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第318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盛夏的季节,江南的天气又燥热起来,这年刘义符没再去燕雀湖避暑,不是不想去,而是朝中事多走不开。郑鲜之又再次病倒,这次特别严重,还没三天就陡然病逝,于是宰相班子又要调整。

刘义符亲自过府吊唁,下诏追赠为司空,加特进,令太常少卿韦祖征调属官会礼部官员加以厚葬,随后以郭叔融拜尚书右仆射,以张邵迁右侍中,以吏部尚书沈叔狸拜左侍中,以司农卿王公度迁吏部尚书,以范泰之子范晏迁司农卿。

可才不到半月,法部尚书虞耕也去逝了,再下诏追赠为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调弘文馆学士申宣为法部尚书。

这几年处于新老换代,先帝开国时的老臣相继故去,刘义符得以将荆州中府带出来的勤王功臣,或近亲故旧一个个替换上去,至今还有一些灭仇池后的遗臣如杨镐、杨摹等,收复长安征辟的官员韦祖归、杜迪、杜穆等守着一个中层闲职,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排。

当然,这些人也就是刘义符仍在考察的对象,若真想重用就是一句话的事,当初离京时,身边也就是垣护之、申恬算是三四流士族出身,加赵伯符是宗亲,朱景符则是勋贵,然后到寿阳收取了建安侯刘粹部属高道谨、李德元、沈叔狸、王公度四太守,陆万斛与陈道景还是后来加入。

这就是最初的班底,刘义符之所以重用申恬及其伯、父,是因为申恬家族普遍年长十岁,垣护之家族伯、父都年轻一点,这算是惜才,以保持皇权外延嫡系势力始终后继有人。

在辽东战事结束,禁军全部回师后,陆万斛最后回京,上报主持与高句骊使者会谈的结果,以目前收复区域与高句骊暂定边界,以后就是高句骊与契丹人的事了。

同时北魏伐柔然也班师回了平城,除西路长孙翰深翻越燕然山大破西高车人,收取了数万头高车部族北迁来不及带走的牛羊,东路拓拔焘亲率主力北上,追到郏根河一带却失去了柔然人的踪迹,最后悻悻回朝。

往年北魏征伐柔然总是持续大半年之久,回师也会屯于武川镇之北的柞山重署防务,但这年拓拔焘却早早地安顿了部族边军休整,这让刘义符接到军报,进一步确定北魏有西征之意。

刘义符连续五年的锐意进取,导致如今的形势已不同于原本的时空,于内部秩序井然,国力加强,军力已达近八十万之众,与北魏内外总兵力达到了平衡。

因此,无论是宋军北上,还是魏军南下,都需要在西北长城隘口、洛阳与虎牢两个方向同时出兵,一路攻守兼备,一路主攻。

原来的时空,魏军先灭夏抢占了关陇河西之地,而南朝毫无战略大局观,眼睁睁看着胡夏灭亡才想着北伐,可惜晚了。每逢南朝北伐,魏军就会先将黄河四镇边防重兵全撤走,等隆冬黄河结冰再反扑。

你来了我就走,你走了我又来!绝不与南朝禁军硬碰,玩避实击虚的把戏。

为何魏军每次反扑都能成功,很简单,南朝国力跟不上使各州军力不足,朝廷中军是强了,州郡外军既缺兵员,又缺兵甲,还缺乏训练,更可怕的是州郡军将还缺乏忠诚,寒门武人没有上升之路,士族又根本不会拼命,往往后继乏力守不住。

所以嘛!刘义符整顿州郡顺便扩军,每战前先委派大将沿边练兵,等禁军打下来换防给边军,做得滴水不漏。从去年宋骐攻洛阳就能看出来,魏军不但未撤兵,反而增兵,形势变了,魏军的策略自然也就不一样,再撤出洛阳那就真失去了。

自七月中入秋开始,魏军也在向河东之北的平阳、河内、洛阳、虎牢运粮增兵,并封明元帝皇后之兄杜超为城阳王、拜太宰、持假节,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行征南大将军,出镇邺都节制河北诸军。

与寿光侯叔孙建以先布防,但并未从塞北调出伐柔然之兵南下,主要还是河北州郡兵,同样是西攻东守的策略,因七月中下旬天气还很热,魏军不适应,渡黄河主要靠小渔船队和皮筏子,也不便捷。

