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一十章:兵制革新
第312章一十章:兵制革新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商鞅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的确是大大的促进了整个秦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但是却也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问题,当然考虑到任何一个政策在其所实施的范围之内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也似乎应该更加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从商鞅变法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期间秦国的军事制度尽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基本上都是在比较局部的事情之上,而大体的军事制度却基本上早就已经完成了整合。长期的战争令秦国上下的大部分普通人也不得不拿起手中的武器,如果没有武器就将农耕的用具当做武器。
秦王朝的军队,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严格的军事划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大大的提高了秦王朝的综合实力。
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地方兵置于郡、县,一般由郡、县尉协助郡守或县令统率,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调遣。
中央集权的一个其中好处就是能够更加方便的去将国内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一起,当然有好处自然也就会有坏处,为了这些好处有的时候实际上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征调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为凭。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
统一后的秦代军队,仍然分为有车兵、步兵、骑兵、水兵四个基本兵种。大抵平原诸郡多编练骑土、轻车,山地诸郡多编练材官,沿江、海诸郡多编练楼船。不同的地区因为其本身的地形以及各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因此也都是需要有不同种类的士兵去适应,事实上要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在军队之中编制在一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项羽就曾经因为部队的整编问题而伤透了脑筋,要想将不同地区的士兵以一种最好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实际上是需要一些智慧才能够做到的,项羽本身其实就拥有着这样的智慧,他身边的人也不缺乏这样的智慧,同时项羽还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有的时候在军队之中,统帅的个人魅力甚至可以说是排在最前边的。
秦代车兵虽已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编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车兵既有单独的编队,也有与步兵相结合的编队,还有与骑兵相结合的编队,并有与步、骑同时相结合的编队。这说明车兵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种配合使用,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车兵主要用于平原地区的作战,进攻时用以冲陷敌阵,打乱敌军的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战车布为阵垒,阻止或迟滞敌军的冲击,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有利于保障部队的安全。战车皆为木制、单辕,驾四马,两掺两服。车兵作战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差,而且车兵的成本也相当的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有多少乘战车曾经是作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点已经不再重要。
战车之上一般会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车左居左,车右居右,一律着金属铠甲。御手因以双手驾御车马,目标明显而无还击之力,故防护十分严密,其铠甲的披膊长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颈甲,腿部缚有胫缴。
战车上装备两套柄长为三米的矛、钺和两套弓箭、秦弩,有的还配有盾和带发射架的弩。战斗时远则以弩箭射击,近则以矛钺格斗。车属徒兵一般为八人,其装备与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务是密切与战车协同,既掩护战车的安全,又利于在战车的掩护下扩大战果。
步兵是秦代军队构成中的主体。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步兵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天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在险阻复杂环境下行动,因而其区分和装备都较其他兵种复杂,使用也较其他兵种广泛。其主要区分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
重装步兵多数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重兵集团格斗的任务。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持弓、弩等远射武器,配合重装步兵杀伤格斗距离之外的敌军。
步兵中百将以上的各级军官,其主要职责是指挥部队作战,安全和自卫甚为重要,所以只穿甲带剑,不持长柄兵器。屯长以下的小吏,既指挥战士作战,又亲自率领战士冲锋格斗,所以既佩剑又持长柄兵器,并和其所率的战士一样,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步兵都是军队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战斗力,一方面是因为步兵的数量最多,同时也是因为步兵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作战情况,尽管战车与骑兵非常强大,但是最终像攻城以及比较复杂的山地地形的作战之中,步兵才是最为关键的力量。
不论进攻、防御或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各种作战形式中,步兵往往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最终解决战斗,在值勤、警戒、巡逻等各种勤务中,也往往以步兵为主。因此,步兵是秦代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居于主导地位。
步兵的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兵,稳固性不如车兵,与车、骑结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军队特别强调以步兵为主的车、步、骑协同作战。
