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楚武王
楚国东北有一国,叫做罗国,又称罗子国,传说发源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县一带),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
不仅同祖,还同呼吸共命运,简历极其相似。
殷高宗时,武丁大肆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部落。
罗是楚的分支,自然受到牵连,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楚躲避而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
由于罗距离周京较近,影响周天子发展经济,便侵迫罗迁走,这次换成楚受到罗的牵连,也跟着搬迁,难兄难弟便一起结伴越过秦岭,沿着淅水一直南行。
当楚迁至淅川的丹阳封国建都时,罗也在今荆山西北面的房县落脚,并依附于楚。后来楚为保周公旦而遭受周王朝打击,罗恐殃及池鱼,及时的抛弃了兄弟,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今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建都。
罗国和楚国有相同的命运,又有相同的祖先,应该是关系比较铁的,但事实证明他们两兄弟国不和气,一个要上天,一个偏要落地,当楚国虎视中原时,罗国便同汉阳随、唐等国联姻,一同阻止楚国扩张。
在屈瑕伐绞时,罗国曾派探子伯嘉打探楚师情况,准备同绞国一起夹击楚师,后来因为情报搜集的不准确而打消此想法。
俩兄弟做到这个情份上,也说明血缘已淡,没多少感情可讲,公元前699年,武王觉得罗国有二心,迟早会被他阴一手,便令屈瑕为将伐罗。
屈瑕,本名熊瑕,楚武王之子,因被封于屈邑,遂称屈瑕,为屈姓先祖。四百年后,屈姓出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屈原。
屈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光听他的名字都觉得很神圣,“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毛语),连思密达人都在抢着给屈原发国籍,这是从古至今屈氏家族的无上荣誉。
相比而言,屈原的先祖屈瑕就没有那么优秀了,此时他也因为伐郧灭绞而战功显赫,常常目空一切,神气十足。
接到武王命令,屈瑕备好一切,即将出行时,斗伯比忙拉住走路打漂的屈瑕,告诫他罗国虽小,但实力强大,此去一定要小心行事,谨慎出兵,防止罗国使诈。
屈瑕回应斗伯比,伐罗一事胸有成竹,令尹多虑了,不出一月,必将凯旋归来。
一般说这话的,我们都认为是不算数的,就和说改天请你吃饭一样,一改就改的没影了。
送走趾高心浮的屈瑕及其军队之后,斗伯比马上就去晋见武王,并对武王建议尽快增派援军以接应屈瑕军(“必济师”)。
武王心想目前有无援军可派,你难道不比我还清楚吗?屈瑕有勇有谋,此番率三军出征,已是倾全国之力,灭掉罗国丝毫不费吹灰之力,难道还需要派援军?便对斗伯比摆摆手,“我们已无兵力可派”,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
过了几天,武王在同邓曼闲聊的时候突然提及此事,邓曼想了一会,告诉武王,令尹斗伯比话中有话,他的意思不在于增派援军(“益众”),而是说屈瑕伐郧灭绞以后,持功傲物,目中无人,容易贪功冒进(“不设备”),以为这次攻打罗国也必然获胜。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屈瑕此行有骄矜之色,只怕会中敌人奸计,轻敌致败。屈瑕官居莫傲,又是王子,有些话斗伯比不便明说而已,就以增兵为由,让大王有所察觉。难道斗伯比不知道无兵可派吗(“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大王此时应马上派人追上屈瑕,见到屈瑕毫不留情的批评教育,让他有所警觉。
武王恍然大悟,立即派人去追赶屈瑕。
时间已然来不及了。
此时,屈瑕也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情报——卢戎国已派出军队支援罗国,行动迅速。
卢戎国,即武王伐纣牧誓八国之一的卢国,西周初期很强大,但后来同申国一样,被周王朝剥剥削削的成了一个小国,也是武王的老丈人国之一。
屈瑕怎么也想不到小妈国会发兵救罗,一时感觉头脑有点乱。
打鄾国,武王的大丈人国邓国来添乱子;打罗国,武王的小丈人国卢国又来添乱子。看来逢年过节武王还是没把老丈人哄好。
上一代的关系不和,便也连累屈暇,接下来的情况马上印证了屈瑕低乎常人的军事头脑——只能指挥一打一的战役,对涉及多方的战役和变化多端的战局则束手无策。
将领建议屈瑕军队马上行至鄢水(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在鄢水岸边驻扎,静观其变。
屈瑕不以为然,同斗伯比说好一个月之内解决战事,如果驻扎,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决定照搬伐郧经验,趁卢戎军还未到达之时,迅速渡过鄢水,攻打罗国,罗国败,卢师将不战自退。
将领们继续劝阻屈瑕,伐郧之战打的是奇袭,以暗打明,战斗经验不能生硬照搬,借鉴经验要因时因地,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成不变,当前不同往日,楚师行踪已全部暴露,如果卢、罗两国前后夹击,楚军必然头尾失顾,必将大乱。
