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射书良言劝豪杰
再说方杰猝不及防之间被李逵吹出的焰丸将手上、脸上烫出来好几个大燎泡,心慌意乱之际哪里顾得上追赶对手,回到关上,忙不迭地让人取来伤药疗治。他一边痛恨梁山贼子使用带毒暗器,不是英雄行径,一边又暗自寻思:看那黑汉是个粗人,莫非他所说的乃是实情?继而又想:叔父定是被宋江所瞒哄,即使是当真让宋江来招降我,也是宋江为使我不能回到叔父身边而使用的诡计,定不可相信此人的鬼话。
过了半日,忽听军兵来报,说敌军主将宋江在关外请常王千岁出去讲话。方杰上了关墙,见下面离了一百余步有一簇宋军,为首之人身长六尺,面色微黑,俨然就是传说中的宋公明。见到方杰出来,宋江高声说道:“常王千岁,在下宋江,有一事相告,现已写在书函之内,请千岁详读。”说完把手一挥,身边一员白袍将领张弓拈箭朗声道:“箭中垛口之上两砖缝隙。”话音未落,只听弓弦响处,一支羽箭似流星般的直奔垛口,吓得站在那垛口边的大越军士卒“妈呀”一声,却见那箭正插入身下砖缝中,箭头没入三寸有余,箭尾兀自颤动不已!那军卒拍拍胸口,惊魂未定,想将那支箭拔出来却哪里动的分毫。方杰提剑一挥,左手顺势抄住断箭,动作干净利索。见箭杆上果然绑有书信。方杰望着放箭之人喝道:“射箭者何人?”那面目俊朗的白袍将傲然回答:“小李广花荣是也!”方杰心中暗自钦服:果有李广射虎没羽之能,怕与庞万春在伯仲之间。
见宋江等人回马下山,方杰取下书信观看:“大宋威盛军指挥副使宋江叩拜大越国常王殿下:余尝数见殿下,久慕殿下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实是国家栋梁之才,欲与殿下罢兵商言。令叔父方腊陛下乃余之同道中人也,曾几何时,余与令叔齐名江湖,纵横南北,天下豪雄俱皆侧目。何以余偃旗息鼓,投效宋廷?何以令叔义旗高举,独尊九五也?道虽不同,义犹合谋,俱为天下百姓苍生也。唯令叔择途易帜,据隅江南,余选道教化,为清君侧也。数载往矣,境内患平而江南独帜,四边危急恐中国不保,故攘外必先安内。余无奈奉旨南来,与令叔会狩,实非余之本意也。然渐南渐闻,大越国兴而民生愈艰,新帝欢娱而百业凋零。民心向背,料非令叔之初衷也。余静思冥想,始知非令叔罪也,乃国制无变唯家姓更迭,纵使令叔英雄本色,亦难于此途常行,非天翻地覆不能解也。今中国渐危,盖因内忧外患交困之故耳。内忧者,豪强狂掠,兼并甚烈,百姓无助,流离失所。天下有识者或揭竿而起,或鼓噪变革,余从后者为优也。外患者,契丹在北,李夏于西,吐蕃居南,倭寇扰东,更兼四海远番窥觑中华,中国实有亡国灭族之险也。故余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毁家下山,愿作中国之剃刀耳。旨在翦除奸佞,清理朝纲,平靖内忧,讨伐外患,兴法新政,富国强兵,扶弱济贫,振兴中华。此诚余之明志也,绝非不义之籍口耳。令叔睿智,明察余心,言听计从,志同道合,故纳余之钝见,弃江浙而转台湾,力图励精图治,再起东山,以民心争天下,以经济强**,此亦余之志向也。令叔启程台州,惟念殿下音讯,故令余四方探寻,意命殿下择机出海,会于台湾,共赴大事。望殿下洞悉明察,速作回复。盖余此隙尚可把握时局,可助殿下平安赴台耳。此信切切,情也依依,惟盼推思。宋江再顿首。”