项羽的军队制度在很大一部分继承了秦王朝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基本上完全取消了车兵,同时在进行步兵作战的时候改革了士兵的阵型,项羽的部队在武器的装备之上一开始其实是落后于秦王朝的士兵的,但是他之所以能够靠这样的士兵去战胜秦王朝,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项羽足够厉害的训练方式。
但是项羽本人的训练士兵的水准尽管高,但是以后如果他成为王,甚至称帝之后,那些训练士兵的事情肯定就不可能再让他自己去进行了,所以一方面他需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训练士兵的方式进行推广,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加强士兵其他方面的能力来降低士兵对于这些训练的依赖度。
骑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种之一。统一前秦军有骑万匹,统一后有较大的发展,在北击匈奴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部有较多的骑兵参加。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情况看,秦代的骑兵已经配备有齐全的鞍。
加之用于斩劈的厚背长刀在当时也没有出现,不论使用长柄击刺性兵器矛、戈、戟或短柄的剑,从马上对敌步兵冲杀都很不便。因此,骑兵的技术、战术发挥受一定影响,主要是发挥其快速机动、突然猛烈、远距离射杀敌步兵集团的优势。
这些情况表明,秦代的骑兵和战国时的骑兵一样,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既有独立的编队,也有与其他兵种的混合编队,是构成秦代军队的重要兵种之一,在车、步、骑协同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战,骑兵更是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
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战训练与磨砺,项羽自己以及他手下所率领的骑兵部队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加重要的是他试图将这些实战经验转换成某种能够不断传递下去的东西。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项羽手下的骑兵早已经脱离了秦王朝时期的一些缺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项羽训练得好,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骑兵在频繁的战斗之中逐渐成长起来了,但是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些骑兵的变强意味着项羽是可以有机会掌握一种更加顶级的常规骑兵部队的。
水军也称楼船士,是秦代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其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远超过车兵和骑兵。
统一前秦的水军主要建于巴蜀地区,统一后广建于江南各地,因而规模十分宏大。水军的战船主要区分为大型的楼船和轻捷的艨艟、斗舰等两类,以利水上作战时大、小部队及轻、重战舰之间互相配合。
水军的武器装备齐全,除水战特用的钩拒等武器外,凡陆地上作战使用的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等无不皆备。水上战斗时远则以矢弩交射;近则以钩拒、五兵进行攻守格斗,实施猛烈的冲角战和船舷战;一旦有机可乘,便施以火攻。
水军不仅仅担负水上作战的任务,它实际上是江南水泽地域的综合性兵种,除水上战斗外,登岸野战、攻城守险等无所不能,战于水上则相当于车、骑,战于陆上则相当于步兵。
例如,南平百越时动员楼船士五十万,既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也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对开拓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时,曾一度在水军的护卫下,长途航行于海上,并亲手以弩射杀巨鱼。这说明秦代的水军已经具有海上作战的能力,有效地控制着东部沿海的海防。
秦代军队的平时编制,大体和统一前的秦军相同。
从项羽一开始起兵时始,秦国所设置的这套部队编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实际作战的过程之中,项羽发现这套人员编制的优点和缺点其实都很明显,所以他自己也提出要想办法在原有的编制基础之上进行一些革新,其实最重要的不是人数编制本身的革新,而是指挥和管理方式的革新。
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
项羽的部队之中原本的水军比例并不大,但是随着这一年来的快速发展,黄河沿线地区已经建立起来了数个规模不小的码头,这些码头实际上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关卡和水军基地,这个时代的水兵训练难度其实是比较大的,而且是有一定的周期限制的。
毕竟黄河之上进行水军训练的话,那么一年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临凌汛期,也就是黄河水面结冰的情况,黄河大部分流域都处于冬季结冰带以北的区域,而南方的长江流域尽管也可以进行训练,但是项羽现在的势力还没有办法在长江流域控制中上游的一些重要港口。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羽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很有可能就会将目光投向长江中上游地区了,不过这一切都无法操之过急,项羽越是有着巨大的野心,此时就越是需要冷静下来思考究竟该如何前进。
秦代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
凡将军以上皆设有作战指挥机构,称为幕府。幕府中设有各种指挥机关和参谋人员,达数十人之多。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秦朝沿袭战国时的郡县征兵制。从所记的情况看,男子十七岁“傅籍”,以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征集入伍,到六十岁才能免役。秦时还常谪发己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
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
秦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秦王朝时期的兵制已经达到如此高度的情况之下,项羽其实要想在这基础之上去进行规模比较大的进一步提升确实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但是项羽依然还是需要对原本的兵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革新,而这种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将原本的制度进行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要在原本的制度基础之上进行取长补短,从而设置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军制来。
项羽进行军制革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挑战,战争远远还没有结束,以现在的士兵实力恐怕还不足以支撑他发动更加大规模的战斗,之前出征西域的战争实际上对于项羽的国力消耗并不小,因此这一年以来他都没有再做出发动额外战争的决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