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翻案小王子
()太平军一直期待的时机终于出现了,因洪秀全等人忽悠手段高超,那个年代又没啥个防忽悠技巧,故而多数人上当,死心塌地的卖命,千里之外的贵县也聚集了一帮子还没有入会的准教徒(大约一千人左右),现在,他们赶来接应了,贵县这些人大多都是矿工出身,身强体壮,生力军。WWW.bxwx.org笔下文学对于兵力不足的太平军而言,是雪中送炭,梦里花开啊!
1852年2月16日,当日历上翻过这一页的时候,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当天的永安下起了几年不见的瓢泼大雨。
若有若现的旗帜在风雨中摇曳无阻,洪秀全决定突围,杨秀清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不多次的意见一致啊)。
突围,成功突围也是有规律可寻。首先,找一个突破口,洪秀全选定了偏东方向,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其次,鼓舞人心――天王大概穿了个道袍,冒着大雨,站在城台上就吆喝着口号,辅以夸张的动作和真切的神情,全军男女表示欢喜踊跃同心杀敌(就是这么简单,一般找点神灵仪式,太平军就会死心塌地)。
先锋谁来?洪秀全再一次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罗大纲。
罗大纲虽然熟稔地形,但是却是第一次执行突围先锋的任务,而且这一次似乎是生死之间的徘徊,那个通往亦或是地狱亦或是天国的十字路口,罗大纲能逃过警察叔叔的追捕吗?
罗大纲自持勇悍身旁只带着贴身亲卫加之天王派遣精锐,不过一千人。这是名副其实的送死活动,但显然罗大纲对于这项活动并不那么热衷――忽而轻骑兵唰唰两声,伴着雨落大地,呼啸而去,道路泥泞,天色昏暗,清军竟无人听得突围马声,罗大纲轻松突破防线,与接应的矿工大队接上了头。
当江忠源离去之后,清军的防线再一次陷入了豆腐渣中不断腐烂。
突围之后,罗大纲部加上矿工部队大约两千人左右。他们来到了下一站――清军东路古苏冲防线。
名字很陌生,实力也有水分。守将乃是清将王梦麟,从取名学问上来讲,梦中麒麟不是好兆头,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
罗大纲不是麒麟,而是猛虎,艺高人大胆,区区两千人就和王梦麟玩起了冲锋和反冲锋。清军在几次呼啸之中完成了从固守到跑路的转变,最后所谓古苏冲防线沦为泡沫,雨中纷飞,王梦麟慌忙逃窜……
待罗大纲初步突围成功之后,洪秀全率全军开逃,前队韦昌辉一千人开路,中路杨秀清、冯云山和洪秀全在队,后路萧朝贵一千人断后。计划如此周详,却在清军面前低下头去,因为所谓的突围,在清军的放松警惕下已经沦为了大摇大摆的转移运动,往来之间竟然没有吸引哪怕一名清军阻击。
你除了唏嘘再唏嘘,感叹再感叹,又有什么言语呢?清军似乎每一次都是在颓废的内耗中度日,一有胜仗,纷纷表功抢功,脏活累活无人问津,恍惚间,太平军就出逃了,永安州人去城空,据说只剩下了两个瞎子……
塞尚阿大怒,大怒的同时也震惊害怕了,几万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溜走,皇帝能饶命吗?为杀死一个贼寇能交代的过去吗?
塞尚阿把目光投向了永安州。所谓只剩下了两个瞎子,是据说之言,不可信也,突围一般而言是很难带着百姓一块开溜的,百姓的觉悟没有那么高,不一定都跟着走,过逃亡的日子,换言之,永安州肯定有剩余没有及时逃走的百姓,那么他们上哪去了呢?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研究初期太平史的争议之一,不用我说,争议是来自倾向性这玩意儿:
挺清军的认为,太平军临走把百姓全部杀了。
理论依据,当事人,偶然幸免于难的龙启瑞曾题诗“杀人数千余,留血汲道旁”,描述当时的场面。
确实如他所说,太平军临走之时屠城了?其实不然,做为当事人,他所记载的应该是真实的,但是中国经典文化诗词这东西,往往都是比较含蓄意境深远的,尤其是古诗,喜欢省略主语,诸位认真看上面那句“杀人数千余”,有主语吗?没有主语,既然没有,又有什么论据认为是太平军所为呢?
而且,永安州内百姓大多都已经入了拜上帝教,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了,剩余没有入会的百姓乡里乡亲的难免有些亲戚关系,太平军不会傻到杀自己人的亲戚。
所以,我的观点是,清军杀人冒功,把屎盆子扣在了太平军头上。首先,一人未砍就让太平军堂而皇之溜走,塞尚阿以及所有清军的罪过已然大到天边,为了弥补,为了小范围的安抚咸丰受伤的心,塞尚阿决定杀几个百姓冒充斩敌人数,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鉴于塞尚阿文人做派,下此等狠手着实不易,然而,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之时,他人的生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塞尚阿还没有高尚到在生命面前也乐于助人,整个清军更没有,几个跟着太平军厮混了半年多的老百姓,早已不是大清良民了,死得其所。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我只想给太平军翻案,杀平头百姓这等勾当,太平军至少现在没有,以后有没有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