方杰把目光从书信上移开,凝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心中游移不定。踏实大越朝中为数不多能把眼光放在全局之上的人之一,对于宋江所讲的国家大势颇有同感,知道的确这话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也明白叔叔登基之后对于国家根本并无主张,使得繁华江南艰难如旧。在宋廷广发全国之兵围剿江南之时,他就有些预感,料定此番不同寻常,大越国的存亡在旦夕之间,因此也同意丞相高德培的扩军之举,意在穷举国之力以一搏。同时还对大越国山川地理,就是战力抱有幻想。而今眼见大势已去,心中不免有些惆怅。现在该怎么办呢?是听从宋江之言,他会真的放自己逃出生天,与叔父会合?还是据险死守,等待更明确的消息到来?他左思右想下不了决心。走到关墙之上,见外面的宋军并无进攻的架势,方杰转身去找庞万春。如今只有他算是自己身边比较有见识的了。
庞万春虽然从未见过宋江,但对这个名字是非常的熟悉。尤其是三年前他带着妹妹去泰安神州打擂,与李逵、燕青不期而遇,并肩作战之后,更是非常关注梁山众好汉的动静,对于宋江自然也是多加留意的。听方杰把宋江书信复述了一遍,他沉吟半晌,斟酌了好久才开口:“殿下以为如何?”
憋了半天等了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方杰急得直跺脚:“我不是举棋不定才来问你的吗?”“宋江我没见过,他的话可不可信也不好定言,不过,”庞万春很担心自己的话会引起方杰更大的反应:“末将曾见识过宋江手下的几个人,什么燕青啊,李逵啊,他们应该还都是好汉。如果说他们能心甘情愿的跟着宋江来到江南,说明宋江至少对于他们还是有威信的。”见方杰依然迷茫的表情,庞万春咬了一下牙:“我宁可相信宋江说的是真的。”
方杰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应该相信宋江?”庞万春赶忙解释:“我是说相信宋军说的情况。皇上退守台州,甚至于真的已经出海去了台湾,不然的话,这么多天为何不见我朝援军?至于宋江说的皇上让你可以接受他的庇护而去与皇上会合,这我就不敢相信。万一是宋江为了哄骗殿下出去而拿你去邀功请赏的话,岂不危险?”方杰点点头:“有也有些担心,庞将军可有良策?”庞万春想了想:“一个是可让宋江一个人到关里来表明诚意,扣着他在手里作人质,到哪里都不怕。再一个是殿下可以悄悄地下山,只身去寻找皇上。”方杰眼前一亮,但马上又皱起了眉头:“关外宋军把守甚严,如何下山?”庞万春微笑道:“东关、西关各有一条秘密通道,可以通往山下。”方杰喜出望外:“此言当真?”
再说方杰猝不及防之间被李逵吹出的焰丸将手上、脸上烫出来好几个大燎泡,心慌意乱之际哪里顾得上追赶对手,回到关上,忙不迭地让人取来伤药疗治。他一边痛恨梁山贼子使用带毒暗器,不是英雄行径,一边又暗自寻思:看那黑汉是个粗人,莫非他所说的乃是实情?继而又想:叔父定是被宋江所瞒哄,即使是当真让宋江来招降我,也是宋江为使我不能回到叔父身边而使用的诡计,定不可相信此人的鬼话。
过了半日,忽听军兵来报,说敌军主将宋江在关外请常王千岁出去讲话。方杰上了关墙,见下面离了一百余步有一簇宋军,为首之人身长六尺,面色微黑,俨然就是传说中的宋公明。见到方杰出来,宋江高声说道:“常王千岁,在下宋江,有一事相告,现已写在书函之内,请千岁详读。”说完把手一挥,身边一员白袍将领张弓拈箭朗声道:“箭中垛口之上两砖缝隙。”话音未落,只听弓弦响处,一支羽箭似流星般的直奔垛口,吓得站在那垛口边的大越军士卒“妈呀”一声,却见那箭正插入身下砖缝中,箭头没入三寸有余,箭尾兀自颤动不已!那军卒拍拍胸口,惊魂未定,想将那支箭拔出来却哪里动的分毫。方杰提剑一挥,左手顺势抄住断箭,动作干净利索。见箭杆上果然绑有书信。方杰望着放箭之人喝道:“射箭者何人?”那面目俊朗的白袍将傲然回答:“小李广花荣是也!”方杰心中暗自钦服:果有李广射虎没羽之能,怕与庞万春在伯仲之间。
