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刀魔现世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这是一次叛乱么。。。
翌日。。。
晨。。。
碎空城。。。
清清淡淡的甜。
琉璃盏上,这水果茶看着就赏心悦目。琳琅满目的,大概就是果肉了。
鲜。
羽榣不喜欢政治。
这将近一年来,她几乎是足不出户,妥妥的宅女一枚。
毕竟,家里有羽大辟这样的人才,那又何必出门呢。
纵横捭阖,必有制衡之道。
书房中,挂着一副毛笔写的大字,羽榣也记不清了,这大概是碎空宗里的某个长辈赠予她的。
她其实最烦这些了,似乎在那些叔叔爷爷辈的人看来,这就叫作帝王之术。就如上次陈缙之与贵族之间的荒唐纠纷,这么看来,只是在平衡新旧势力而已。
“纵横捭阖,必有制衡之道。。。”
羽榣忽然喃喃自言自语,花容月貌,不由得黯然失色:
“这是一次叛乱么。。。”
她说的是以阿希为首的一帮所谓“热血青年”,最近是越发的嚣张了。陈缙之的不管不顾,造就了行政体系的瘫痪,帝国,正徘徊在混乱的边缘。
“陛下。”
有一文官模样的人躬身道:
“他们说,这是一次革命。”
“革命?”
“。。。”
后记:
先把前三章的后记补一下,昨天忘记了,抱歉。
一,
关于前天,即(二零二零年九月五日)断更的说明。
非常抱歉。
当初有约在身,不得不请假一天了。
——ss白衣长安
二,
内人。
内人,屋内之人。是指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此外,内人也被作为宫女的代称。
基本解释
①内人,古代泛指妻妾: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后专用来对人称自己的妻子:这是内人,她很少参加这样的晚会。
②内人,宫中女官;宫女: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太后使内人问之。
分开解释
内nèi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内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人rén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称谓解释
指本家族的人。《荀子·法行》:“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
古代泛指妻妾。
《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郑玄注:“内人,妻妾。“《孔丛子·记义》:“今死而内人从死者二人焉,若此於长者薄,於妇人厚也。“清孙枝蔚《燕子楼》诗:“不见鲁文伯,内人行哭时。“
用以称自己的妻子。
清赵翼《观家人腌菜戏成四十韵》:“茹蔬贫宦惯,蓄旨内人工。“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七章:“这是内人。她身体不太好。“
宫中女官。
亦指宫女。《周礼·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郑玄注:“内人,女御也。“《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心怀畏惧,托病不朝。太后使内人问之。“清吴伟业《永和宫词》:“勑使惟追阳羡茶,内人数减昭阳膳。“
宫中的女伎。
《隋书·房陵王勇传》:“太子左庶子唐令则……谄曲取容,音技自进,躬执乐器,亲教内人,赞成骄侈,导引非法。“唐张祜《青莺啭》诗:“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唐崔令钦《教坊记》:“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
指官僚贵族家的女伎。
《南史·袁昂传》:“勉(徐勉)求昂出内人传杯,昂良久不出,勉苦求之,昂不获已,命出五六人。“清钱谦益《丙戌南还赠别故侯家妓人冬哥》诗之一:“绣岭灰飞,金谷残,内人红袖泪阑干。“
同义称谓
皇帝称老婆叫梓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文人称拙荆;雅士叫执帚。商贾称贱内;士人叫妻子。秀才称娘子;庄稼汉叫婆姨。有养的人称太太;人叫老婆。人称媳妇;子叫老伴。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妻子。方人称孩他娘;湘人叫伢他妈。上称爱人;湾叫内子。过洋墨水的称达令;生土长的叫那口子。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北人称为家里的;河南人称为屋里头的;南人称老婆叫堂客;四川人称老婆叫婆娘;池州人称老婆叫烧锅的。
有此可见,欧阳青口中的“内人”,是指阿柔。
三,
“苦酒入喉心作痛”。这一句在书中多次出现。
苦酒入喉心作痛,原意是指清苦的酒喝进去,心中隐隐感到疼痛。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或者满腹心事无人可以诉说,非常难受“苦酒入喉心作痛“是来源于一个表情包上一段文字。这个表情包源于“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啊“绿帽系列,大概就是为了表达一下苦涩的心情,比如好基友失恋了!
