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郑庄公

第17章 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43年继郑国国君之位,同时也接任周朝卿士一职,时年十三岁。

熊通继任楚国国君的时候,郑庄公也才十五岁,但郑庄公却表现出与他年纪不符的城府和手段,连毛泽东都评价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之一。

另一个“很厉害”的人是汉高祖刘邦。

郑国是一个小国,但是郑庄公利用其过人的智慧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周旋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硬生生的把郑国“小霸”于天下。

但郑庄公的“小霸”又与当时的另外两“小霸”楚国和齐国不同,楚国和齐国是不断地发展地盘,壮大实力,郑庄公的特长在于玩政治。

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当时宋国宋殇公不朝拜周平王,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

同时,为了不让周平王分他的权,郑庄公把周王室太子作为人质押到郑国软禁。后来觉得不妥,又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周王室做人质。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北戎犯周,郑庄公又联合齐国大败之,却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

他善于纳谏,又礼贤下士,懂得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具备了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的良好素质,但却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

因为——

郑庄公的爷爷是郑桓公。

周桓王爷爷的爷爷(高祖父)是周宣王。

周宣王和郑桓公的父亲,叫周厉王。

郑庄公是周桓王的小爷。

所以,郑庄公是想效仿周公旦,力挽这个家族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崩溃、道德沦丧,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时代。

郑庄公是一个不追求事业,却是一个有崇高事业心的人,他所守护的,是封建时期的王权意识和道德观念。

但却是这个有着崇高事业心的人,给熊通创造了一个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前720年,窝囊了一辈子的周平王驾崩,在郑国做人质的太子也死了,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放下头号诸侯的架子,首次朝见周桓王。

在当时礼仪崩坏的局面,诸侯主动来朝是十分罕见的,郑庄公以为恒王对他应该是充满热情的,结果桓王对他不冷不热,态度十分不友好,走的时候也没客套下留下来吃个饭,令郑庄公很尴尬。

态度不友好的原因是因为郑庄公长期把持朝政,又把自己父亲当作人质软禁在郑国,导致自己从小缺乏父爱,心里厌恶郑庄公。

郑庄公因为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与鲁国互换许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自己用许田祭祀周公旦,等于羞辱周王室一代不如一代。

郑庄公想做周公旦,周桓王却不想做周成王。

不经羞辱的周桓王决定不再受郑庄公的控制,于是强硬的夺去郑庄公的权力,免去其卿士之职,任用虢公担任周王朝卿士。

郑庄公得知后,一气之下派兵割了周王室的麦子,对外申明今后拒绝朝觐周桓王。

但也只是个口头申明,从过往的一些事来看,郑庄公只是说的气话,气完了还是要管这个侄孙的。

周桓王把郑庄公的申明当真了,认为郑庄公想饿死他,也很生气,便号召诸侯国讨伐他。

由于郑庄公平常同其他诸侯国关系很好,所有周桓王只联系到了陈、蔡、卫等实力不强的诸侯国。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打着维护王室尊严的旗号,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声势浩大,从架势分析有灭掉郑国的意思。

郑庄公组织兵力自卫,一不小心防卫过当,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联军大败,史称“繻葛之战”。

事后,郑庄公认真反思,认为做爷爷的射中了做孙子的周桓王肩膀实属不该,如果偏一点,就有可能射死了,弑君之罪可承担不起,便派人上门道歉。

郑庄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周王室的复兴,他认为上门道歉可以挽回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信。

好比你一不留神把大哥打残了,你负荆请罪,想挽回大哥在江湖中的地位。

有些事情做了便是覆水难收,道歉的后果可能是冰释前嫌,也可能是于事无补。

明代有史学家李挚在《史纲评要》中曾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这句话前一句意思是周夷王为了笼络人心,亲自下位前往大堂迎接诸侯。后一句便是说这件事。

李挚讲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周王朝王权的衰颓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标识意义的两件事情。