见宋江等人回马下山,方杰取下书信观看:“大宋威盛军指挥副使宋江叩拜大越国常王殿下:余尝数见殿下,久慕殿下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实是国家栋梁之才,欲与殿下罢兵商言。令叔父方腊陛下乃余之同道中人也,曾几何时,余与令叔齐名江湖,纵横南北,天下豪雄俱皆侧目。何以余偃旗息鼓,投效宋廷?何以令叔义旗高举,独尊九五也?道虽不同,义犹合谋,俱为天下百姓苍生也。唯令叔择途易帜,据隅江南,余选道教化,为清君侧也。数载往矣,境内患平而江南独帜,四边危急恐中国不保,故攘外必先安内。余无奈奉旨南来,与令叔会狩,实非余之本意也。然渐南渐闻,大越国兴而民生愈艰,新帝欢娱而百业凋零。民心向背,料非令叔之初衷也。余静思冥想,始知非令叔罪也,乃国制无变唯家姓更迭,纵使令叔英雄本色,亦难于此途常行,非天翻地覆不能解也。今中国渐危,盖因内忧外患交困之故耳。内忧者,豪强狂掠,兼并甚烈,百姓无助,流离失所。天下有识者或揭竿而起,或鼓噪变革,余从后者为优也。外患者,契丹在北,李夏于西,吐蕃居南,倭寇扰东,更兼四海远番窥觑中华,中国实有亡国灭族之险也。故余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毁家下山,愿作中国之剃刀耳。旨在翦除奸佞,清理朝纲,平靖内忧,讨伐外患,兴法新政,富国强兵,扶弱济贫,振兴中华。此诚余之明志也,绝非不义之籍口耳。令叔睿智,明察余心,言听计从,志同道合,故纳余之钝见,弃江浙而转台湾,力图励精图治,再起东山,以民心争天下,以经济强**,此亦余之志向也。令叔启程台州,惟念殿下音讯,故令余四方探寻,意命殿下择机出海,会于台湾,共赴大事。望殿下洞悉明察,速作回复。盖余此隙尚可把握时局,可助殿下平安赴台耳。此信切切,情也依依,惟盼推思。宋江再顿首。”
方杰把目光从书信上移开,凝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心中游移不定。踏实大越朝中为数不多能把眼光放在全局之上的人之一,对于宋江所讲的国家大势颇有同感,知道的确这话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也明白叔叔登基之后对于国家根本并无主张,使得繁华江南艰难如旧。在宋廷广发全国之兵围剿江南之时,他就有些预感,料定此番不同寻常,大越国的存亡在旦夕之间,因此也同意丞相高德培的扩军之举,意在穷举国之力以一搏。同时还对大越国山川地理,就是战力抱有幻想。而今眼见大势已去,心中不免有些惆怅。现在该怎么办呢?是听从宋江之言,他会真的放自己逃出生天,与叔父会合?还是据险死守,等待更明确的消息到来?他左思右想下不了决心。走到关墙之上,见外面的宋军并无进攻的架势,方杰转身去找庞万春。如今只有他算是自己身边比较有见识的了。
庞万春虽然从未见过宋江,但对这个名字是非常的熟悉。尤其是三年前他带着妹妹去泰安神州打擂,与李逵、燕青不期而遇,并肩作战之后,更是非常关注梁山众好汉的动静,对于宋江自然也是多加留意的。听方杰把宋江书信复述了一遍,他沉吟半晌,斟酌了好久才开口:“殿下以为如何?”