屈瑕不堪其烦,“我心已决,再敢进谏的人要受军法处置”(“谏者有刑”)。
这次屈瑕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占卜,是一个进步的表现。
到达鄢水,屈瑕督促大军赶紧渡河,人多心慌以至秩序大乱,渡河以后也没做休整,也不设防,一盘散沙不成队列,导致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像倒豆子一样直接往罗国方向奔袭。
然后遇见了队列整齐的罗军。看见罗军,跑在最前面的楚兵掉头就跑,因为他们要找自己的队伍。后面的楚兵不知道发生什么情况,看见前面的楚兵往回跑,自己便也掉头就跑。跑的人一多,前军和后军就发生冲撞,还没打斗就已经溃不成军。
罗军还没搞清楚状况,看见楚军跑,他们也跟着追着赶。赶了一会,楚军脚步稍许放慢,脚步放慢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成功的把罗军引进套子里,想做套子也不可能,因为往回跑的楚军遇见了卢军。
罗军看见援军来了,士气高涨,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楚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屈瑕只身跑到荒谷(今湖北江陵附近),自觉无面目见君王、父老,乃自缢。
屈瑕的自缢开创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从此楚国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败战的主将,引咎自杀。之后五百多年,一脉传承下来。
公元前202年,楚人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后,被囚禁于冶文(今湖北沙市以东),等候武王问罪发落。后来,在邓曼的说服下,武王把责任揽于一身,宽宥了全体将士。(“孤之罪也。”)
(2018年12月18日15:55)
此一战,楚国损失惨重,但毕竟是个大国,未伤根本,但很割肉。
此后八年中,武王改变了只图远略、不恤近患的军事作风,实行稳步推进,在巩固腹地的基础上开疆拓土,“始开濮地而有之”,占有今川、鄂交界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692年,为报荒谷之仇,武王再次发兵攻罗,罗国灭。
公元前691年,为报荒谷之痛,武王发兵攻卢,卢国灭。
“楚灭罗,继灭卢,其境为楚地”,此后,楚国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侯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灭罗、卢后,将二国遗民迁走,据说,战国后期,此二国部分遗民受不了秦国的高压政策,从长江口漂至朝鲜半岛的东南部的江源道,并最终安置下来。(“避秦役来适韩国”——《三国志·魏书》)
韩国有一条江,其源头在江源道和庆尚北道的山下,名字叫汉江。韩国汉江的上游,有个地方叫丹阳。中上游有名叫江陵、襄阳的地方,附近有个湖泊,名字叫洞庭湖。下游有个城市,叫汉阳,现在为韩国首都,叫做汉城。后来韩国推行“去汉语化”举动,于2005年1月19日将汉城改为首尔。
韩国有个传统佳节叫端午祭,名称同中国的端午节有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是一样的,也有划龙舟、包粽子、挂艾条、吃蒜头等习俗,甚至连仅存于荆山深处的楚俗“苞茅缩酒”,在韩国也能觅到它的综影。
韩国开国神话及其民间传说中,也与楚辞中描写的天帝、风伯、雨师、云师、巫师、法术、法器及人神媾合等,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韩国什么都不缺,唯独一样——自己的东西。
眼睁睁的看着楚国灭掉罗、卢二国,周庄王对汉阳诸侯袖手旁观的态度大为恼火,在平定王子克之乱、并将父亲周桓王安葬好后,立即召见随候。
周庄王,姬佗,东周王国第三届领导人,不仅是一位政界名人,进一步搅乱了中原政局,而且还喜欢民间说唱曲艺等综艺节目,被说书人尊为祖师爷。
说书听得时间一长,周庄王便也领会了说书要义,平常说个话也都抑扬顿挫、引经据典。召见随候时,周庄王一开腔便把随候镇住了,细数随候近段时间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
随候见得场面多了,但周庄王用这种说书的方式来责备人,随候还是第一次领略。
说书人有个习惯,喜欢设套子,让人听得想欲知后事欲罢不能,随候就被周庄王的说书方式责备的看似哑口无言,实则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甚至还面露惭色。
回国以后,随候还沉浸在周天子独特的人格魅力之中,对楚武王爱理不理。
武王认为随候思想不坚定,准备再次大举伐随。
为了这次伐随,武王特地演练了一种新型的阵法——荆尸阵(“楚武王为荆尸阵成”)。
荆尸阵布局像一个篆书“大”字(中间一横向下弯曲),是针对楚国战车少、步卒多而研究的专用于丘陵地带的一套阵法。
正面与敌交战时,用战车(大字的头部)为先锋,势如破竹般冲破敌阵防线,然后战车两翼步卒(大字的中间一横)迅速合围夹击敌军,被包围的敌军,不管是迎战前方,还是回转追击,同样都腹背受敌。
如后方遭遇敌军追击,荆尸后方的左右两翼(大字的一撇一捺)可迅速的形成左右包抄之势夹击追击敌军。
