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儿子的困局
这是一份关于全各地矿渣出口的统计报告。比他刚刚拿到那份目录长多了。简单总结一下四个字可以概括,触目惊心。
罗鹏程看胡杨放下材料,问他:“有什么看法?”
胡杨很直接的说道:“数字触目惊心,是考验领导们魄力和决心的时候了。”
罗鹏程又问:“魄力和决定是什么?”
胡杨一本正经的出主意:“发挥政府政策主导地位的时候到了。最简单的方法,直接一刀切,禁止矿渣以任何形式出口。”
罗鹏程遗憾的摇头:“这不可能。政府不可能出台这种政策。”
胡杨一点都不意外:“我也知道这不可能。但其他可能实现的政策都没用。如果这次不是处长在现场,我相信厅里和钢厂会很愿意用矿渣换美元。就算知道矿渣中富含钽铌,他们也只会借此提高价格。而不是放弃这个交易方案。”
罗鹏程轻叹一口气:“这就是国家的现状。缺钱,更缺外汇。也怨不得他们。毕竟我们国家现在整体上,就是在用资源换外汇,用资源换市场。创汇的主力都是资源出口。煤炭,石油,木材都在出口创汇,矿渣为什么不可以。”
胡杨说道:“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穷,我们外汇储备少,我们需要技术落后。但我相信这只是过度,终有一天这些都会改变的。”
“好,年轻人要保持住这份心气。以后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难,就直接找徐淼。”
听到他这么说,胡杨自然时候站起来,说一句:没什么事的话,那我就回去了。
第二天胡杨先去办公室领到了借阅证,然后便一头扎进了冶金局资料室内。
冶金局怎么说也是经委直属机关,所以在冶金局的资料室里,有着许多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内部资料,还有大量国外冶金方面的期刊。
当年国家外汇极其短缺,能够拿出来订阅国外期刊的钱更是寥寥无几,也只有经委这样的权力机关才能订阅这么多各种类型的期刊。
在资料室里,胡杨不时能够见到一些外单位前来查阅资料的人员据说,还得要达到一定级别的单位开介绍信,冶金局才会接待。
胡杨每天都来,一待就是一整天。是真正的一整天,晚饭之后还会来。可以说,除了睡觉吃饭,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这里。
其实胡杨查阅资料范围,与目录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他看的东西,远比那多很多。
如果只是单纯的翻译,对胡杨来说难度真的不大。这三门外语的水平,都比罗鹏程以为的要高。除了专业名词之外,其他都完全不是问题。
但胡杨却是利用这个机会,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想要做一个美食家,总要知道都有什么菜系,各个菜系的特点都是什么,擅长料理什么食材等等。
一看到这份目录,胡杨就发现这个内容跨度很广。正是一个对于胡杨来说非常合适的学习机会。他给自己制定的方向,正好是与传统教育中学习正好相反。
传统教育中,学习就应该专业,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尽可能的专精,而胡杨的目标是尽可能的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一个瞄准了深度,而另一个则是广度。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重点的学习。冶金领域中的特种钢锻造,就是他现在花费精力最多的部分。
作为一个职业间谍,他曾经接触过很多三十年后的科技情报。其中很多在当时都算得上是非常尖端的技术。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技术都太过先进,所以他根本没办法直接拿来就用。当初接触这些资料,他都是用特殊的记忆方法,强行把公式和文字强行记一下来的。
而想要把这些先进技术简化或者逆推,不是他现在有能力完成的。所以他需要一个学习积累,然后的消化这些东西的过程。
经过了一周的填鸭式恶补,总算对现在国内的科技水平有了客观的认识。也对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技术,进行了第一次有指向的梳理。
胡杨发现短时间内有可能在国内实际应用的,只有一个特种钢的工艺配方。
除此之外,其他技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空中楼阁,太高也太漂。短时间内还只能待在胡杨脑子里。
