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发展(三)
七十一颗合金子弹搞定了1500金币的税收,这对谷萧君来说是一笔无比划算的买卖!
1500金币可是够多少百姓吃穿好几年啊!
放在当下这种民不聊生的时期,1500金币全部用于生计可是挽救了多少个家庭和多少条性命。
送走王廷使团,谷萧君立刻和吉安城主开启了新城区的建设项目。
如今吉安城主已经不再阻止谷萧君,更不会怀疑谷萧君在不切实际的空想。
秦熙雯的经商能力和谷萧君的规划能力,还有白姬的后勤管理能力都让吉安叹为观止。
谁能想到,短短四个月竟然可以从无到有通过船队和车马队赚到数千金币,要知道那可相当于数千万枚铜币,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
如今德邦城拥有十一支船队,每支船队都配备三艘以上大型帆船,无论是倒卖各地货物,还是专门负责河道运输只赚运费,都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规模和良好的口碑。
车马队这一去又不知是几个月才能回来,不过既然一支车马队四个月能带回六七千金币,相信七支车马队再次归来,必然不会令人失望。
白姬负责的女工纺织厂也适时织出了合格的棉布,同时白姬和李思彤合力推动,在城主府的官员帮助下,组建了德邦城内的人力车拉人行业,和马车等运货车辆一起,完善了德邦城的城内运输系统。
谷萧君把新城区建设的项目交给了城主府的官员和吉安城主,他则拉着秦熙雯、李思彤、白姬再次开始了已经荒疏了十个月的功法修炼。
这十个月,几人都因为忙于德邦城建设,没时间好好练功,所以几人都进境缓慢,不过这也让几人产生了劳逸结合的效果,在忙于其他事情时,身体上的修炼暂停了下来,反倒让几人有时间对近期的快速修炼进行了反省和回顾,悟出了更多的东西,也发现了之前修炼过快而没有思考全面的一些东西。
有了这十个月的沉淀,谷萧君很顺利的打通了第七条经脉,开启了第八条经脉的修炼。
李思彤也突破桎梏,突飞猛进,练成了气聚如云,成为了谷萧君之后第二个快速达到气聚如云品质的天才,并且成功打通了第一条经脉。
秦熙雯虽然聪明非凡,但或许因为她心中的想法太多,不管是地区上的国家大事;还是华夏的民族复兴;还是失落之地德邦城的百姓福祉;亦或是与谷萧君的情感纠葛,都让她心中杂念太多,以致于在修炼上并不怎么出色,反而进境缓慢,才以气聚丹田的品质打通了四条经脉而已,还未开启真气凝实品质的修炼。
白姬已经进入了妖修第三大境界后期,实力突飞猛进,整个人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本体蜕了一次皮毛,整个人都比以前更加美艳动人。
十个月的沉淀,四个人都有收获,秦熙雯在感情上得到了一些补救,她从这十个月与谷萧君、李思彤,甚至是白姬的相处中,对谷萧君的执念渐渐放宽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的喜欢方式。
她不再担惊受怕会失去谷萧君,也不再执着于非要占有谷萧君,那些事交给未来好了!现在只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够了。
谷萧君原本只是想完成系统任务,保住吉安的城主之位,所以想在原石丛林边缘修建一条类似于地球长城的城墙抵御来自荒野的流寇和怪兽,好在吉安的城主之位受到威胁时可以专心对内。
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修建城墙的速度这么快,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秦熙雯竟然在这失落之地依然能发挥出经商天赋,在短时间内就赚到了大量的金钱,以致于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到了要建新城区的地步。
十公里城墙,七十万亩良田,自来水和污水排放系统,水渠灌溉系统,人力车和马车运输系统,船队和车马队,纺织厂和棉布储备,德邦城在这短短十个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如梭,谷萧君来到失落之地很快又过去了半年,新城区已经基本建成,现在进入了收尾阶段,总共花去了一万五千金币。
围绕德邦城原址,在德邦城的城墙外围又建了一圈新城区,除了德邦城向迦南国内部的那个方向没有改变,其他三个方向都各自向外延伸了大半个旧德邦城的大小,现在的德邦城已经超过原来的三倍大小,新城区的占地面积比旧城区的两倍还多。
而且新城区全是清一色的二三层楼房建筑,人口容纳量是平房的两到三倍,自来水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也都建设完整。
所有居民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吃水,厕所也不用像往年一样天天倒马桶处理粪便,全都可以冲洗进下水道,直接流入城外的蓄粪池。
这样的生活,在整个失落之地简直如同仙境一般。
吉安城主在谷萧君的建议下发布公告:
凡凭借清白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落户德邦城者,每户均可申领良田十亩,粮食三百斤加稻种十斤,棉布一丈和棉花三斤,另外分配住房,不过住房是半买半租,需要在五年内支付城主府住房价格的一半才能拿到房子的永久房契。
只不过关于房子是半买半租的这一条并没有写上去,而是在正是落户的时候才告知对方。
这一公告的落户政策一发,短短两个月德邦城的新城区就人满为患,全部住满了,新增人口九万多,落户两万余户。
最后城主撤销公告,取消落户政策,但是很多没有分到房子的人依然不愿离去,想要看看还能不能再找到落户的机会。
城主府的财务告急!
因为两万余户的落户政策直接花空了船队和车马队这大半年的收入。
眼看着德邦城财政吃紧,所有士兵和公务人员全都勒紧裤腰带艰难度日,没有分到房子的数千外来人口又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