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一、精神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精神疾病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主要以证候,舌质、舌苔、脉象为主要依据,以中医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为基础,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一般认为癫证属阴,多为虚证,治疗癫证以补虚扶正、宁心安神、壮阳兴奋为主;狂证属阳,多为实证,治疗以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活血化瘀为主,但狂证久则伤阴转为癫证,宜滋阴降火。

中医病证还有“不寐”“郁证”“健忘”“脏躁”等,辨证论治常采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益肾化浊、健脾养心、安神定志、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等治法,通过气机通调、五行相依、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一)治则

1.清热泻火法

①龙胆泻肝汤,本方以清热泻火为主,用于肝胆郁火发狂。②凉隔散,本方泻阳明热结,用于邪热内传阳明所致发狂。③黄连解毒汤,本方以清热解毒为主,主治三焦火毒证,用于心肝火旺的狂躁症。上述三个方剂是清热泻火法代表方,治疗各种以精神运动兴奋为主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老年痴呆等。

2.调气破瘀法

①桃仁承气汤加味,本方逐瘀泻热,主治瘀热互结发狂。②新制柴胡汤,本方理气重镇,行血破瘀,用于阳狂多躁证。③癫狂梦醒汤,本方活血理气,解郁化痰,主治癫狂阳证。上述三方,凡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适用于情绪不稳、行为紊乱、兴奋躁动、妄见妄闻者。

3.涤痰开窍法

①温胆汤,本方理气化痰,和胃利胆,适当加减用于痰热扰心证。②三圣散,本方涌吐风痰,主治痰涎壅盛发狂。③控涎丹,本方祛痰逐饮,主治癫病痰气交结。凡是狂躁、易怒、伤人毁物,苔黄腻,脉弦滑者皆可按痰论治。

4.补虚扶正法

①安神定志丸或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人参归脾丸和十全养荣丸气血双补。此法用于癫证、舌脉俱虚的各种精神疾病。若心悸、失眠服安神定志丸,气血两虚服人参归脾丸或十全养荣丸,烦躁不安可服甘麦大枣汤。②壮阳汤,本方治疗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懒散呆滞、倦卧少动等精神疾病,阳气不足者疗效较好。③酸枣仁汤,本方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5.滋阴降火法

①服蛮煎,本方适用于水不制火兼心肾微虚之狂证。郁结不遂,疑虑惊恐而致痴呆,言语颠倒,举动失常,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②黄连阿胶汤,本方滋阴降火安神,主治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证。心烦失眠,辗转不宁,烦躁易怒,舌红苔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③百合地黄汤,本方滋阴清热,主治百合病。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心烦意乱,寒热似有似无,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为辨证要点。

6.疏肝解郁法

①柴胡疏肝散,本方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胸闷善太息,抑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②逍遥散,本方疏肝理气,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头痛目眩,神疲食少,两胁作痛,脉弦虚为辨证要点,如出现肝郁血虚,生热化火,则可选用加味逍遥散。③抑肝散,本方抑肝健脾,清热解痉,主治肝气亢盛,肝经虚热发搐。发怒咬牙,惊悸不安,腹胀呕吐,脉弦实为辨证要点。上述三方,凡因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和痴呆症均可辨证施用。

7.安神定志法

①朱砂安神丸,本方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仲,心烦神乱,胸中懊恼,舌尖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②天王补心丹,本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症见心悸怔仲,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③磁朱丸,本方镇心安神,主治心肾阴虚,心阳偏亢证。症见心烦神乱,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上述三方以安神定志为本,可根据阴阳偏盛和所涉脏腑选方。

8.补肾益髓法

①七福饮,本方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主治髓海不足证。智能下降,记忆减退,头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齿枯发焦,腰酸腿软,步幅不稳,偏瘫,言语蹇涩,舌瘦色淡红,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②还少丹,本方补肾健脾,益气生精,主治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默默无语,记忆减退,失算失认,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酸腿疼,肌肉萎缩,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③知柏地黄丸,本方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平素沉默寡言,形体消瘦,两目少神,表情呆钝,颧红盗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耳聋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上述三方均由年迈体弱,至肾虚髓减,神机不用引起,适用于老年期痴呆等久病致精神疾病的治疗。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分型,目前已经公布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痴呆和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分证论治,现列于下供参考。

1.郁病(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2010年修订)。

(1)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暧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主方:消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柴胡、当归、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2)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暧气频作,善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绿萼梅、百合、合欢花、徐长卿、佛手、川芎、甘草。