此外还有配上中日双语的“甘甜的心情突然变得苦涩“等等。
苦酒入喉心作痛下一句:苦酒入喉心作痛,梦里无她夜未央。
现在是今天这一章的。
一,
“纵横捭阖,必有制衡之道。。。”
羽榣忽然喃喃自言自语,花容月貌,不由得黯然失色:
“这是一次叛乱么。。。”
她说的是以阿希为首的一帮所谓“热血青年”,最近是越发的嚣张了。陈缙之的不管不顾,造就了行政体系的瘫痪,帝国,正徘徊在混乱的边缘。
“陛下。”
有一文官模样的人躬身道:
“他们说,这是一次革命。”
“革命?”
“。。。”
这一段我有所借鉴,不得不承认,以免误导读者。
如下:
在法国人民的心目中,巴士底狱一直是封建专制的象征。1789年7月十四日,巴黎上空回荡着愤怒的声浪:“到巴士底狱去!”当愤怒的人群如潮水般涌进并占领巴士底狱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惊恐不安地问周围的人:“这是一场叛乱吗?”一个侍从回答:“不!陛下,是一场革命。”巴士底狱不久被夷为平地,人们在它的废墟上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这里埋葬着巴士底狱。”1793年1月二十一日,在一片“国民万岁”的欢呼声中,路易十六被押上了断头台。
出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一。
虽然我并不是把羽榣小姐姐比作路易十六,但关于法国大革命,值得了解和深入体会。
法国大革命(法文:LaRévolutionFranaise,英文:TheFrenchRevolution)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关于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法国,普遍将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
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史背景
经济方面
18世纪是法国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恶化的时代,通货膨胀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18世纪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进一步削弱农民的收入。国内最大的地主罗马天主教会教廷对谷物征收什一税。什一税表面上减轻了国王税项对民众的压力,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国内设置的关卡则限制了国内的经济活动,在间歇性作物欠收时成为运输障碍。资料显示,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在1788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1789年则达到80%。商品滞销,农民涌入城市造成高失业率,都使得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法国由于路易十五时代的过度参战又未能打赢(特别是七年战争)而导致国库空虚,以及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当时法国国债总量高达20亿法郎。由于战争债务带来的社会负担,加上君主体制下的军队无能,为给退役老兵提供社会服务所拖累。同时贵族阶级,尤其是住在凡尔赛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奢华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老旧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统无法负担政府债务,而不合理的税务制度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国的旱灾。1788年法国还没有从发生在三年前的干旱中恢复过来,上次干旱因饲料不足出现了大规模的屠宰牲畜的情况,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为主要肥料的法国农田肥力不足大量闲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长达40毫米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这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夕,面包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从正常情况下的一个4磅面包8苏到1789年底的12苏),患病人数和死亡率上涨,大规模的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饥荒甚至蔓延到欧洲的多个地区,而且政府缺乏足够的运力致使食品无法运往灾区。
启蒙运动
17世纪及18世纪欧美地区发生了一场思想及文化运动,认为这个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过理性来掌握的。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讯息上的“启蒙“,开启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德国哲学家康德以“勇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理性的角色。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18世纪初期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学风谨严。至该世纪后期,学风为之一变,狄德罗、卢梭、蒲丰以及孔狄亚克、杜尔哥、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致力编辑该世纪伟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书》。
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重要原因。这包括对专制王权的愤恨;那些和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业城市有联系的,也因为荷兰爆发爱国者起义失败吸引了荷兰流亡人士,无形中助长了法国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商人对贵族特权和统治的愤恨;农民、工人以及资产阶级对传统贵族领主特权的愤恨;对神职特权者的愤恨和对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对贫困的乡村低等教士对贵族主教的愤恨,和由此延伸的对天主教的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会修士会对其它宗教机构的影响;对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的渴望;以及国王解雇财政顾问中被视为人民代表的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以及后来的雅克·内克尔。
启蒙运动为打倒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对取代旧的君权神授的王朝体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鸠主张,新的共和国政制体制需要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宪法。
阶级因素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天主教高级教士。(国王不属于任何阶级)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农民、无产者在内的市民、下层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新旧阶级势力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对革命推波助澜。法国的贵族头衔是开放的,让一些有能力及有钱的第三等级人群有机会成为贵族。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社会增加了约5万个新贵族。随着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封爵的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没落的贵族对这些新贵族也十分的不满。贵族本身也有投资商业、矿业、地产等行业,因此资产阶级财富与贵族财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纪以后变得模糊,但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日益严重。
直接起因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者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1stEstate)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2ndEstate),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其他公民如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3rdEstate),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LouisXVI)。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者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并召开了国家级会议(statigenerali)进行投票决定。投票一开始分为两种,一种为阶层投票(perordine),即一个等级一票;另一种为选择出一些代表进行投票(pertesta)。前者极其不公,共三票,国王基本相当于拥有两票,所以按第二种方式进行,所以第三等级(terzostato)选举出代表和第一第二等级进行投票决定。
原本按人数上第一第二等级占优势,然而有部分第二等级的贵族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投给了第三等级,所以第三等级以十七票的微弱优势取胜(第一等级291票,第二等级270票,第三等级578票)。即使事已至此,路易十六却出尔反尔,强行要求加税。于是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当时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即有了之后的攻占巴士底狱。
革命历程
攻占巴士底狱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时,代表法国3个等级的三级会议已经有175年没有召开。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而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于是路易十六关闭了国民议会,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命令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
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释放七名犯人,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伏尔泰曾经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教士和贵族。教士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们的总头子。他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好继续吃喝玩乐。为了这些,他还在1789年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
“到巴士底狱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得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专制堡垒。
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
