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火枪现世
看着静静躺在木匣之中,油光发亮的火绳枪,杨琦感慨万千说道:“放心吧,本王不会忘记你爹,以后作坊内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你了。”
待的杨琦这番话落下以后,刘忠又从怀中取出一个红布包裹的东西,放在杨琦面前说道:“这是俺爹给王爷制作的最后一个东西,说是用来防身的。”
杨琦打开红布,只见一个类似于后世手枪的东西落在眼前,杨琦激动的问道:“这是你爹制作出来的?”
刘忠点头说道:“俺爹说了,有了这种东西,在危急时刻,王爷就可以保命了。”
将手枪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片刻,杨琦激动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刘老三竟然能制作出手枪这种东西,这简直是刷新了杨琦的三观,以后有了这种东西,杨绮可以横着走天下了。
刘老三的葬礼是隆重的,所有的开销尽皆是由杨琦负责,期间杨琦更是亲自去往吊唁,刘忠自然是感激不已,此处不再多言。
刘老三的葬礼结束以后,刘忠就负责火绳枪的大批量制作,要知道火绳枪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所以一个月仅仅能制作五十个左右,对于这样的速度,杨琦自然是有些担忧,毕竟算下来,一年才能制作一千五百个左右。
杨琦随即携带火绳枪来到了皇宫,对于杨琦的到来,李世民自然是开心的,当杨琦将火绳枪放在李世民面前,并且展示了火绳枪的威力以后,李世民那是震惊不已。
随即在杨琦的建议下,李世民要求工部尽快的征召天下技术娴熟的工匠,工部尚书阎立本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征召了将近三千多工匠,随后刘忠在杨琦的要求下,将制作火绳枪的程序全部传授给了工部的工匠们,因为工部人多势众,加之工部有些技术想当不错的工匠,改良了其中一些技术,所以火绳枪的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一个月可以制作出一百个火绳枪。
在李世民的主导一下,大唐开始大批量的制作火绳枪,在李世民看来以后面对任何敌军,在什么情况下遇到敌军,大唐都不在畏惧了,毕竟火绳枪的威力李世民已经见识到了。
待在蓝田别院的杨琦,虽然远离了朝堂之中的是是非非,但是李世民偶尔依旧会将杨琦请入宫中闲谈,谈谈国事,谈谈其他的事情。
已经成为太子的李治,也会偶尔出宫前来别院请教杨琦有些事情。七郎也在几年前中举,但是七郎杨延顺仅仅在地方上担任县令待了两年的时间,在李治被册立为太子以后,就被李世民召入东宫,陪伴李治,李治与杨延顺的关系也是要好的,两人一同学习,一同出入皇宫,可谓是形影不离。
六郎前两年迎娶了晋阳公主李明达,七郎则迎娶了李道宗的女儿李婉顺,也就是历史上嫁给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如今孩子们尽皆婚配,而且嫡长媳长乐生下的孙子如今业已三岁多了,杨绮给其取名杨继武。
仔细的想一想大朗杨延平娶了长乐公主,二郎杨延定娶了太原王氏王昭妍,三郎杨延昌娶了范阳卢氏卢思楚,四郎杨延兴娶了清河崔氏崔妙然,五郎杨延庆娶了荥阳郑氏郑秀芝,六郎杨延昭娶了晋阳公主李明达,而最小的七郎杨延顺则娶了李道宗的女儿李婉顺。
孩子们的终生大事一件又一件都落下帷幕了,他们也在各自领域内奋发向上,待在西域的大朗最近几年多有建树,已经成为了安西都护府的副都护了,二郎杨延定和三郎杨延昌一直待在苏定方的身边,近几年在安倍也立下赫赫功劳,为守护安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已经成为娘子军的二品将军,在他们之上就是苏定方,马三宝,何潘仁等这些老将军了。
四郎依旧是晋阳刺史,五郎依旧是杭州刺史,而他们两人如果在今年的吏部考核之中被评选为优的话,那么就会回到京畿,至于担任什么官,目前不得而知。六郎这些年也待在大朗哪里,跟着大朗也立下不少的功劳,因为去的迟,所以没有粘上灭掉高昌这件事情,即便如此,也成为了安西都护府的将军。
按照杨绮的想法,七个孩子们乃是延字辈,孙辈们就是继字辈了,也因此长乐生下的嫡长孙也就唤作杨继武,待得二郎和三郎的媳妇生了之后,自然按照继字辈排列,这一点到时候再说吧,毕竟事情要一件件来,想那么多人也累得慌。
话说贞观十七年十月,一个不好的消息从辽东半岛传了过来,高句丽国内发生政变,大将军泉盖苏文杀了高句丽王高建武,策立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相当于大唐兵马大元帅,专擅高句丽国政,并且频频发兵攻打新罗。新罗王向大唐求援,李世民颁发诏谕要求泉盖苏文罢兵言和,谁知泉盖苏文置之不理,继续派兵马攻打新罗,此时的大唐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没有战争了,将士们早就枕戈担待,等待着出兵攻打高句丽。
在某日的朝会期间,李世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道:“辽东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我中原疆域,从曹魏到北周,始终不曾收回这些地方,前隋几次东征,都是大败而回,高句丽杀了我们不计其数的将士,朕只要想到那些累累尸骨依旧暴露在荒野之外,就睡不着觉,想着为他们报仇雪恨,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其实李世民意欲攻打高句丽已经是很长时间的事情了,要知道高句丽曾经遣人建立了一座京观,所谓的京观就是一个超级大坟茔,它是用无数中原将士的尸骨搭建起来的。想当初李世民曾经让高健武将这个京观废除掉,为了保持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高健武还是答应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永远的留在了李世民的心中。
正所谓:“山有木兮国有疡,魂兮归来,以瞻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