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只是酒肆一小厮

第一章 只是酒肆一小厮

大魏武威三十一年,八月十五,中秋。

申时刚过,天色逐渐低沉了下来,大魏都城安邑内早早燃起了灯火,星星点点的火光逐渐开始交汇成一条河流,缓缓延伸向天边那最后一抹余晖。

我卸下肩头的麻袋,驻足停在一面刻着“风月最盛”四个大字的巨大牌坊之下,凝视着眼前熙攘的人流。

此刻脚下的砂石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敞整洁的青石板路从牌坊处向内延伸开来,一眼看不到头。

眼前的牌坊背后,就是天下闻名的浣纱大街了,这里是安邑城,乃至整个大魏一切喧嚣的源头。

放眼望去,道路两侧数不清的青楼酒肆、茶馆商铺交织林立。

贩夫走卒、才子佳人、青楼名妓,各色各样的人物昼夜不停地穿梭其中。

叫卖声、调笑声、推杯换盏声此起彼伏,终日不绝于耳。

在不远处那条蜿蜒流淌的浣纱河河畔,又有数十艘造型雅致的画舫停泊其中,船上小厮高高挂起灯笼,略略看去连成一片,宛如火龙游弋。

画舫艺伎则端坐于船舱之内,弹奏着各色乐器,将一声声丝竹清韵缓缓递向岸边。

市井与风月,这一俗一雅两幅场景在这里交替上演,看似格调不同,却都能达到同一个目的——掏空你的钱囊。

今年是我在浣纱大街讨生活的第三个年头了,虽然我对这条街道的认知已经从起初的惊叹转为了如今的麻木,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那面牌坊上刻着的“风月最盛”确实是对这里的最佳注解。

此刻我已经连续走了两三里路,疲累的感觉不断向我侵袭,但在牌坊下这人流最密集的地方驻足休息始终不算太过明智的选择。

果不其然,在路人几番催促下,我只好放弃了休息的念头,咬了咬牙再次扛起麻袋,被人潮裹挟着踏过了牌坊......

四周的繁华景致不断从我身边掠过,我却浑然不觉,只是自顾自地闷头赶路。

这倒不是说我境界觉悟有多么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囊中羞涩。

说来惭愧,其实我的出身实在不能说太差,家中世代经商,做的是绸布生意,到了我父亲这一辈已经可以算作不大不小的富户了,而且大魏不同于别国,商人地位不算低下,因此如果一切顺遂的话如今我倒也是有条件在这里花天酒地的。

可惜老父亲不争气,染上了耍钱的恶习,短短几年间家产就被各种宝局、当铺吸的一干二净。

后来他好不容易被母亲逼得戒了赌,却再也提不起心气儿了,整日里浑浑噩噩借酒浇愁。

三年前我行冠礼前一日,父亲和以往一样,晃晃悠悠地提着酒壶离开了家,临走前他鬼使神差般特意拉过我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许君文,你记住了,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尽如你意?又岂能事事无愧于心?”

留下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他便推门而出,再也没有回来。

等我再见着他时,他已经醉死在了雪地里......

尽管父亲糊涂了一辈子,但他临死前总算是说了句明白话,我后来的生活也确实如他所言——事事不尽人意。

老丈人理所当然地立刻退了亲,母亲则更是深受打击,至今仍卧病在床。

而我呢,虽然识得几个字,但从小就对文章诗词提不起兴趣,没本事博个功名,为了照顾母亲与尚未出嫁的妹妹,我只得到这鱼龙混杂的浣纱大街里来讨生活。

这三年来虽然没饿死,但始终也没混出什么名堂,到如今只好感叹一句“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了。

我一边忆苦思甜一边向前走着,没过多久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青旗酒肆,也就是我目前干活的所在。

熟门熟路地推开酒肆边门,绕到后院的杂物间,我迅速将麻袋撂下,准备抓紧时间休息一会。

这点运动量对寻常伙计来说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搁在我身上就要了命,饶是近年来粗活干得不少,体格多少强健了些,如果放在三年前,此刻我已经累得昏死过去了。

我从小身子骨就偏弱,粗活重活完全干不了,因此初到浣纱大街之时没有店家愿意收留我。幸好这家酒肆掌柜的看我读过几年书,人又还算机灵,才给了我个堂倌的活计勉强撑到今天。

缓了大约两炷香的时间,我感觉体力恢复得七七八八了,于是赶紧换了身行头快步往酒肆的大堂走去。

“得嘞!二两烧刀子,半斤牛肉,马上来!”

“实在对不住,客爷稍等片刻,酒水马上,马上给您续上!”

今天酒肆的生意格外火爆,整个大堂内已经人满为患了,大家伙都忙的焦头烂额,一两个年轻些的店小二已经慌了神,连吆喝声都磕磕绊绊的。

我悄悄地绕到店门口账台后边,来到一个正在飞速拨弄着算盘的富态中年人身后,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老王,我回来了。”

老王被我拍得吓了一跳,扭过头来刚要骂人,见来人是我,原本紧锁的眉头才微微舒展了开来。

他推了我一把笑骂道:

“臭小子,差点给老子吓个半死,怎么这么半天才回来?是不是又躲哪里偷偷看兵书去了?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像个将军样儿吗?还愣着干嘛,赶紧招呼客人去,我这儿都揭不开锅了!”