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1个小时过去了,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了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解放了被关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旧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君主立宪派
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国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此时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议会中君主立宪派起主要作用。制宪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贡赋。
1789年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国王再次筹划利用雇佣军推翻制宪议会失败后,王室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宪议会废除了亲王、世袭贵族、封爵头衔,并且重新划分政区。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制宪议会还没收教会财产,宣布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统治而归国家管理,实现政教分离。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部分激进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
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权由全民产生“、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
1791年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
1791年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由于路易十六的王后、奥地利皇帝的妹妹玛丽·安东尼特泄露军事机密给联军,使法国军队被打败,联军攻入法国。
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以无套裤汉(平民)为主体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领导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
吉伦特派统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当政以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雅各宾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人们不满他们的温和政策,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而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与此同时,法国军队在1792年10月后已经打到了国外。欧洲各国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萨丁尼亚、汉诺威、英国成立了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然而吉伦特派无力抵抗外国军队,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专政后,平定了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的武装叛乱。
360百科
目录
历史背景
经济方面
启蒙运动
阶级因素
直接起因
革命历程
攻占巴士底狱
君主立宪派
吉伦特派统治
雅各宾派专政
热月党人统治
革命结局
革命派别
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
热月党人
拿破仑派
革命意义
革命影响
对国内
对世界
对影视
组织原因
托克维尔
革命之后
特点
广泛彻底
成果卓著
影响深远
规模最大
革命年表
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爆发的历史事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7个义项
展开
法国大革命(法文:LaRévolutionFranaise,英文:TheFrenchRevolution)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关于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世界史学界看法众多,难成共识。在法国,普遍将热月政变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激进集权统治。
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中文名称
法国大革命
外文名称
LaRévolutionFranaise
发生时间
1789年5月5日-1799年11月9日
发生地点
法国
爆发标志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国民议会
法国大革命人物
法兰西大革命
法兰西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欧洲爆发的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国大革命史
法国大革命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背景
经济方面
18世纪是法国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恶化的时代,通货膨胀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18世纪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进一步削弱农民的收入。国内最大的地主罗马天主教会教廷对谷物征收什一税。什一税表面上减轻了国王税项对民众的压力,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
国内设置的关卡则限制了国内的经济活动,在间歇性作物欠收时成为运输障碍。资料显示,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在1788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1789年则达到80%。商品滞销,农民涌入城市造成高失业率,都使得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法国由于路易十五时代的过度参战又未能打赢(特别是七年战争)而导致国库空虚,以及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当时法国国债总量高达20亿法郎。由于战争债务带来的社会负担,加上君主体制下的军队无能,为给退役老兵提供社会服务所拖累。同时贵族阶级,尤其是住在凡尔赛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奢华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老旧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统无法负担政府债务,而不合理的税务制度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是1788年春法国的旱灾。1788年法国还没有从发生在三年前的干旱中恢复过来,上次干旱因饲料不足出现了大规模的屠宰牲畜的情况,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为主要肥料的法国农田肥力不足大量闲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长达40毫米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这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夕,面包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从正常情况下的一个4磅面包8苏到1789年底的12苏),患病人数和死亡率上涨,大规模的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饥荒甚至蔓延到欧洲的多个地区,而且政府缺乏足够的运力致使食品无法运往灾区。
启蒙运动
17世纪及18世纪欧美地区发生了一场思想及文化运动,认为这个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过理性来掌握的。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讯息上的“启蒙“,开启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德国哲学家康德以“勇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理性的角色。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18世纪初期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学风谨严。至该世纪后期,学风为之一变,狄德罗、卢梭、蒲丰以及孔狄亚克、杜尔哥、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致力编辑该世纪伟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书》。
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重要原因。这包括对专制王权的愤恨;那些和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业城市有联系的,也因为荷兰爆发爱国者起义失败吸引了荷兰流亡人士,无形中助长了法国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商人对贵族特权和统治的愤恨;农民、工人以及资产阶级对传统贵族领主特权的愤恨;对神职特权者的愤恨和对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对贫困的乡村低等教士对贵族主教的愤恨,和由此延伸的对天主教的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会修士会对其它宗教机构的影响;对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的渴望;以及国王解雇财政顾问中被视为人民代表的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以及后来的雅克·内克尔。
启蒙运动为打倒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等革命提供了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对取代旧的君权神授的王朝体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鸠主张,新的共和国政制体制需要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宪法。
阶级因素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5年-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天主教高级教士。(国王不属于任何阶级)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农民、无产者在内的市民、下层人民,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新旧阶级势力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对革命推波助澜。法国的贵族头衔是开放的,让一些有能力及有钱的第三等级人群有机会成为贵族。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社会增加了约5万个新贵族。随着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封爵的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没落的贵族对这些新贵族也十分的不满。贵族本身也有投资商业、矿业、地产等行业,因此资产阶级财富与贵族财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纪以后变得模糊,但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日益严重。
