力大概相当于320匹马力,想要让船跑到18节,至少还需要80马力。

也就是最少需要180人来踩踏板,人腿的力量比胳膊大,180人才能提供3节航速,这买卖……太亏了!更何况一艘500吨的运输船,只需要两班倒三十多个船员,多带180人提供动力,那还有空余运力来运输东西吗?

所以,用人力踩踏踏板来增加动力的结果,失败!根本不现实,怪不得历史上没出现过这样的船,只有小说中有,原来都是坑人的……

那些湖里的游船是什么?那种船才两三米、四五米长,四个座位坐四个200斤的胖子都让人担心会沉,踩着踏板是能有两三节的航速,但那种船的作用只是用来载乘客的,也就是只能用来载输出动力的人。

船要是大一些,再装一两吨东西,四个人还能愉快地踩着玩吗?估计一个小时过去,船才航行了四五百米……

看来还是要搞发动机啊,没有有效的发动机之前,最高航速只能有最看不上眼的15节,平常也就12节左右。一小时22.2公里,夜里行船还要减速,一天一夜航行480公里左右,到一万公里外的美洲大陆需要21天,这还是直行……

李保国也不想想,这年代海上行船有多难,平均船速能有五六节已经算高速了,没多少情况下是全速航行的。就这还要受季风影响,错过了这个季风,就得再等上一年才能走!

天津到美洲西海岸一万公里多一点,航道只带一点点弧度,基本是直的,平均12节航速需要25天左右,普通盖伦船或福船就需要两个月了。

从天津到英格兰伦敦,直线距离一万公里左右,可航道……沿着众多海岸线拐来拐去,南海马六甲拐一个大弯,印度那里拐一个更大的弯,非洲好望角再拐一个超大的弯,西北非那里再拐一下,才能到欧洲,具体距离……估计超过3万公里……

这年代的欧洲人为什么不开船到中南沿海?他们都是来贸易赚钱的,从欧洲到南海,销售完货物后还要进货,进完货后回家的季风来了,也就跟着季风回去了,只有今年不打算回去的,才有可能出来浪一圈。

东南沿海,中南沿海不是他欧洲人想来就能来的地方,大明这位大爷脾气可是很大的,对欧洲人各种看不起,让你来你才能来,没让你来你个鬼畜敢来试试看?翔给你打出来!

最后没办法,东西方的文化贸易交流会场演变到了东南亚,大明商人开着船把咱们家比较值钱的茶叶、丝绸、瓷器运到东南亚,欧洲人开着船把自家可怜的,人家看不上眼的特产,和黄金白银运到东南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塑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塑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章 船速太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