(3)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主方:归脾汤。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甘草。

(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弱或沉弦。

治法:益肾调气,解郁安神。

主方:颐脑解郁方化裁。北刺五加、五味子、郁金、合欢皮、柴胡、栀子、白芍、甘草。

(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恶心,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主方: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川木通、泽泻、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车前子(包煎)、珍珠母(先煎)、龙齿(先煎)。

2.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2011年修订)。

(1)肝郁脾虚证:情感淡漠,呆愣少语,意志减退,妄见妄闻,多疑善虑,生活懒散,肢体困乏,胸胁胀闷,少寐易惊,食欲不振,脘闷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养脑安神。

推荐方药:柴胡、香附、青皮、枳壳、三棱、莪术、白芍、川芎、茵陈蒿、人参、茯苓、炒白术、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炙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舒肝解郁胶囊、解郁丸、疏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等。

(2)痰湿内阻证:情感淡漠,沉默痴呆,少语或不语,思维贫乏,肢体困乏,懒散被动,意志减退,纳呆,大便稀溏;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治法:燥湿化痰,开窍醒神。

推荐方药:法半夏、天南星、苏子、陈皮、茯苓、桔梗、枳实、竹茹、皂角刺、大黄、石菖蒲、远志、生姜、炙甘草等。

(3)气滞血瘀证: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偶有易怒,哭笑无常,思虑重重,时而低落,多疑善虑,妇女易于经期神志异常,情绪波动,心烦易激,经色紫暗;舌质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醒神。

推荐方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枳壳、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郁金、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大黄、炙甘草等。

中成药:越鞠丸、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4)心脾两虚证:情感淡漠,神思恍惚,魂梦颠倒,言语无序,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时而自笑,心悸易惊,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推荐方药:黄芪、人参、当归、茯苓、茯神、郁金、酸枣仁、龙眼肉、石菖蒲、远志、五味子、龙骨、牡蛎、磁石、炙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丸、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等。

3.老年呆病(老年期痴呆)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2011年修订)。

(1)髓海不足证:智能减退,判断能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听力、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腿软,步幅不稳,偏瘫,言语謇涩;舌瘦色淡红,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主方:七福饮。熟地、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远志、杏仁。

辨证加减:填补脑髓之力不足者加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还可以本方制成蜜丸或膏滋以图缓治,也可用河车大造丸大补精血。

(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默默无语,记忆减退,失算失认,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酸腿疼,肌肉萎缩,食少纳差,气短懒言,流涎,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主方:还少丹。熟地、枸杞、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怀牛膝、楮实子、人参、茯苓、山药、大枣、远志、五味子、石菖蒲。

辨证加减:如见气短乏力较著,甚至肌肉萎缩,可配伍紫河车、阿胶、川断、杜仲、鸡血藤、何首乌、黄芪等以益气养血;若脾肾两虚,偏于阳虚者,出现四肢不温,形寒肢冷,五更泄泻等症,方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再加紫河车、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若伴有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是为肝肾阴虚,可用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

(3)肝肾阴虚证:平素沉默寡言,形体消瘦,两目少神,表情呆钝,颧红盗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耳聋耳鸣,须发早白,牙齿松动,筋惕肉润,腰酸膝软,关节不利,四肢麻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主方:知柏地黄丸。熟地黄、知母、黄柏、茯苓、泽泻、丹皮、山萸肉、山药。

辨证加减:肾虚为主加用左归饮;阴虚火旺明显者加青蒿、地骨皮、黄连、鸡子黄;肝血不足者加六味地黄丸,制首乌、鸡血藤、桑椹、阿胶;阴虚动风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钩藤、白蒺藜、龟板、菊花。

(4)心肝火旺证:神情紧张,焦虑,言语错乱,喋喋不休,声高气粗,坐卧不宁,头晕头痛,目赤咽干,性情易怒,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生地、夏枯草、柴胡、柏子仁、合欢皮、酸枣仁、木通。

辨证加减:心火偏旺者加牛黄清心丸;大黄干结者加火麻仁。

(5)痰浊阻窍证:头重如裹,表情呆滞,智力减退,倦怠嗜卧,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腹痛腹胀,嘈杂,口多涎沫;舌淡苔白,脉细滑或濡滑。

治法: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主方:洗心汤。人参、甘草、半夏、陈皮、附子、茯神、酸枣仁、石菖蒲、神曲。