郑庄公上门道歉一事,就属于于事无补。

因为繻葛一战后,中箭的周天子威信扫地,江湖大哥拥有发令征伐的权力消失殆尽,从此诸侯争霸,周王室再也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楚国的熊通很快就得到这个消息,他和斗伯比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

经营汉西近三十年的楚国也不再是熊通刚接手的楚国,现在的楚国无比强大,连郑庄公都感到一股厚厚的王者之势,蠢蠢欲动的雄霸之气,如大山一般压的中原大地喘不过气。

敏锐的郑庄公分析,楚国覆手翻云,即将搅乱中原政局。

此时的熊通也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三十年的历练已将这头雄狮唤醒,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的一箭,给他创造了这个机会。

这一箭,彻底的断送了周王室作为姬姓诸侯领袖残存的余威,也给了中原礼仪制度致命一击,此后姬姓诸侯分崩离析,各自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处心积虑的打着如意算盘,今天能和你结盟,明天说不定就给你使跘子,指不定后天便灭了你。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而这一切,便是熊通等了三十年的机会,一个向姬姓诸侯露出獠牙的机会。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熊通马上召集大臣,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往哪儿出兵?

摆在熊通面前的有三个地方,权国、南阳诸侯和汉阳诸侯。

屈瑕(熊通之子)建议先灭权国,而后继续南伐,灭掉南临长江、北襟襄水、东邻洪湖的州国(今监利),解决后顾之忧,再行北伐。

斗伯比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王室虚弱,号令不足,趁此机会可向南阳盆地进攻,打开中原门户,或者向汉东拓展,征服汉阳诸侯,开拓江汉平原。

在江汉平原的东面,有一系列的山脉为这块平原提供保护,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山脉,那么江汉平原就可以像关中平原那样,成为易守难攻的地缘力量。

这些山脉从北向南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

桐柏山、大别山之间有一条地势平缓的通道,周王室为了牢牢控制楚国,在这条通道的南北向安插了很多的姬姓诸侯,打造了以姬姓宗室诸侯为主导的一个地域性军政体系。

这些诸侯有一个统称,叫做汉阳诸侯。

这条通道的南端是随国(今随州),北端是唐国(今枣阳),所以这条通道还有一个非常响亮名字——随枣走廊。

相比邓国而言,从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则要简单的多。

同时,控制了随枣走廊,也就控制了进出江汉平原的要道,楚国也可以在这片肥沃无垠的土地上继续发展,更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铜资源。

但是有一个问题,汉阳诸侯很难打。

既然汉阳诸侯目的是阻止楚国北进,那么就不能虚设,如果把汉阳诸姬看成一道封锁线,那么它就由三道防线组成。

第一道防线是以随国为首的,随、唐、息三国铁三角,为封锁线的核心。

这三个诸侯国都是侯爵国,实力强劲,又有山脉依托,牢不可破。

汉阳诸姬的第二道防线,是位于铁三角以北地带的众多诸侯,进可以出兵协助南部的诸侯,退可以直接防御楚国。

封锁线的第三道防线,是占据南阳盆地北入口的南申国,地方广大,成为随、唐、息铁三角最有力的支持,熊通原来打过,没打下来。

汉阳诸姬就像一个铁桶阵,死死锁住楚国北进的步伐,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当然,决定权还在熊通手中,在这里,熊通显示了他卓越的战略意图,他决定按照斗伯比的建议,越江东进,讨伐汉阳诸侯,并且第一个就打汉阳诸姬中的老大——随国。

按照熊通的想法,汉阳诸侯有十几个之多,不可能一个个收拾过来,只要收拾了其中最强的一个,那么剩下的就都望风归顺了。

控制随枣走廊,首要目标便是随国。

事实证明,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次,真理对熊通露出了微笑。

于是,熊通拜斗伯比为令尹,总揽军政大权;拜屈瑕为莫傲,东伐随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楚二三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楚二三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郑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