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三眼铳3

第262章:三眼铳3

对三眼铳样品进行了试验,实际的效果让刘璎非常满意,它的有效射程达到了100米,合67步。这是有效射程,其实际射程比这还远。同样的枪械,个体之间也会有差异,弹药量也有影响,此外还有环境天气等等的因素都会有影响,所以刘璎就把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定为100米,这是负责任的说法。

与现代的武器相比,这射程算是很差的。比如射程最短的手枪,一般都会有100米以上的有效射程,达到二三百米的也正常。

弓箭的有效杀伤射程最多六七十米,常规数据只有四五十米,所以三眼铳的射程对于压制弓箭绰绰有余,若明军获得这样的三眼铳就不惧怕蒙古骑兵了。

在战场上,假如有100支三眼铳,一瞬间就可以投放300发弹丸,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命中率,也可以消灭30个骑兵。

三眼铳的装弹速度很快,20秒内即可完成,至多30秒。这就可以形成不间断的火力,足以压制骑兵的冲击。

刘璎吩咐众人:“在附近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弹丸。”

找到弹丸可以观察它的破损程度,分析打击的力度,这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对于研制武器来说至关重要。

现场的几个人分头去找,很小的弹丸的确不容易找到。还好,按照单孔的位置还真找到了一个,大家都凑过来观看。

因为装在弹药包里的弹丸看不见,连开枪的士兵也是刚看到弹丸的样子。

弹丸就是个铁球,有大拇指头部那么大,圆溜溜,亮晶晶的基本没有损坏,说明打击的力度不够大。人们看着那弹丸都渍渍称奇,这么规矩的铁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除了工厂的工匠,其他人真就不知道,都感到很新奇。

。。。。。。

这么规矩的铁球是怎么生成出来的呢?会不会加工费用很贵?让我们科普一下。

现代人们都见过轴承里面的滚珠,直径都是一般大小,尺寸非常严格,如果一个一个地加工研磨,它的加工费用可就了不得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价格是极便宜的。

它的制造过程是这样的:

用圆钢在冲床上按钢球大小切下来一个一个的圆柱体,第二部冲压成球形,第三部上研磨机。

都见过农村里的碾子吗?研磨机就是钢铁的碾子,它周边是封闭的,是避免原料和液体流出去,里边有两个碾子。把待加工的钢球倒在里边,添加磨料和油,然后一对金属的碾子就转起来,碾压研磨,直到尺寸合乎标准为止。一次研磨出来的钢球就有几千个,然后清洗筛选剔除残次品,剩下的就是成品了。

这加工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各种加工的办法叫做“工艺”,知道了制造钢球的工艺过程,你就可以理解这些钢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昂贵。

。。。。。。

测试打靶完毕,刘璎拿过来三眼铳仔细端详。他看着前面的枪头就想到了现代步枪的刺刀,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面对面拼杀的冷兵器。于是他对刘诠说:“三叔,我有个想法,可以再改进一下,不过制造成本又要增加一些。”

刘诠也是习惯了,他这个侄子总会有突发奇想,他笑着说道:“又有什么好主意,说说看。”

刘璎指着枪头说道:“三叔您看,如果把这个枪头换成一把短刀,并且能很方便地卸下来和装上去,那么这把刀不就是士兵手中的工具吗?这把短刀的一面是刀刃,另一面是锯齿,用处就更大了。比如说搭建帐篷砍树枝,到蒙古草原上宰杀牛羊和切肉,切菜做饭,做餐具也是可以的。”

刘诠很是惊奇,这真是个好主意:“岂止如此啊?刀的用途太多了,就是百姓居家过日子谁家也离不开刀啊?好主意!好!好!增加一些成本也值了,士兵们会喜欢的。”

现在有了轧制的板材,制作短刀是非常容易的。在刘家的工厂里制作短刀或其他的零件都会采用机械加工,尽量避免手工的操作,因此这些加工的需求也刺激了加工设备的进步。

已经试验成功了,做一些改进之后马上投入生产。同时刘璎嘱咐郎狗窝,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地把人员和设备挑选出来,为成立专门的枪械制造工厂做准备。专业化的生产可以刺激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

刘璎问郎狗窝:“你估计一个月能制造多少支三眼铳?”