我对老王的言语挖苦毫不在意,笑嘻嘻冲他假装抱怨道:

“我说王爷,真不是我偷懒,您让我跑那么老远搬沙子,就我这小身子骨怎么受得了啊。”

老王继续骂道:

“少给我来这套!王爷?我还太子呢!快走快走,别影响老子记账!一会儿还要准备论兵的物件呢!”

“好勒,这就去,您老也别总算账啦,该休息休息了,再算下去头发可就要全落光啦。”

老王对我的嬉皮笑脸已经习以为常了,也不真生气,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嘟囔了几句,就又转过身自顾自打起了算盘。

别看我和老王说话如此随便,其实他可是这酒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堂管事,寻常小厮都对他畏惧着呢。不过他倒是和我私交不错,对我一直特别看重,也正是在他的栽培提拔下,我今年才意外成为了管事助理,如今也算是个高级店小二了。

见老王不再搭理我,我只好悻悻然地拿起账台边的一块抹布,随手搭在了肩头,开始和往常一样招呼起客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旗酒肆分为上下两楼,虽不及动辄三四楼的大酒楼,但相较于其他寻常酒肆,已经可以说颇为宽敞了。

一般来说,两层以上的酒肆或酒楼,一楼基本是散座,负责接待寻常客人,二楼以上则多为雅间,招待熟客与贵客。

但青旗酒肆却不一样,一楼二楼皆是散座,且不设雅间。

这主要是因为这家酒肆常年生意火爆,从不愁散座坐不满人,因此对掌柜的来说能腾出地方多摆张桌子就是多份收入。

不过区别对待多少还是需要有一些的,围着二楼栏杆处的十数张寻常方桌就被掌柜拎了出来单独标价,美其名曰“雅座”。

雅座与其他座位并无不同,但价格却要平白贵上个三四成,饶是如此还是会有客人出于种种原因抢着订座。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生意经吧。

此刻有两位身着青衫的年轻男子就坐在楼梯附近的雅座上饮酒闲聊,只见其中一人缓缓开口道:

“苏宪,我们这几日游遍了安邑城,说说看,有何感想?”

说话这人莫约二十五岁上下,生的剑眉星目,身材匀称,手中一柄折扇半合不合,在胸前微微晃动,颇有几分雍容气度。

桌子另一边叫苏宪的男子则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光景,虽然同样身着青衫,却没有半点儒雅气质。

此人身材异常魁梧,一张将军肚挺得老大,两只胳膊上也是肌肉鼓胀,险些就要将不那么合身的长衫撑裂开来。那张国字脸上的五官如同刀削斧凿一般,两条眉毛十分厚重,就好像海参一样贴在额头上,四方大嘴边围着圈浓密的络腮胡,是标准生人勿进的面相。

听到年轻公子的问话,苏宪赶忙放下手中酒杯,思索了片刻低声回答道:

“国......额,李公子,属下原先觉得这安邑城地处魏国腹地,是贯通南北的要冲之地,理应城防牢固,但这几日观察下来......”

苏宪话还没说完,就见李公子轻轻摆了摆手,打断道:

“不谈军务,只说对魏国民间的感受。”

苏宪挠了挠头,又想了片刻,苦恼地答道:

“这个......安邑城确实比咱们北平繁华许多,额,至于其他的我也说不上来了。”

李公子点了点头笑道:“安邑确实繁华,就比如这条号称不亚秦淮的浣纱河,原是仿照南唐秦淮河开凿而成的,昔日里还被南唐士子挖苦为东施效颦,但近几年南唐日益积弱,魏国却国力强盛,如今单论盛世气象,恐怕这里还要更胜一筹。”

话说到一半,李公子略微顿了顿,脸上的笑意开始变得有些苦涩,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叹息道:

“近年来魏帝多次颁下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重用寒门士子,严惩豪阀贪腐,朝堂政治之清明高效自古罕有。于此同时魏国又敞开国门,在民间鼓励南北通商,纳各国文化精韵化为己用。魏国这两条国策齐头并进,到如今已然逐见成效,有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大气象,确实担得起大魏二字。方才你提到城防,诚然,我齐国数十年来北御匈奴、南抗魏国,靠的正是城防坚实,攻守一体,在这点上魏国远远不如。可惜我齐国城防固然坚实,心防却同样顽固。数十年来闭关自守,与他国几无交流,庙堂又多被前朝门阀掌控,长此以往,就如荒岛孤悬海外,只能静待魏国兼并了。”

听完李公子的话,苏宪眉头紧皱,颓然地问道:

“如公子所言,咱们齐国真就没有击败魏国的机会了么?”

李公子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稍稍平复心情,眯起眼淡淡道:

“呼.......那就要看这次和二掌柜的买卖效果如何了。”

“哈哈,是了,是了。”

苏宪听到“二掌柜”三个字后压抑的心情顿时好转了不少,他咧着嘴站起身,打算给李公子再斟上一杯酒。

一提起酒壶晃了晃,才发现了酒水已经见底,随即扭过头对着楼下嚎了一嗓子。

“小二!再拿壶酒来!”

也不知怎的,并没有人回应他,苏宪只得加大嗓音又叫了几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斗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斗角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只是酒肆一小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