直接起因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者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1stEstate)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2ndEstate),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其他公民如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3rdEstate),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LouisXVI)。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者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并召开了国家级会议(statigenerali)进行投票决定。投票一开始分为两种,一种为阶层投票(perordine),即一个等级一票;另一种为选择出一些代表进行投票(pertesta)。前者极其不公,共三票,国王基本相当于拥有两票,所以按第二种方式进行,所以第三等级(terzostato)选举出代表和第一第二等级进行投票决定。
原本按人数上第一第二等级占优势,然而有部分第二等级的贵族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投给了第三等级,所以第三等级以十七票的微弱优势取胜(第一等级291票,第二等级270票,第三等级578票)。即使事已至此,路易十六却出尔反尔,强行要求加税。于是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当时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即有了之后的攻占巴士底狱。
革命历程
攻占巴士底狱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时,代表法国3个等级的三级会议已经有175年没有召开。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而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于是路易十六关闭了国民议会,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命令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
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释放七名犯人,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伏尔泰曾经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了武装起义。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教士和贵族。教士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3%。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们的总头子。他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好继续吃喝玩乐。为了这些,他还在1789年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了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十六听了这些要求,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了。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了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
“到巴士底狱去!“起义队伍中响起了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得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专制堡垒。
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
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了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伤亡。
1个小时过去了,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了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
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以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了,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了。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解放了被关押的七名囚犯。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旧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君主立宪派
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国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此时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议会中君主立宪派起主要作用。制宪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贡赋。
1789年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国王再次筹划利用雇佣军推翻制宪议会失败后,王室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宪议会废除了亲王、世袭贵族、封爵头衔,并且重新划分政区。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制宪议会还没收教会财产,宣布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统治而归国家管理,实现政教分离。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部分激进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
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权由全民产生“、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
179年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
1791年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由于路易十六的王后、奥地利皇帝的妹妹玛丽·安东尼特泄露军事机密给联军,使法国军队被打败,联军攻入法国。
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以无套裤汉(平民)为主体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领导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
吉伦特派统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当政以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雅各宾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人们不满他们的温和政策,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而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处死路易十六
与此同时,法国军队在1792年10月后已经打到了国外。欧洲各国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萨丁尼亚、汉诺威、英国成立了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然而吉伦特派无力抵抗外国军队,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专政后,平定了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的武装叛乱。
1793年6月3日~7月17日颁布3个土地法令,使大批农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宪法,这是法国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宪法,但是由于战争未能实施。7月,改组并加强作为临时政府机关的救国委员会,并把投机商人处决。10月底,他们把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斩首,包括布里索、罗兰夫人、科黛,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也被捕入狱。
1793年底-1794年初将外国干涉军全部被赶出国土,国内的叛乱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宾内部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使雅各宾派趋于孤立,人民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
7月,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于1794年7月27日(法国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比尔并将他斩首。
热月党人统治
1795年10月镇压保王党战役后,根据新宪法,热月党人于10月26日解散国民公会,成立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恐怖时期结束,但政局仍然不稳。
1796年~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
1797年立法机构选举时,许多王党分子当选。督政府为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
1798年立法机构选举时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大批当选,督政府再次宣布选举无效。这种政策历史上称为“秋千政策“。
1799年英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以西哀士为首的右翼势力要求借助军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革命结局
1.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部分权利,保留了革命成果,并且建立君主立宪制。之后由于查理十世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
——ss白衣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