一个荆尸阵由多个“荆尸”所组成,“荆尸”还能根据地形大小和敌军多少,灵活的编组成横向、纵向、大荆尸阵和小荆尸阵攻击敌军。
荆尸阵是一个集武王多年的用兵智慧和实战经验总结而成的阵型,按照武王的意思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很想看看在实战中的表现。
不过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关于古代阵法将在后续篇章中讨论,现在武王很忙,忙着给士兵装备一种新式武器——戟(“授师孑焉”)。
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该武器在中国古代战史上有传奇地位,为吕布和杨戬所喜爱,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戟最著名的衍生品就是宋代的钩镰枪,被视作是破重甲骑兵的一种特殊武器,是岳飞最喜爱的兵器,打的金兀术无计可施。
阵型在战场的使用,说明了楚军已具备丰富的作战思想和先进的战斗理念,能够有效地指挥大兵团作战。
而戟在军队的大规模装备,展示了楚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对铜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利用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同时对武器的设计和制作也考虑了人体工程力学。
一切准备就绪,武王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五十一年)三月,遣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为将,拖着70多岁的身子再一次的亲征伐随。
大军行至不久,武王深感身体不适,由斗祈和屈重搀扶着在一棵樠树下面稍作休息。眼看武王脸色苍白、呼吸困难,斗祈建议立即将武王送回修养,武王艰难的摆摆手道:“朕出发时已感到心神动摇、躁动不安,夫人说是我经常动怒导致的。”
众将明白,自从经历了丧子(屈暇)一事,八年来武王脾气愈加暴躁,凡事又极易盛怒而无端猜疑,连年对外用兵,长此以往,身体必然受不了而衰弱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严重者甚至会丧失了性命。
本次伐随也是因为怀疑随候有意同周天子同归于好,而大动干戈,举全国之兵兴师问罪。
“物极必反,霸极必衰,满了就会动荡,夫人经常开导我,说这是天道,是自然的道理(‘盈而荡,天之道也!’),让我不必揪心于此”,武王缓缓道来,“夫人还说我的福禄已尽,如果军民没有什么损失,而君王死在行军途中,是国家之福!看来今天我的福气到了。”
武王稍作休息,继续说道:“此次伐随,万不可攻城略地,逼迫随候签订城下之盟即可,一旦用兵,汉东永无宁日。”
说罢,武王缓缓的闭上眼睛,急喘的胸口也慢慢趋于平缓。
依稀间,我仿佛看见自己站在辽阔的平原上,看铁蹄铮铮,踏遍我征服过的每一片土地,万里河山还在召唤着——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公元前690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先行者楚武王与世长辞。
楚武王,熊通,在位五十一年。在位期间,武王开疆拓土,前后出兵灭掉权国、绞国等;三次伐随,征服随国;夜袭蒲骚,击败郧师,顺利同贰、轸两国结盟。为了激励后继的君主,他提出君王在位五年未出征者,死后不得入宗庙享受祭祀、将军战败不得进城等苛严的律令。
同时,武王创新制度,首设令尹、建立中央直管的县制,特别是县制改革,突破了商周分封制的成规,为全国政令统一与集权开创了历史先例。
从武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集残忍凶暴、谨慎善断而又睿智过人于一身的人,而这些确是在当时环境下开创一代基业的必备素质,可说是一代雄主。
称霸汉江,威震中原,大武鬨兵,始于武王。
楚武王死后,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唯恐消息泄露,动摇军心,便装出无事的样子,继续前行,兵临随国都下,建筑营垒,佯示随人以久战之计。
随候有些恐惧,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楚军攻打进来,便派人向楚军求和。屈重假称奉了武王之命,入于随国和随侯签订盟约,并且请随侯日后和武王在汉讷(其地约在今湖北钟祥北汉水隈曲处)相会。
在屈重的高超演技下,随侯连连答应了楚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屈重从随国回来后,立即率军撤退,渡过汉水,回到楚境之后,继为武王发丧,楚军全师而还。
邓曼轻轻伏在武王灵柩上,泪如雨下。
人事纷纷/你总太天真/往事匆匆/你总会被感动/往后的余生/我只要你。
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也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目光所至——
也是你。
——《往后余生》
公元前690年,在位五十一年的楚武王病逝于伐随途中。次年,其子熊赀继位为,是为楚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