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龙泽寺
刘诚对龙泽寺方丈智空提出在寺内寻求避难所的要求,智空没有马上回答,显然是在权衡利弊,一时难于拿定主意。
留在家里的老大刘谨也同样有面临选择的事,他在考虑全家迁移到包家寨之后刘璎的读书问题。
南田乡刘家老宅,老大刘谨院子里,卧室。
刘谨对妻子陈氏说:“眼下我刘家有璎儿和老三刘诠两个在上学,包家寨穷乡僻壤的不会有学堂,我是在想:要不要为他们请一位教书先生呢?”
其实刘谨兄弟都是有功名的,充当教书先生绰绰有余,再说避难到山村里他们也没什么事,教书又算什么?可是一般都不能这么办,自己家里人当自己孩子的教书先生有不少忌讳,主要是管教宽严的问题。旧时代讲究严父慈母,做父亲的要板起脸来教训儿子,儿子总是战战兢兢的,这样的关系对学习不利。
陈氏说道:“要我说还是他们的学业要紧,先生还是要请的。眼下家里的确不宽裕,可束脩还出得起。如果公中银钱不足,咱们长房自己出钱也应该请,不要耽误了他们功名。”
“公中”是说刘家兄弟们还没分家,费用就有公中和私房的区别了,公中是刘家大家庭的开销,刘家三兄弟各房自己的开销就是私房。从他们这些算计这些可知刘家眼下的艰难,其实不光是刘家,现在世上普遍如此,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束脩”(束,读音:树)就是教书先生的薪水,这是专用名词,其他人的薪水不能叫束脩。古代束脩的水平一般是五斗到一担米,古代里一担米大约一两银,不是很高。所以才有一句俗话: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说:不愿意应聘做教书先生。
刘谨:“费用在其次,还要看看包家寨那边住得是否宽裕。如果自家人的住处都很艰难,哪有请先生的住处呢?还有更要紧的,就是咱们璎儿现在的学业怎么样?如果他是没长进的,费力请来先生就不值了,还不如我来督促管教着能学多少算多少呢。”
为此,刘谨有意考一考儿子。这一日刘璎下学后就被他父亲找来。小孩子都是惧怕严父的,刘璎正在看书,父亲找他就让他紧张,因此没顾得放下手中的书就过来了。
刘谨见儿子站在那里,手中还拿着论语,看来是在用功,他心中高兴,可仍是板着脸问道:“正在学论语吗?读到哪篇了?”
刘璎看了一眼手中的书说:“为政篇!”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
刘谨思索片刻,问道:“为政篇说:‘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怎么解释?”
陈氏在旁边看着,她替儿子紧张,生怕儿子答不上来挨呲打,暗暗地为儿子着急。她想说儿子已经会了《三字经》、《百家姓》了,一个六岁的孩子,不能要求太高。可是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插嘴,因而心里着急却始终没敢出声。
刘谨看着发愣的儿子,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他也在自问:是不是自己期望太高了呢?孔子的这句话也确实难解。
此时的刘璎忘记了应该装一装,原来的那个刘璎的学业可是一般,他应该装不懂就正常了,大不了挨顿骂。可是他终究没有忍住,迟疑一会他开口答道:“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字面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被局限。比如茶碗只能装一碗茶水这就是被局限了。这句话的深义是:君子应该善于思想,对于世间之事总能有新的见解,而不是墨守成规。”
是啊,孔老夫子这句话放到现代里也是很有教义的,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君子永远需要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这就叫“君子不器”。
听了儿子的回答,刘谨知道这解释已经非常圆满,并且理解的有深度。可他还需要做“严父”,脸上要保持平静,当然心里是十分欣慰了。旁边看着的陈氏见儿子对答流利,脸上露出了欢喜。
刘璎低着头,他知道这一段龚先生才讲过,现在他这个刘璎已经不是从前的刘璎,是认真听讲的,下了学还要刻苦学习努力思考古人的哲学思想,这一段刚刚学过的怎么能忘记呢?当然他也知道,现代里的学生可是未必能读懂这些,现在他能理解这句话,这是他努力学习的结果。
刘谨看儿子的神色,以为他是得意了,冷冷地说:“不过一知半解罢了!还要好好读书!”