辨证加减:脾气亏虚明显者,可加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山药、麦芽、砂仁等健脾益气之晶,以截生痰之源;若头重如裹,哭笑无常,喃喃自语,口多涎沫者,痰浊壅塞较著,重用陈皮、半夏,配伍胆南星、莱菔子、佩兰、白豆蔻、全瓜蒌、贝母等豁痰理气之品;若痰郁久化火,蒙蔽清窍,扰动心神,症见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甚至反喜污秽等,宜用涤痰汤涤痰开窍,并加黄芩、黄连、竹沥以增强清化热痰之力。

(6)气滞血瘀证:目光呆滞,智力减退,语言颠倒,善忘易惊,思维异常,行为古怪,口干不欲饮,或肢体麻木不遂,或肌肤甲错,双目晦暗;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醒脑。

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石菖蒲、郁金、生姜、地龙、葱白、人工麝香。

辨证加减:如久病气血不足,加党参、黄芪、熟地、当归以补益气血;瘀血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虚明显者,可加当归、鸡血藤、三七以养血活血;瘀血日久,郁而化热,症见头痛、呕恶,舌红苔黄等,加丹参、丹皮、夏枯草、竹茹等清热凉血、清肝和胃之晶。

4.不寐(失眠)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2010年修订)。

(1)肝火扰心证: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火。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醋柴胡、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

(2)痰热扰心证: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清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山栀、黄连、茯苓、远志、柏子仁、甘草等。

(3)胃气失和证: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治法: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保和丸合平胃散。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厚朴、苍术、连翘、鸡内金、麦芽、谷芽等。

(4)瘀血内阴证: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不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桔梗、川牛膝、枳实、赤芍、甘草、牡丹皮、香附。

(5)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合欢皮、甘草等。

(6)心胆气虚证: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人参、龙齿、茯神、石菖蒲、远志、川芎、合欢皮、知母、夜交滕、酸枣仁等。

(7)心肾不交证: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

治法:交通心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黄连、肉桂、生地、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

二、中药单方、复方及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基于民间流传的不少单方和中医名家的经验用方,中医针对精神疾病治疗用药已形成专科专病专药的治疗特色。

1.藏红花(crocussativusL.,saffron)

国内外文献报道,藏红花治疗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藏红花可改善抑郁和痴呆症状,且使用安全。

(1)适应证:

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

(2)剂量及用法:

每天服3~10g(主药含量)。

2.鼠尾草(salviaofficinalis)

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力、安定神经、明目,缓和头痛及神经痛作用。鼠尾草可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等药理作用发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

(1)适应证:

阿尔茨海默病,失眠和焦虑。

(2)剂量及用法:

每天服15~30g(主药含量)。

3.红景天(rhodiolaroseaL.)

能够补气清肺,益智养心。美国一项红景天提取物治疗抑郁症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证实,红景天可发挥抗抑郁常规疗效,且使用安全。

(1)适应证:

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

(2)剂量及用法:

每天服3~9g(主药含量)。

4.舒血宁(ginkgobiloba,银杏叶提取物)

为银杏叶提取制得的浸膏糖衣片,每片含总黄酮2mg。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且有明显的细胞质膜稳定作用。可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衰弱综合征,均取得一定近期临床疗效。用法及用量:一日3次,一次两片,疗程至少3个月。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晚上用药可引起失眠。个别患者服药后有胃部不适感。

5.解郁丸

是中药复方药,有较好抗抑郁疗效,也可治疗失眠。该复方中药成分为:白芍、柴胡、郁金、当归、茯苓、百合、合欢皮、甘草、小麦、大枣。

(1)适应证:

轻、中度抑郁状态,长期失眠或顽固性失眠。

(2)剂量与用法:

上述处方汤剂一天一剂,30剂为一疗程。制剂为水丸者,每次60粒(4g),一天3次,6周为一疗程。

6.舒肝解郁胶囊

为贯叶金丝桃和刺五加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有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

(1)适应证:

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

(2)剂量与用法:

口服,一次2粒,早晚各一次,疗程为6周。

7.丹栀逍遥散

又名加味逍遥散,是在名古方逍遥散基础上加丹皮和栀子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1)主要成分:

当归、芍药、茯苓、柴胡、丹皮、栀子、甘草、薄荷等。

(2)适应证:

轻中度抑郁、焦虑症。

(3)剂量与用法:

