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久别重逢
在王宫里,孙立德和王春两个人进行了分别后的第一次会面。
两个人虽然一直没有见过面,但是,双方的书信来往从来没有断过。
大的战略上,王春会交给孙立德拿主意,即使是细枝末节,王春同样会让孙立德知晓自己的处置措施。
孙立德对王春普通政务的处理能力很满意,在王春的努力下,整个王城被治理的井井有条。
因此,两个人没有谈论政务,孙立德反而询问起王春对接下来战略形势的看法。
王春:“主公别急,让属下先卖个关子,属下想知道,主公到底有什么打算?”
柳鸿远兵败身死之后,河内军对汉地的统一大业已经初见曙光,此时也正是孙立德最意气风发的时候。
孙立德起事的时候,志向就在天下,而不是区区汉国,因此,孙立德希望再接再厉,趁着形势大好,一鼓作气平唐灭齐。
王春知道孙立德的志向,孙立德也不需要隐瞒。
孙立德:“先击退唐国,再顺势取周,夺取周地之后,将齐人逼退,集中兵力打击并且反攻唐国。”
“一旦唐国被击败,我军再灭齐国,那简直就是就是举手之劳,天下很快会重归一统。”
孙立德说完之后,王春并没有做出应和,相反,王春表情很凝重。
孙立德笑了笑:“王先生不必拘谨,你我二人相识已久,你也知道我的为人,我喜欢听实话,先生想说什么不需忌讳,大胆说出来。”
王春:“属下建议,河内王在夺取周地之后,暂时放慢对外用兵的速度,将精力用在稳定领地的控制上,而不是带兵出击。”
“就连齐唐两国,属下建议也以维持现有和平和疆域为主,至少在三年之内不要妄动刀兵。”
孙立德也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能听进建议的聪明人,听完王春的话,他大致明白了王春的用意。
王春:“主公,赵氏在汉地,周氏在周地的统治都有几十年的沉淀,我军刚刚兴起,在这两地的根基并不牢固。”
“纵观历史,能够成就霸业的人,往往是那些日积月累的势力沉淀,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暂强盛,物极反衰,我军太依赖武力,以至于武力之外的很多东西跟不上我军的扩张速度。”
“就拿我军的扩张道路同样充满了运气和偶然,我军依赖了太多主公的个人能力与个人魅力。”
“正是主公带领将士们连续取胜,同样因为主公才能把我河内军整合在一起。”
“但是,运气不会永远站在咱们这一边,咱们是一个新生政权,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一旦战场上失利,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或许整个势力会土崩瓦解。”
王春说的很严重,孙立德明白,王春的顾虑并不是危言耸听,在成功的路上,孙立德确实过多的依赖于武力了。
王春讲了很多,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孙立德的扩张太快,所以国家的根基并不牢固。
因此,他建议孙立德在汉地和周地稳固几年根基,等到根基稳固之后,才能去争夺天下。
王春确实看到了河内军面临的危机,但是,王春所说的危机,唐国其实同样存在,某种意义上看,唐国面临的危机同样不小。
无论是蜀国还是楚国,都曾经是南方大国,唐国在短时间内连克两国已经导致了扩张过快的问题。
如果将目光放在河内军自己身上,王春的建议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唐国的综合国力明显要强过自己,当自己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唐军同样在休整。
孙立德:“王先生的建议,我确实听进去了,但是,休养生息似乎并不单单对咱们有帮助,唐国同样会因为休养生息获得喘息的机会。”
王春点点头:“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人在蜀、楚两地的势力会愈发稳固,如果拖几年再带兵南下,唐人确实能够在占领区获得更稳固的统治。”
“但是,相较于唐国,咱们有一些更大的优势,让咱们能够拖得起。”
“首先,唐王年事已高,而主公年纪尚轻且身体健康;其次,主公在国内一呼百应,可以乾纲独断,但是,唐王在国内权柄受到限制,唐国需要将大量精力用于内部消耗;最后,主公本就是军旅出身,不仅擅长统兵,而且精于谋略,是世间少有的常胜将军,唐国虽然也盛产名将,但是唐国的名将需要受到国内掣肘,不会像主公这般得心应手。”
“只要我军不会从内部崩溃,属下有信心在十年内一统天下。”
孙立德点点头,认可了王春的判断,也接受了王春的建议。
大汉确实到了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王春的建议也全部出自公心。
休养生息也得等河内军彻底夺取周地,并且将齐军赶出长山郡之后才行。
只不过,大战略既然已经确定,很多计划就可以提前开始实施了。
王春明显还有其他顾虑。
王春:“属下斗胆,想向河内王提两个建议。”
孙立德摆摆手:“王先生不必拘礼。”
王春:“汉国王室早已身死,如今河内王又杀死了叛贼柳鸿远,为王室复仇,属下希望河内王进位汉王,正式定都王城,满足汉地军民的期盼。”
王春的建议,孙立德也曾经想过,河内王终究只是一个汉国的地方王,想统领汉地,需要更高的王号,汉王无疑是最合适的称号。
尽管赵哲被柳鸿远杀死,但是,在河内军对外的宣称中,赵哲早已经死在了安临城中。
汉国的王室已经死亡殆尽,孙立德又为赵哲报了仇,完全可以趁势进位汉王。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进位汉王之后,一方面满足属下的立功心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打消汉人的顾虑。
孙立德点点头:“我同意,第二个建议呢?”
王春:“属下建议河内王迎娶前周王的公主,以收周人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