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国!我来啦
汪寒对二狗子问道;“门口的伪军认不认识?可不可以花钱收买?”
二狗子苦着脸答道;“守城门的是警备队,这些家伙们贪心极大,我这点银子还不够他们塞牙缝啊。
而且今天增加了人手,好像城里出了什么事情,城门加强了警戒。”
现在两人偷偷溜出了保安团的营区,只要出了城门,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投奔共产党八路军,凭借自己的先知先觉,加上一身的智慧,在八路军的队伍里,那还不混的风生水起。
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以后最少也要混到将军啊!
但是怎么出城呢?
汪寒左右一看,发现旁边有一个理发店。
先进去再说。
汪寒带着二狗子进了理发店。店里冷冷清清,一个顾客都没有,只有一个剃头匠呆坐在一旁。
汪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嘴一噜,示意二狗子拿钱。二狗子此时上了汪寒的贼船也没有办法了,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心痛的拿出破袜子。
汪寒拿出几个铜钱递给剃头匠师傅说道;“麻烦借您的推子一用。”
剃头师傅有钱拿当然不会拒绝。
汪寒拿起理发用的推子照着二狗子的脑袋上就刨了上去。
中间全部剃光,两边留了下来。
捯饬完了二狗子,自己也要弄两下。
肯定不能像二狗子那样弄成狗日的“武士头”啊。汪寒将剃下来的毛发搞了一小撮,用浆糊粘在自己的上嘴唇上。
对着镜子一照,还有点像小日本的膏药胡子。
汪寒对二狗子说道;“出去后跟着我后面,得瑟一点,嚣张一点,就像你们那个大脑袋团长一样。”
我去,听到汪寒的话后,二狗子差点吓尿了。
你给我整个汉奸头,你自己沾了撮假胡子就真当自己是日本人啊?
你当外面的警备队的是吃干饭的啊?
我不出去,打死我也不出去送死。
汪寒气得一脚踹在二狗子身上,二狗子还是不肯出去。
汪寒干脆拽着二狗子出了理发店,直接朝城门口走去。
边走嘴里边骂道;“八嘎,娘希匹,撒比,扑街,乌鲁木齐,稀里哗啦,,,,,,”
守门的警备队伪军一见两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家伙过来了,领头的一个貌似日本人,嘴里叽里呱啦说着鸟语。
平时他们都是大嗓门冲着别人喊的,此时不敢怠慢,轻言细语的问道;“请问两位有什么事吗?”
汪寒马上大喝道;“八嘎,你滴滚开的干活,不然死啦滴不要不要滴。”
“啊太君,请问你们有通行证吗?”这时旁边一个班长客客气气的上前点头哈腰的对汪寒两人问道。
“啪。”汪寒甩手就是耳光打过去,嘴里大声喝道;“我们滴干活你们滴干活,莫西莫西,,,,,,,”
此时汪寒用后世抗日神剧里面小鬼子骂人的话装模作样的胡诌着,
突然看见城墙边停放着一辆自行车。
汪寒松开二狗子,来到自行车前,一个跨步跃上自行车,原地转弯后猛然加快速度突然朝着伪军班长方向冲来。
自行车高速冲到伪军跟前一个急刹,然后汪寒大叫道;“车子我滴征用,开路的干活。”
这时二狗子机灵过来,马上屁颠屁颠的一路小跑着在汪寒的自行车前。
伪军们不敢阻拦。
那时候别说骑自行车,一般的人连自行车摸都没摸过。
更别说像汪寒这样熟练的骑行了,顿时原本有一丝怀疑的想法也没有了。
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的自行车可不便宜,也极其稀少和珍贵。
城墙边的这辆自行车是日本宪兵队所有的。
一般的中国人是不会骑自行车的,因为根本就买不起。
而在平安县城里,这样的自行车总共才只有三辆,全部都是日本人所拥有的。
所以看到汪寒熟练的骑着自行车,这些伪军们当然不再敢阻拦。
二狗子用尽全力跑着几乎上气不接下气,而汪寒则是轻松的骑着自行车不疾不徐的跟着二狗子后面。
眼看两人出了城门已经有上百米的距离了。
二狗子气踹嘘嘘的说道;“汪哥,行啊,你什么时候学会的骑这玩意啊?
我跑不动啦,,,,,,。”
汪寒笑着说道;“都出城老远啦,你还跑个屁啊,上来啊,我带你。”
二狗子听后一个噗嗤几乎瘫倒在地,用哀怨的小眼神望着汪寒说道;“我恨你,,,,,,。”
汪寒接着说道;“这车值100多大洋,,,,,,”
后世过来的汪寒当然知道这个时候一辆自行车的价值,说值100多大洋一点不为过。
二狗子马上跳上自行车后架上紧紧搂住汪寒说道;“汪哥,我爱你,,,,,,”
“去去去,小样。”汪寒被二狗子话风改变太快气的不由骂了起来。
“汪哥真厉害,以后我就跟你混了。
那个什么大头团长就是个忽悠,还是汪哥实在,一下子就搞到100多大洋。”
此时二狗子脱离了伪军,跟着汪寒混出了城门,又坐在以前从没坐过的自行车上,顿时心花怒放起来。
(在今天,大街上的自行车也越来越少,都发展成为了电动车。
可是在民国的时候,自行车比现在的奔驰宝马还要稀缺,怎么形容呢?
紧挨着北京的河北,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自行车。
可以说在民国时期,自行车是一件非常昂贵的奢侈品。
象征着财富和身份,就跟现在的百万豪车差不多。
一般的家庭是绝对买不起的,当年自行车的价格,就跟现在的二线城市全款买套房子差不多。)
汪寒带着二狗子一路骑行,来到一片开阔地的时候,这里已经距离县城很远的距离了。
汪寒仰天长啸,大声道;“民国,我来啦。抗战,我来啦。
小鬼子们,我汪寒出来啦,等着我将你们狗日的赶回老家去吧!”
老作家流沙河先生在《为成都人叫魂》中回忆说,抗战前一辆单车在成都要卖一百五十块大洋,是一个壮年劳力三年的工钱,相当于一个中学特级教师五个月的工资。所以对那时候的中国普通百姓来说,花一百多块大洋买辆自行车,绝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也是一次相当奢侈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