郎狗窝想了一会说:“回大少爷的话,第一批会难一些,一个月生产十几支差不多吧。”

刘璎说:“要保证质量,我们做出来的每一支三眼铳都要合格,不要贪多,这个月你就生产十支吧。”

。。。。。。

有了三眼铳就可以送到江宁去了,就在此时,从江宁传来消息:朱元璋已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

刘璎知道,随着朱元璋身份的转变,他的那些功臣们就要排着队上刑场了,刘基的危险也走上了日程。刘基不是第一个死去的,也不是第一波,但是也比较靠前,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处处小心了。

刘璎现在想的就是这个三眼铳怎么送过去。

这个问题刘诠也想到了,他说:“大侄子,这么精致的东西让咱家老爷子呈给皇上合适吗?可别给他添乱。”

看来刘诠也是用心了,只要稍微细心都会觉得有问题。

刘璎:“三叔所虑太对了,过去的主公如今已经是皇上了,做臣子的就要处处小心,宁可无功不可有过。如果说进献优良武器是个功劳,可是功劳也可能变成催命符!因为本事越大的人对皇权的威胁也就越大呀?皇上的心胸有那么开阔吗?”

是啊,如果朱元璋容纳不下,出头表现就不是好事。

“大侄子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咱们的三眼铳不能让老爷子出面,得另想办法。”

叔侄二人都陷入了沉思,冥思苦想找办法。

过了一会,刘诠说道:“让北竿岛的刘亚东去找福州知府衙门可好?我们与福州打了多次交道,他在衙门里也有熟人。对官府表示想做生意的意思,说是可以买到的西洋货,问官府要不要?”

“三叔的这个办法可以。。。。。。哦。。。。。。现在衙门里的人还不知道我们这个刘家的家老太爷就是朝里的刘大人,甚至他们可能不知道老太爷的名字。可是他们早晚会知道的,这不还是会连累到老太爷吗?再想想。”

两人再次默默思考着。

过了一会刘璎说道:“三叔,我想起来一个人。咱们不是有三十多个郑家的俘虏吗?现在他们都来到了台湾,大部分在一营里。其中有一个是账房,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姓郑。他们这些人跟我们也有两年了,很多人也把家属接来了,忠诚度还可以。让他冒充商人去福州府接洽可好?刘亚东可以做个引荐人。这不就撇开关系了吗?三叔您可以考察一下,如果这个姓郑的账房不行,还可以选别人,三十多人总能选出一两个。”

刘诠:“哦,有道理。这些人都是泉州那边的口音,而且泉州那边的海商多,官府不会怀疑。好,就这么办。”

。。。。。。

时间到了5月中旬,哦,年号变了,现在是洪武元年了。第一批十支三眼铳造出来了,按既定的策略,这批三眼铳是供给明军使用的。这是为了明军北伐更顺利,减少伤亡,这当然是有利于朝廷,最终也有利于平民,这也是刘璎的初衷。

武器好就会少打败仗,少伤亡。士兵可都是农家子弟,都是年轻力壮的好劳动力,活着回来可以种地生产,创造价值。

武器好就可以缩短战争的时间,战乱对社会的破坏更甚于天灾。

经过刘诠的考察,从原俘虏中选出两个人,郑克义和韩七,这两个人原来在商船上都是做经理人的,因此他们都识字,会记账。他们的家属也都接到了台湾,忠诚度应该没问题。为了保险,刘璎临时指定张重二做他们的头,主持出售三眼铳的差事。张重二是刘璎的常随,是最放心的人。

刘璎找来他们几个,面授机宜,之后单独对张重二说:“派你去就是做个主心骨,这件事情重大,不能出纰漏。最要紧的是隐藏我刘家与三眼铳的干系,这关系到我刘家的安危,不可粗心大意。在官府面前是以郑克义为主,韩七副之,你是监督人,但不要直接出面。”

“是,小的记住了。”

刘璎:“福州的事情办好之后你走一趟江宁,把这件事情的详情当面向老太爷禀报。你要记住,不能写信,任何事情不能落到纸上。”

“是!”

刘璎的安排就是要让刘基远离此事,避免嫌疑。

“哦,还有个事儿。给老太爷的花镜做好了,一并给老太爷带过去。”

给刘基的花镜是两套,也有老太太的。每套眼镜三个,是屈光度不同,可以选择使用。

花镜的外观是老式样,圆镜片,纯银的镜架,外观古朴珍贵。

张重二等三人带上一支三眼铳和包装好的火药、铜帽就去了北竿岛,三眼铳和火药都放在专用的包装箱子里,拿着不显眼。

联络福州官府的事情由刘亚东负责。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2章:三眼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