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归化计划
“与中华王国结盟?!”郦食其的提议让莫呼单于惊讶的轻呼出声道。
“是的,单于。只有答应与中华王国结盟,食其才有前往说服中华王国大王同意提供粮食援助单于。”郦食其道。
莫呼单于皱眉仔细的盯着郦食其的双眼,一双眼睛就如鹰眼一般像是要透过郦食其的双眼洞穿他的灵魂深处,洞察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一般。
郦食其不为所动,毫不退让的与莫呼单于对视。经过一阵对视后,莫呼单于眨了眨眼,微微一笑道:“好!吾便答应你的这个条件。不过此事贤婿便不必亲自前往,贤婿写书信一封,说明吾的想法和条件,吾派人送去便是。”
郦食其知道莫呼单于是担心自己是托口去帮忙沟通与中华王国结盟,请求中华王国援助,实则是逃回中华王国,一去不复返。因此也不坚持自己前往,反正自己的目的是要促成匈奴与中华王国的和解,进而在匈奴内部自上而下的推行中华王国的归化政策,便点点头微笑答应了。
经过这些年的中华王国商人经营,在这草原深处的匈奴王庭中,来自中华王国的笔墨纸砚也并非稀罕物了,很快便有侍女为郦食其捧来笔墨纸砚,为其在桌上铺好,另一名侍女则在一旁磨墨,小心的伺候着。
郦食其来到桌前,提起毛笔,蘸满墨汁开始挥毫书写,不一会儿功夫,洋洋洒洒一封千余字的书信便呈现在莫呼单于等人面前。
待墨迹少干,莫呼单于将书信拿起,阅读了一番后满意的点点头,赞道:“贤婿这手字写得真漂亮!”
“单于谬赞了!食其这一手字在中华王国根本上不了台面。”郦食其微笑道。
“来人!”莫呼单于喝道。
“单于!”一名百长掀帘而入右手抚胸道。
“你带人将这封书信送往雁门关,交到雁门关守将手里,让其务必将书信交给其大王。”莫呼单于叮嘱道。
“属下领命!”百长领命道。
言罢百长退后两步转身出了单于大帐,随后帐外一阵呼喝后,百余人骑上战马匆匆离去。
月余后,端坐在金陵城王宫太极殿上的姬天赐接到了红翎急使送来的匈奴莫呼单于派人送到雁门关交给赵平的由郦食其书写的书信。
姬天赐仔细阅读过书信上的内容后,将书信递给晋离,由其将书信传给殿中的诸位大臣传阅。待众人传阅完毕后,姬天赐微笑问道:“诸位爱卿,以为这郦食其书写的这封书信所言如何啊?这莫呼单于的同盟请求我们要答应吗?还有郦食其提出的这个粮食援助计划,诸位爱卿以为可行吗?”
“启禀大王,老臣以为这郦食其身为云中城县令,不能为国守住云中城,云中城破也没有与城共存亡,不能为国尽忠,之后又投降匈奴蛮夷,摇尾乞怜苟且偷生,如今更是明目张胆的为匈奴效力,这样的人的话不值得大王相信!老臣以为如今匈奴一定是因为缺食少粮因此才想要与我国结盟以换取我国对其进行粮食援助,这是匈奴的缓兵之计,大王不可上当!”户部主事姬元恒道。
“启禀大王,老臣也赞同姬主事的意见。而且老臣以为,如今的局势极有可能是匈奴因为这一次被我军打的大败而回,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匈奴单于的位置应该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老臣认为我国非但不应答应匈奴单于的结盟请求,对其进行粮食援助,反而应该集结大军随时伺机对匈奴展开攻击,一举扫平北方草原这个巨大的威胁。”刑部尚书姬央上前道。
他们俩的意见代表了大殿中许多老臣的观点,这些老臣大都要么是跟随姬天赐从洛邑一路迁都而来的元、老,要么就是原来东夷部落的老人。他们跟随姬天赐从最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在王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是姬天赐也不能不给他们一些面子。
“启禀大王,臣有事启奏。”张良从最末的位置起身走上前来道。
“张爱卿,但说无妨。”姬天赐微笑道。
“大王,臣以为姬尚书和姬主事所言差矣。”张良道:“以臣对郦食其的了解,其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绝不可能为了活命而投靠匈奴。如今这封书信所言,恰恰能证明臣所言非虚。”
“何以证明?”姬元恒怒视着张良问道。
“姬主事,请问这封书信上郦食其怎么称呼大王?又怎么称呼自己的?”张良问道。
“他称呼大王为大王,称呼自己为臣,这能说明什么?”姬元恒不解道。
“姬主事,从这个称呼中就能看出郦食其仍然以我中华王国的臣子自居,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张良道。
“恬不知耻的人,这样的行为能说明什么?”姬介不屑道。
“姬尚书,话不能这么说。如今事实还不清楚,怎可如此武断?再说了,这封信上郦食其说的明明白白,如今匈奴单于有意与我国结盟,不再犯边,这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结果吗?良相信这一切都是因为郦食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良道。
“何以见得?”姬介问道。
“就凭这四个字:归化计划。”张良道。
“归化计划?我看那个计划早已证明行不通了。云中陷落就证明那些野蛮人是不值得信赖的。归化计划就是引狼入室。若不是执行那个归化计划,云中城不会那么容易被匈奴攻破。”姬介道。
“姬尚书,你说的云中陷落是因为林胡部落中有人与匈奴内外勾结,这是事实。但你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而与匈奴死战,最终为国捐躯的林胡将士!他们便是归化计划行之有效的最有力证明!出现内外勾结的情况,只能说明我们的归化计划执行的还不够彻底,执行的时间还不够久。”张良反驳道。
张良的这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让一众支持归化计划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