汤剂一天一剂,30天为一疗程;冲剂日剂量为24g,最好联合抗抑郁西药,以加速起效与提高疗效。

8.乌灵胶囊

该中成药是从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参中分离获得的菌种,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含腺苷、多糖、甾醇类、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对抑郁、焦虑均有较好疗效。

(1)适应证:

失眠、抑郁焦虑状态,偏头痛及神经症。

(2)剂量与用法:

每胶囊含0.33g。用法为0.99g,一天3次,6周为一疗程。

9.路优泰(圣约翰草提取物片)

是第一个纯天然中药植物圣约翰草(SaintJohn'sWort,植物名)提取物。每片路优泰含干燥圣约翰草提取物300mg,其中贯叶金丝桃素含量不少于9mg,总金丝桃素含量不少于0.4mg。路优泰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安全、有效药物。

(1)适应证:

抑郁症、焦虑症。

(2)剂量与用法:

每片重0.56g(含圣约翰草提取物0.3g)。用法为1次1片,一天二次或三次。

10.益气养心片

由黄芪、红参、当归、川芎、丹参、红花、茯苓、橘红、冰片和炙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血和化瘀消痰的功效,主治痰瘀气阻所致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和体虚自汗。

(1)适应证:

失眠症,焦虑或烦躁不安。

(2)剂量与用法:

每片重0.4g。用法为1次5片,一天3次。

11.九味镇心颗粒

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内销售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心脾两虚证为主的中药复方口服制剂。由人参、酸枣仁、五味子、茯苓、远志、延胡索、天冬、熟地、肉桂等中药组成,具有养心补脾和益气安神的功效。

(1)适应证:

广泛性焦虑症心脾两虚证型。

(2)剂量与用法:

每袋重6g。用法温开水冲服,1次1袋,一天3次。

12.巴戟天寡糖胶囊

于2012年5月上市,是我国第一个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天然药物,具有舒郁安神,补肾益智的功效。

(1)适应证:

肾虚型抑郁症,症见抑郁情绪、心绪低落、提心吊胆、入睡难眠、失眠多梦、焦虑多疑、疲倦乏力、性欲减退、耳鸣健忘等。

(2)剂量与用法:

每粒重0.3g。用法:口服,1次1粒,一天2次。

目前,获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具有循证指导的中药及复方还有:①抗焦虑中药及复方:马齿苋、合欢皮、雷公藤、黄芩、水飞蓟、缬草、香蜂草、人参、西番莲、厚朴;抑肝散、酸枣仁汤等。②抗抑郁中药及复方:柴胡、白芍、茯苓、酸枣仁、郁金、香附、缬草、首乌藤、远志、芦荟;抑肝散、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③治疗精神分裂症中药及复方:黄芫花、巴豆、知母、礞石;癫狂梦醒汤、抑肝散、礞石涤痰汤、生铁落饮等。④治疗老年痴呆中药及复方:人参、熟地、当归、甘草、枸杞、大枣、山药、麦冬、龙眼肉、肉苁蓉、黄芪、靛玉红、黄连、川芎、姜黄、丹参、远志、石菖蒲、茯苓、猪苓、钩藤;聪明汤、当归芍药散、开心散、清开灵、智灵汤、抑肝散、补阳还五汤等。

三、针刺、电针及耳针治疗

针灸可治疗痴呆症、戒断综合征、神经发育迟滞、强迫症、睡眠障碍、胃肠神经症、抑郁症、酒精中毒和梅核气等。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的原则,一般头面部、督脉穴位为多,配伍远端四肢穴位。手法采取实则泻之即重刺提插,虚则补之即轻刺捻转,虚实夹杂即轻重兼施的原则。

(一)郁病(抑郁症)

1.体针:

(1)肝郁脾虚证:

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穴:期门、太冲、丰隆、脾俞、足三里、天突。操作:针用补泻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肝郁气滞证: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穴和督脉穴为主。取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大陵、肝俞,太冲、期门。操作:针用泻法,肝俞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心脾两虚证:

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穴: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操作:针用补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肾虚肝郁证:

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和任脉穴为主。取穴:太冲、期门、内关、膻中、关元、肾俞。操作:针用补泻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5)肝胆湿热证:

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穴:行间、侠溪、三阴交、中极。操作:针用泻法。

2.电针

百会与印堂,神庭与四神聪组成两组处方,交替使用。在针刺的穴位上接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型为连续波,80~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通电30分钟。每日1次,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