一天到晚泡在资料室里,胡杨渐渐的认识了一些熟面孔。能够进这个资料室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胡杨自然也不会浪费机会。
混熟了之后,他没少做不耻下问的事情。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回报。这年头能懂一门外语的人都是很少,更不要说同时精通三种的。所以胡杨也会投桃报李的帮他们翻译一些资料。
冶金局小胡的名声,其实也在悄悄的流传于几个兄弟单位之间。
资料室的晚上要比白天热闹。这个缺乏娱乐项目的时代,这机关有又是在郊区。来资料室看点文艺期刊,就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消遣方式。
国内的主要期刊,这里可是一本都不缺的。
吴霜也是会时常出现在资料室的人。而像他这样的借调干部,也是晚上来这里的大多数。
借调干部几乎都有大学文凭,外语也肯定是修过一门。从外文杂志上翻译文章,再投稿到国内专业杂志上。一般都会有几块到十几块的稿费。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然,他们自己是不会公开承认,这些行为就是为了赚取稿费。他们的统一说辞是:咱们国家封闭的时间太长了,很多实践部门的同志都不了解国外的动态,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一些好文章出来,也是让他们能够开开眼界嘛。
胡杨真想认识一下这段话的原创,他将来在仕途上肯定有大发展。
这些晚上到资料室翻译文章的借调干部,是胡杨在这个单位最早认识的一批人。其中最熟悉的除了同寝室的吴霜,还有一个叫隋玉斌的东北老乡。
哈工大毕业,专业是机械工程。和吴霜一样都是学俄语的。是恢复高考之后最早一批考上大学的。
三十出头但没有结婚,所以手头就比吴霜这个拖家带口的富裕。有事没事就拖着他们两人打牙祭。黑市猪肉没少出现在他们寝室的小煤炉上。
和胡杨这个三两白酒就会倒的人不同。隋玉斌绝对有和东北爷们身份相符的酒量。
把胡杨和吴霜俩人捆一块也喝不过他。所以经常都会变成他一个人在喝,另外两个人纯粹陪聊的局面。
有些人越喝越安静,这种人不太常见。而大多数人是越喝话越多的,隋玉斌就是后者。
胡杨印象最深刻,就是他关于东北现状的比喻。
东北一直都有共和国长子之城。说白了,也就是国家的大儿子,最先长大的那个。
家里日子艰难的时候,大儿子出去干活挣钱,养活了全家,家里有好吃好喝好穿的也都紧着大哥用。自然大哥挣的钱也都给了家里。
慢慢的其他弟弟妹妹也长大了也赚钱了,而且比哥哥还会挣钱。那自然大家长钱,就越来越多的送到了弟弟妹妹手里。
如果还是大家长总管全局,那大哥那边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大家长还会养着大哥,保证不会饿死。但现在引入了市场经济,大哥的日子就难过了。
大哥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越是不变挣钱就越少。
大哥过去挣的钱都给了家里,而现在家里的钱都给了弟弟的妹妹,心里自然有怨气。心里有了怨气,自然干什么都不顺。这就是如今的东北老大哥的现状。
胡杨问他:“那东北的未来要怎么办?”
隋玉斌说道:“需要一个破局点。”
胡杨又问““在哪?”
隋玉斌摇头:“我也想知道。一年多前,我去南方沿海地区。那边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要比现在东北强出太多。
胡杨说道:“东北的困局只是现状,是暂时的。”
隋玉斌问道:“何以见得?”
胡杨说道:“工业水平才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这一点你应该比我清楚。上头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东北的工业底子这么厚,全盘丢掉是不可能的,咱国家没有这么败家。区别只是早晚而已。”
隋玉斌端起酒杯:“希望如此吧,来喝酒!”
第二天清晨,脑子还有但晕乎乎的胡杨,依然准时的来到了资料室。路鹏程交给他的资料都已经翻译完了。
除了那些专业名字之外,基本全都是由胡杨一个人完成。整整三本笔记,胡杨感觉自己的手指头都歪了。
幸好他最右手都可以写字,虽然写出来比较难看,但纯粹的字母还是没有问题了。他自己学习用的笔记,都是用左手写的。鬼画符一样的自己,估计也只有他自己能看懂。
距离半个月的时限还有几天,所以胡杨计划继续待在资料室学习。但突然出现的徐淼让他明白,计划什么的都是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