刘璎垂手答道:“是!父亲。”
他知道此时的父亲要端着严父的架子,他也不会心里埋怨。可陈氏有呵护儿子的心里,对刘谨的态度就不满意了,她说道:“我听着璎儿答得很好了,他不过是个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了!”
刘谨没理会夫人的话,他对儿子说道:“过些天咱们家要搬到另一个地方去,那里有一座寺。我打算让你做一年俗家弟子,你可愿意?”
俗家弟子就是不剃度,拜和尚为师却保留普通人的身份,跟着和尚学习佛法。俗家弟子大多是住在庙里,过着僧人同样的生活。不住在庙里的俗家弟子也是有的。在古代这种情况的很多,其原因各异,总之是为了教育和修身养性。
刘璎答道:“儿子完全遵从父命,无论读书还是礼佛都会认真地做。儿子还想问父亲,我们家要搬到何处?为何要搬家呢?”
刘谨既然对儿子说,就是没打算隐瞒,让他知道世道艰难也没坏处。于是就把避乱的前后事情对刘璎讲了一遍,然后又叮嘱儿子好好读书。
刘璎走后陈氏问道:“老爷怎么想起让儿子吃斋念佛了呢?他小小年纪正是活泼喜好玩耍之时,非要让他变成小老头才好?”
女人对修养佛性不能理解,刘谨也觉得没法深入解释,于是他说道:“近来我看咱们儿子有些变性,突然间少了顽皮,对读书的刻苦甚至超过了他三叔。读书是好事,可我担心有什么突然的变故,怕他走火入魔。修佛性可以正心性,咱们到包家寨不是打算住在寺里吗?这是个便利。因而我才想到让他学习一些佛经,就是从学问上说,这也是有补益的。包家寨究竟如何尚不得知,自己家人住处也可能艰难,请来先生能不能安置也不知道,我这也是多一手打算的意思。还有,我刘家现在只有他一个上学的幼童,难免孤单,庙里也是有小和尚的,做俗家弟子能交结几个伙伴也是好的。”
听丈夫这样说,陈氏才知道自己是妇人之见了,到底还是男人想得周全,因此也就不再埋怨。同时她也知道作为男子只有读书才是正途,不能因为疼儿子而宠溺娇惯。
。。。。。。
龙泽寺。
看到智空方丈的犹豫,老三刘诠在想:是不是二哥说话太直白太突然了,没有说清利害关系。他知道二哥就是个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书生秀才,吟诗作画的,刘家的门面都是大哥在撑着,他很少了解世上的人间百态,显得太书生气了。
因而刘诠说道:“智空师傅,逢此乱世我刘家避乱到此,山下村庄子里实在是无法找到合适的住处,重新建一处宅院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就可以建成的。因此我刘家实在是不得已寻到贵寺来,还望师傅以慈悲为怀容纳我家的打搅。我刘家虽说没有万贯家财但是吃穿还是不愁,师傅也知道这市井艰难。但有我刘家在,布施定然丰厚,断然不会让寺庙断炊,师傅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再者说,乱世之中哪有净土呢?这龙泽寺就不会遭匪盗抢劫吗?如果我刘家的家丁与僧人共同护佑也可让寺庙安稳无忧。我们互相扶持有何不好呢?”
听刘诠如此说刘诚也开窍了,他也补充说道:“我家家规严谨,虽然家眷住在寺中,我会令人紧闭门户,家人与贵寺僧人隔离开来,定然不会搅扰寺庙的清规。无论如何我们借住寺里还是暂时的,安顿好家人之后我们会很快新建自己的宅院,怎么能永久居住在寺庙里呢?”
是啊,家眷中多妇人,年轻女子也很多,对于年轻的和尚们的确多有不便。刘诚所说就是避免出现男女风流事,搅扰了寺庙的清规。他们进入庙宇也看到了,龙泽寺很大,院子很多,选择僻静的院落,采取隔离措施就可以相安无事。
刘家兄弟是按照自己的猜测,话语间都是试图打消智空的顾虑,这些解释也确实能让智空放心。因此智空说道:“佛家以慈悲为怀,刘施主不必忧虑。不过鄙寺居所简陋,未必能如施主之意。这样吧,现在本山人就带施主去看看,若你们看着可以安置,其余的事情都好商量。这样可好?”
刘诚:“师傅费心了!”
“施主请!”
刘家兄弟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跟随者方丈前去查看。
未完待续。
——第10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