3.耳针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用胶布固定,嘱患者定时按压,每日3次,每次3~5分钟。能疏通气血,安神定志。取穴:心、肝、脾、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等。

4.温灸

将艾条点燃靠近双侧足三里,以温热为度,能温补脾胃,温通经络。可配合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二)癫病(精神分裂症)

1.体针疗法

(1)“调神醒脑”针刺疗法

头部取穴:主取百会穴;并于印堂穴直上2.0cm向后平刺25~40mm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25~40mm深;配经外奇穴印堂穴。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每日1次。

腹部取穴:于剑突下0.5寸穴位处,针尖向肚脐方向刺一针,然后在其左右旁开0.5寸穴位处分别刺入两针,3针向下平刺1.5寸深,施轻度手法捻转,连续5分钟~10分钟,必要时可以通电针刺激,每日1次。

(2)针刺三步疗法

第一步:开窍醒神。选择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少阴)中5~6穴。按上述十三鬼穴顺序进针,按常规针刺方法操作,用26~28号1寸或1.5寸针,均以得气为度,每个穴位针刺时间大约30秒,不留针。每日1次,疗程3~7天。

第二步:辨证施针。主要穴位:人中、百会、内关、三阴交。临证配穴,肝郁脾虚者取印堂、神门、足三里、太溪、太冲;痰湿内阻者取丰隆、阴陵泉、足三里;气滞血瘀者取血海;心脾两虚型取安眠、神门。按常规针刺方法操作,用26~28号1寸或1.5寸针,均以得气为度,而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实施提插捻1次。每日1次,疗程2周~4周。

第三步:善后调理。在辨证施针取得一定临床疗效后,以电针进行善后调理。每周一、三、五取穴百会、人中,周二、四取穴双侧内关穴,采用连续波,频率2Hz~5Hz,每日1次,每次1小时,疗程至第8周结束。

2.电针疗法

取百会、人中、印堂斜刺,捻转泻法进针5分钟。得气后,将电针仪导线分别连在百会、人中、印堂穴上,频率每分钟80~90次,穴位局部可见针抖动,局部可见轻微肌肉抽动,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度。留针1小时/次,每日1次。

(三)老年呆病(老年期痴呆)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百会、人中、四神聪、风池、大椎、肾俞、内关、三阴交、神门、大钟。

操作:取28号1.5寸毫针,患者出现酸麻胀等针刺感应,留针30分钟;背部夹脊穴取28号3寸毫针,从第一胸椎棘突下进针0.2寸后分别转向后正中线左右各0.5寸,平刺与捻转相结合。

2.耳针疗法

主穴:耳穴

操作:采用0.5寸的短柄毫针刺激耳穴。进针深度应以耳郭局部的厚薄而定,一般刺入皮肤2~3分钟,以透过软骨但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留针期间可间隔捻转数次以加强刺激。此法现已经由单纯针刺发展为埋针、温针、电针、水针、穴位离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种方法。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

3.电针疗法

主穴:针灸组Ⅰ:百会、大椎、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针灸组Ⅱ: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丰隆、太冲。

操作:采用1.5寸针灸针进行针刺;之后在针柄上连通电针仪,电量调至患者感到舒适而穴位局部皮肤肌肉轻微抽动为限,使用疏密波,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每次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2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4个疗程。

以上两组穴位交替选用。其中百会与大椎、四神聪与风池给予连续波电刺激,15分钟后改为疏密波。

(四)不寐(失眠)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有神门、内关、百会、四神聪。肝火扰心者,加太冲、行间、风池;痰热扰心者,加太冲、丰隆;胃气失和者,加足三里、中脘、天枢;瘀血内阻者,加肝俞、膈俞、血海;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心肾不交者,加太溪、心俞、肾俞。

操作:用平补平泻法。

2.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心、脾、肾、皮质下,配穴取枕、交感、内分泌、神经衰弱点。主穴配穴合用,随证加减。

操作:治疗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用耳针或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选定的耳穴贴紧并加压,使患者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失眠伴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者用重手法,年老体弱、倦怠纳差用轻手法,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2次~3次,每次每穴30秒。上述治疗隔日进行1次,5次为1个疗程。

3.穴位贴敷:

用夜交藤15g,白芷12g,败酱草10g等。将上药粉碎,加入辅料,制成丸状。夜晚睡前,用医用胶布贴敷于太阳穴、神门、涌泉穴。

(张宏耕王杨王绍礼杨甫德)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