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

流民

大业十一年,深冬。

大雪纷飞在千里冰封的北国广袤的疆土之上,鹅毛一般的雪片给大地、村落、市镇和城郭披上了厚厚的一层雪白衣裳。

时近三九寒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每当入夜之后,凛冽的北风卷起刺骨的雪尘,横扫大地,冻僵了一切生灵。

这恶魔一般的天气,容不得任何喘气的物种在它面前,显露出生命的气息。最好是像大地一般死寂,才好显示冬的寂静与沉默。

晋阳城中,所有的庙宇、道观、学舍甚至府衙公堂里全部都挤满了衣衫褴褛的逃难饥民。

在这冰封雪盖、风雪交加的寒冷冬季,他们挤作一团,相互依偎着取暖。只是,因为腹中饥饿难耐,常常整夜难以入眠。

好在,这晋阳城的留守大人李渊仁慈敦厚,让他们在这个极寒的罗刹天气里至少还有个避难之所。

自从大批的难民来到城中,李渊整日忙碌不已。他先是命人广设粥厂给饥民充饥,又四处搜寻和征调用于御寒的衣物和柴薪,又召集城中所有的郎中给难民们诊病医治,还号召城中大户和商贾、作坊等为部分难民解决生计问题……

难民们纷纷称赞李渊是菩萨在世,佛祖显灵,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今生今世定要以命相报。

李渊却承受不起如此重大的承诺,他回说自己只是尽了为官一方的职责,身为父母官哪有眼睁睁地看着百姓饿死的道理。

自此,李渊仁德之名不胫而走,千里之外、四面八方的饥民争相向晋阳城涌来……

看着纷涌而来的难民,李渊禁不住愁绪万千。从哪里寻找那么多的粮食让这些饥民活命?再说晋阳城怎么能容得下如此多的难民啊?

李渊左思右想,仍然是一筹莫展!

难民们却仍然像群狼争食一般踊跃,他们只有一线活下去的希望。

是李渊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天窗,因此他们也顾不了许多,一碗热粥能让他们熬过这个寒冬,保住了这条命,就能心满意足了。

李渊何曾想到,世事竟然艰难至此?粮食的缺口越来越大,李渊派人四处征粮,却仍然是杯水车薪。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粮食,却堵不住近十万张嗷嗷待哺的嘴。

此时,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交河池太守萧瑀,听说陇西的灾情能轻一些,于是他派出特使,快马加鞭,向萧瑀借粮。

不料,粮没有借到,使者只带回一封萧瑀的亲笔信——瑀顿首唐公足下:无恙,幸甚!唐公仁勇兼备,才为世出,弃社稷于万里,揽饥民于近前。以公之才略,不正本清源,反效妇人之仁,诚可叹也!河池之地,百姓流亡,十室存一;耕牛谷种皆不存,何来余粮?以唐公之德望,当奋起匡正社稷,此乃根本之道!

李渊读罢,眉头紧皱,顿感脑海中一片空空如也。

为民请命、匡正社稷的话,他已向皇帝杨广说了不知多少遍,可杨广就是听不进去。

李渊仅仅是说天下流民众多,就被杨广直接从中枢大臣的位子上撸了下来,让他来边城晋阳担任留守。

杨广最讨厌大臣说流民众多,一听此言,轻者免官下狱,重者直接砍头问罪。

可眼下的时局,眼前的情状使李渊深感无奈。这几日的视察,让李渊胆战心惊,一日之内竟有百余人因冻饿而毙命。

寒风把大地冰冻的生铁一般的坚硬,饥民们想要挖坑埋尸,却没有办法。只好找个荒僻之所,将成堆的尸身堆砌起来,任凭他们僵化、冻硬、被大雪掩埋。待到来年开春之后再做处理……

当李渊亲眼所见那谢瘦骨崚峋的饥民们向他投来期许的目光时,他从心底深处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斯民之命达于天,身为父母官,眼看着百姓死于眼前却无力救助。这是怎样的虐心啊?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岂是一条人命?这是千万条人命。

不管如何,还是救人要紧!

想到这里,李渊遂把心一横,命晋阳县令刘文静打开晋阳仓,在半夜三更时偷偷的运出了一千石军粮。

要知道,按照《大隋律》私动军粮可是死罪,李渊此举要担着多大的干系。

尽管事情做的机密,还是被人捅到了江都,皇帝杨广派人要来拿人问罪。

多亏灾民们帮了大忙,他们故意阻断了钦差来去的道路。

李渊顺坡下驴把刘文静关进了大狱里,不让他受罪。自己又上表愿意戴罪立功,如此对付了钦差,算是侥幸逃过了一劫。

好容易,熬到来年四月初,大地开始解冻。旷野中,蛇鼠狐兔也纷纷跑出来探春。

饥民们挖坑掩埋了没能挺过冬天的亲人尸首,他们开始对避难过的晋阳城产生了一种痛苦而又感恩的复杂心情。

不论如何,留守大人李渊还是尽了全力。他们听说,有的乡亲们全家都死在了逃难的路上。有的死于缺粮、有的死于兵乱、有的死于瘟疫、有的死于疾病……能捡回这条命,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饥民们体谅留守大人李渊的艰难,遂陆陆续续离开城中,各谋生路去了。

四散开去的流民们心中念着李渊的仁德,已然把李渊看作是他们心中的仁主。

在他们的余生中,如果不能报效,那将是永远的心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唐新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唐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