憋了半天等了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方杰急得直跺脚:“我不是举棋不定才来问你的吗?”“宋江我没见过,他的话可不可信也不好定言,不过,”庞万春很担心自己的话会引起方杰更大的反应:“末将曾见识过宋江手下的几个人,什么燕青啊,李逵啊,他们应该还都是好汉。如果说他们能心甘情愿的跟着宋江来到江南,说明宋江至少对于他们还是有威信的。”见方杰依然迷茫的表情,庞万春咬了一下牙:“我宁可相信宋江说的是真的。”
方杰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应该相信宋江?”庞万春赶忙解释:“我是说相信宋军说的情况。皇上退守台州,甚至于真的已经出海去了台湾,不然的话,这么多天为何不见我朝援军?至于宋江说的皇上让你可以接受他的庇护而去与皇上会合,这我就不敢相信。万一是宋江为了哄骗殿下出去而拿你去邀功请赏的话,岂不危险?”方杰点点头:“有也有些担心,庞将军可有良策?”庞万春想了想:“一个是可让宋江一个人到关里来表明诚意,扣着他在手里作人质,到哪里都不怕。再一个是殿下可以悄悄地下山,只身去寻找皇上。”方杰眼前一亮,但马上又皱起了眉头:“关外宋军把守甚严,如何下山?”庞万春微笑道:“东关、西关各有一条秘密通道,可以通往山下。”方杰喜出望外:“此言当真?”
再说方杰猝不及防之间被李逵吹出的焰丸将手上、脸上烫出来好几个大燎泡,心慌意乱之际哪里顾得上追赶对手,回到关上,忙不迭地让人取来伤药疗治。他一边痛恨梁山贼子使用带毒暗器,不是英雄行径,一边又暗自寻思:看那黑汉是个粗人,莫非他所说的乃是实情?继而又想:叔父定是被宋江所瞒哄,即使是当真让宋江来招降我,也是宋江为使我不能回到叔父身边而使用的诡计,定不可相信此人的鬼话。
过了半日,忽听军兵来报,说敌军主将宋江在关外请常王千岁出去讲话。方杰上了关墙,见下面离了一百余步有一簇宋军,为首之人身长六尺,面色微黑,俨然就是传说中的宋公明。见到方杰出来,宋江高声说道:“常王千岁,在下宋江,有一事相告,现已写在书函之内,请千岁详读。”说完把手一挥,身边一员白袍将领张弓拈箭朗声道:“箭中垛口之上两砖缝隙。”话音未落,只听弓弦响处,一支羽箭似流星般的直奔垛口,吓得站在那垛口边的大越军士卒“妈呀”一声,却见那箭正插入身下砖缝中,箭头没入三寸有余,箭尾兀自颤动不已!那军卒拍拍胸口,惊魂未定,想将那支箭拔出来却哪里动的分毫。方杰提剑一挥,左手顺势抄住断箭,动作干净利索。见箭杆上果然绑有书信。方杰望着放箭之人喝道:“射箭者何人?”那面目俊朗的白袍将傲然回答:“小李广花荣是也!”方杰心中暗自钦服:果有李广射虎没羽之能,怕与庞万春在伯仲之间。
见宋江等人回马下山,方杰取下书信观看:“大宋威盛军指挥副使宋江叩拜大越国常王殿下:余尝数见殿下,久慕殿下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实是国家栋梁之才,欲与殿下罢兵商言。令叔父方腊陛下乃余之同道中人也,曾几何时,余与令叔齐名江湖,纵横南北,天下豪雄俱皆侧目。何以余偃旗息鼓,投效宋廷?何以令叔义旗高举,独尊九五也?道虽不同,义犹合谋,俱为天下百姓苍生也。唯令叔择途易帜,据隅江南,余选道教化,为清君侧也。数载往矣,境内患平而江南独帜,四边危急恐中国不保,故攘外必先安内。余无奈奉旨南来,与令叔会狩,实非余之本意也。然渐南渐闻,大越国兴而民生愈艰,新帝欢娱而百业凋零。民心向背,料非令叔之初衷也。余静思冥想,始知非令叔罪也,乃国制无变唯家姓更迭,纵使令叔英雄本色,亦难于此途常行,非天翻地覆不能解也。今中国渐危,盖因内忧外患交困之故耳。内忧者,豪强狂掠,兼并甚烈,百姓无助,流离失所。