另以高阳王安同第三子西平郡公、冠军将军安颉,安西将军古弼、琅琊王司马楚之三人率兵两万屯驻平阳,以异母弟永昌王拓拔健,建宁王、并州刺史拓拔崇、汝阴郡公长孙道生、河间郡公安原调步骑五万五千在太原集结操练。

预计将在秋后取道上党南下洛阳,其中拓拔崇、安原所部一万步骑将镇守河内,如此部署,自是夹攻河东而防守洛阳。这些情报主要是窦应期在长安收集整理,在王仲德和刘义欣分别在颖川与南阳练兵,魏军也没有遮掩形迹。

整个夏末初秋,南北二朝都在有条不紊地备战,局势处于一种暴风雨前的宁静状态。

这让辽东契丹、高句骊,西北的西秦、北凉、吐谷浑之间的矛盾似乎都缓和下来,其实是在观望,但看哪一方最终胜出就将抱大腿,求册封纳贡。

战事一起将打乱行政节凑,甚至会影响到前期的改革成果,因此,准备工作交由毛德祖、胡藩、毛修之协同主持后,刘义符近来比较关注的是朝廷下派各州巡御史上奏情况。

这些年朝廷权威加强,御史台的地位也得以提高,御史大夫在汉时位列三公,为二千石,仅低于丞相,到魏晋已经大大下降,不设御史大夫,只设御史中丞一人。

不过御史台不是执法,而是主掌邦国刑宪,纠劾肃正风纪,一定程度上比执法部门更重要。是以刘义符秉政以来,将御史大夫提高到正三品,御史左右丞正四品上,品级与九部一致,实际地位还略高一筹。

在州郡,从四品上州左长史、从五品上的郡监就是兼领监御史的职权,所以中枢只设巡御史,出差到州郡只需视察调查,上下对接行事。

御史台机构的完善,使得州郡官员只能遵照朝廷的指示主持行政,难免就缚手缚脚,没派巡御史还好,这一派出巡查事情就多了,为此刘义符不得不连续召宰相、御史大夫就各种基层小问题商议。

这日在太极西殿议事时,刘义符指着一大堆巡御史们报回的奏书,很生气地斥道:“郡县之政仍然非常糟糕,徐州淮浦县刑捕差役竟高达上百人,税吏亦达百人之多,且天下各地乡县还普遍存在大量坞堡,更有官吏私营产业逃避登记,必须要得到解决。”

“陛下!淮浦县是大县,原本大县设县尉二人,近几年皆裁撤为一人,而刑捕差役不是县卒,属临时雇佣,其人数多少完全是各县自视辖区而定,这与县下里、村、乡的编户息息相关,目前还是应维持原状。”

御史大夫尹冲听了连忙解释,吉翰与郭叔融等人听了也是微微点头,基层的混乱状况确实还不能大动干戈。

刘义符可不仅仅是看到这些表面现象,在科举制度兴起,又有了足够多的退役老卒后,基层刑、法差役与税吏人选可以逐步汰换,这些小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朕当然明白,但有郡尉掌管郡兵之后,县尉一职要不要裁了,改为专事刑侦稽捕?”

“这万万不可!正因为县尉掌管有县卒若干,办案捕拿人犯时才有兵员可用,若削除这部分基层兵权,则县衙就需要有更多的刑差,无疑加大了开支。”

吉翰当即劝阻,郭叔融面露若有所思之色,想了想提议道:“目前县尉正九品上,可将县尉品级提至正八品上,与县丞、主簿品级相同,下设司兵、司刑各一人,正九品上,县卒为新兵,求盗刑卒为退役老兵,两者加以区分掌握,这样就不违和了。”

“县卒可守城,但不能充当税吏,刑卒也必须得有定员,按现行乡里旧制,一个里辖一千户,必得有十名刑卒,一县不能超过一百人,若过早推行,将来基层另行编户又要裁汰,还是宜从长计议,再缓一缓。”

吉翰说得也有道理,尹冲便问:“那各州巡御史弹劾的基层官吏,又当如何处置?”

“若无大恶还是警告吧,过三次者可以革职处分。”

刘义符点了点头,大战在即,县以下的问题也只能是从宽处理,待来年才能彻底根除时弊。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南朝汉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南朝汉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8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