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六:太后的过往(5)
普通的圣旨,一般都是由皇帝本人在黄底白面的绫锦织品上写就。
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便,或者皇帝突然发懒,不愿意动笔,则会派四个候听大太监之一,由他们将自己的口谕送去内隶院。
内隶院拟写了圣旨后,会由候听大太监携回,递至御书房由皇帝过目。
皇帝确认无误了,内隶院才会按照之前的草拟开始正式撰写圣旨,再复呈至御书房,这次确认无误后,这圣旨才能派上它应该派的用处。
而且,为了保证圣旨的内容在颁布之前不会被提前泄露,一旦有大太监携了口谕或者书信进入内隶院,在圣旨颁布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内隶院,不管是朝中重臣,还是扫地小童,一旦跨出内隶院门口一步,守院的侍卫都有无须回禀,可以就地格杀的特权。
从古至今,心存侥幸而因此血溅三尺的重臣都数不胜数,更别提那些受了贿赂,想要趁机浑水摸鱼的小童、侍从等,如果尸体没有腐烂,大约可以码的山一般高。
在这两种情况下发出去的圣旨,第一种,多半不拘格式,不拘语言,无需对仗,更不太有什么华丽的辞藻,甚至依在位皇帝的文化素养高低,有时会显得相当通俗易懂,几乎接近聊天时的大白话。
不过,这种类型的圣旨,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除了少许自信文采不亚于当世文豪,以及性子豪爽到不拘一格的皇帝外,大部分皇帝都不会采用这种可能自曝其短的方式。
——也不是没有人替他们干活,为什么还要冒着颜面扫地的风险自己去做呢?
第二种,则是圣旨的常规出产渠道。
内隶院是一处独立的小院,其架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正式的部门,而内隶院的责任,也只有替皇帝撰写圣旨这一件事。
但是,在如此狭小的内隶院轮值的,可几乎个个都是跺跺脚,挤挤眼,就能引起整个盛朝文坛动荡的大人物。
原因无他,派遣到内隶院的人,都是从昭文馆按资排辈选出来的。
那昭文馆又是什么地方?
昭文馆,是每三年从全盛朝数万乃至数十万读书人之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也就是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以及除此三人外的前二十七名进士,共三十人,在外派或者留任之前所必待的地方。
当然,还有余下二百七十名同进士,他们的安排就要简单些,直接一纸公文下派到各地,到底是青山绿水,还是穷山恶水,那就看你命好不好了。
这三十名进士将在这里接触整个盛朝文官体制的核心,每个部门官位从上到下的划分,学习成为一个‘官’后,该如何处理日常政务,包括各种文书的规格体制,甚至是平时该如何为人处世,以及了解一些该注意的忌讳和绝对不能去触碰的事物。
其中,按照工作的不同,又细分为集贤殿、观文殿、崇政殿,朝中泰半的文官,以及大部分地方高官,都是从昭文馆出去的,他们遍布整个盛朝,为运转这座古老而巨大的机器不断努力。
所以,昭文馆的地位,在整个盛朝的文人士子心目中都是无可取代的,可以说是整个文官集团的中心也不为过。
而内隶院由昭文馆遣出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他们所撰写的圣旨,基本都是属于就算供起来,也绝对不会让后人觉得看了很丢脸的高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