天下有识者或揭竿而起,或鼓噪变革,余从后者为优也。外患者,契丹在北,李夏于西,吐蕃居南,倭寇扰东,更兼四海远番窥觑中华,中国实有亡国灭族之险也。故余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毁家下山,愿作中国之剃刀耳。旨在翦除奸佞,清理朝纲,平靖内忧,讨伐外患,兴法新政,富国强兵,扶弱济贫,振兴中华。此诚余之明志也,绝非不义之籍口耳。令叔睿智,明察余心,言听计从,志同道合,故纳余之钝见,弃江浙而转台湾,力图励精图治,再起东山,以民心争天下,以经济强**,此亦余之志向也。令叔启程台州,惟念殿下音讯,故令余四方探寻,意命殿下择机出海,会于台湾,共赴大事。望殿下洞悉明察,速作回复。盖余此隙尚可把握时局,可助殿下平安赴台耳。此信切切,情也依依,惟盼推思。宋江再顿首。”
方杰把目光从书信上移开,凝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心中游移不定。踏实大越朝中为数不多能把眼光放在全局之上的人之一,对于宋江所讲的国家大势颇有同感,知道的确这话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也明白叔叔登基之后对于国家根本并无主张,使得繁华江南艰难如旧。在宋廷广发全国之兵围剿江南之时,他就有些预感,料定此番不同寻常,大越国的存亡在旦夕之间,因此也同意丞相高德培的扩军之举,意在穷举国之力以一搏。同时还对大越国山川地理,就是战力抱有幻想。而今眼见大势已去,心中不免有些惆怅。现在该怎么办呢?是听从宋江之言,他会真的放自己逃出生天,与叔父会合?还是据险死守,等待更明确的消息到来?他左思右想下不了决心。走到关墙之上,见外面的宋军并无进攻的架势,方杰转身去找庞万春。如今只有他算是自己身边比较有见识的了。
庞万春虽然从未见过宋江,但对这个名字是非常的熟悉。尤其是三年前他带着妹妹去泰安神州打擂,与李逵、燕青不期而遇,并肩作战之后,更是非常关注梁山众好汉的动静,对于宋江自然也是多加留意的。听方杰把宋江书信复述了一遍,他沉吟半晌,斟酌了好久才开口:“殿下以为如何?”
憋了半天等了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方杰急得直跺脚:“我不是举棋不定才来问你的吗?”“宋江我没见过,他的话可不可信也不好定言,不过,”庞万春很担心自己的话会引起方杰更大的反应:“末将曾见识过宋江手下的几个人,什么燕青啊,李逵啊,他们应该还都是好汉。如果说他们能心甘情愿的跟着宋江来到江南,说明宋江至少对于他们还是有威信的。”见方杰依然迷茫的表情,庞万春咬了一下牙:“我宁可相信宋江说的是真的。”
方杰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应该相信宋江?”庞万春赶忙解释:“我是说相信宋军说的情况。皇上退守台州,甚至于真的已经出海去了台湾,不然的话,这么多天为何不见我朝援军?至于宋江说的皇上让你可以接受他的庇护而去与皇上会合,这我就不敢相信。万一是宋江为了哄骗殿下出去而拿你去邀功请赏的话,岂不危险?”方杰点点头:“有也有些担心,庞将军可有良策?”庞万春想了想:“一个是可让宋江一个人到关里来表明诚意,扣着他在手里作人质,到哪里都不怕。再一个是殿下可以悄悄地下山,只身去寻找皇上。”方杰眼前一亮,但马上又皱起了眉头:“关外宋军把守甚严,如何下山?”庞万春微笑道:“东关、西关各有一条秘密通道,可以通往山下。”方杰喜出望外:“此言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