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一首诗

第332章:一首诗

除了刘诠留守台员之外,刘家全家人在北竿岛团聚过年,在老家留守的刘谨夫妇也来了,对于刘家来说,在外乡过年还是第一次。

过了年就是洪武4年了,是公元1371年,刘璎有17岁了,按古代的标准他已经是成年人,家里长辈就要操心成亲的事了。刘璎是后世人的心理,十几岁成亲太早了,可是这件事由不得他。古人的观念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老太太和刘璎的母亲早已经张罗多时,并且已经相中了一个乡绅之女。

刘璎之母陈氏对刘璎说:“儿啊,你也不小了,该成亲了,说起来女家你也知道的,是我远房弟弟的女儿,论起来也是表亲。上个月我还亲自去相看了,这女孩挺文静的,模样也好,并且这事老太太也是知道的。对家也是想亲自相看相看,这也在情理之中。我们知道你事情多,很忙,可人生大事也马虎不得,在忙也要抽时间去老家一趟,让人家父母相看。”

现代人的观念讲究感情,正所谓情投意合才产生爱情,起码要合得来呀?可身在这个时代就不要说什么感情了,要守这个时代的规矩,男女之间从来没见过面,也就是盲婚哑嫁撞大运了,真要是遇到蛮不讲理的悍妇也没辙。但是刘璎知道此事拒绝不得的,在这个时代哪能讲自由恋爱呢?在古人的眼里那不成了痞子流氓了吗?没别的办法,只好相信父母了,所以与其别扭就不如痛快答应下来,起码能让父母亲和老太太都舒心。

刘璎想想说道:“婚姻大事全靠父母操心了。这件事儿子应了,时间行程由您和父亲看着安排吧。”

古代相亲,一般都是男方的母亲相看女孩,女方的父母相看男孩,男女本人当面相看的极少。

。。。。。。

过年期间,一份邸报惊动了刘基,他做了眉批再传给刘璎等人传阅。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这份邸报刘璎也看过,此前他就没看出什么问题来。

什么是邸报?前面我们说过。古代的朝廷是有邸报的,就相当于现代里的新闻报纸,但是现代的报纸是给所有人看的,当然也有只给高官看的内部资料。古代没有大众看的新闻报纸,朝廷发布的邸报仅仅是给官员看的。对邸报有管理,但是没有那么严格,只要是有心人也有可能看得到。

刘家有自己的情报系统,有搞来邸报的渠道,每一期都有。台员的总理衙门设立之后,也出版一份自己的邸报。这两份邸报都翻印出版,供官员们传阅,所以现在刘基能看到邸报,并且一期不落。

是邸报里的什么内容让刘基这样重视呢?那是邸报里登了朱元璋的一首诗。

朱元璋是大老粗,可是并不妨碍他写诗。

朱元璋随着地位的上升,大老粗也要学认字写字,他需要看臣子的奏章,也需要批复或书写命令什么的,所以没读过书的朱元璋也会写字。

这首诗很重要,历史上有记载,诗的全文如下:

百官未起我先起,

百官已睡我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五丈犹披被。

全诗就这四句。

前两句说他比官员们都勤奋:官员们还没起床我起来了,官员们已经睡觉了我还没睡。

后两句是羡慕江南富豪的生活,说他自己不如江南的富翁,太阳都五丈高了那些富翁还在被窝里。这些富人们太悠闲太滋润了。

细琢磨,朱元璋这是有怨气。

历史上说:有个叫“万二”的浙江富商有点头脑,他看到这首诗悟出了味道,于是他带着全家出走,跑到云南去了,家里只留下仆人看家。

确实,在这首诗发表之后没过多久,江南富豪人家被抄家杀头的比比皆是。

以上是历史记载,可后面的事情此时还没有发生。

刘基觉得事情很严重,直接关乎刘家的命运,因此他找来刘谨、刘诚和刘璎,在一起议论和研究对策。

刘基问:“那份邸报我做了眉批,你们可都看过了?可都动脑筋想过啦?皇上是什么意思呢?与咱家是否有干系?”

刘诚看看刘谨,那意思是:你是老大,你先说。

刘谨不好推脱,迟疑着说道:“皇上这首诗就是白话,意思无需解释了,无非说大臣们和江南富翁们都富足悠闲,生活自在,比他这个做皇上的更享受。圣上心里不平是有的,可是咱老家南田是偏远之地,能有什么干系呢?儿子愚钝,还请父亲教训。”

刘基抬眼看着刘璎说:“孙儿你说呢?”

刘基这是有意地高看刘璎,否则,轮不到他孙子辈说话。

刘璎说:“正如我父亲所言,孙儿也是同样,没看懂,请祖父指教。”

实际上刘璎看到刘基如此重视已经猜到一些,可是做晚辈的最好还是先听听祖父怎么说?

这情况刘基有所失望,他只好自己说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如意之处有所抱怨也是人之常情,谁没抱怨过呢?但是这首诗却非同小可,其原因主要的还在于人性和地位。如果是普通人抱怨了,甚至有怨恨,有心里不平,又能怎样?可是做皇上的就不同了,他的怨恨就可以治人以罪,甚至人头落地。再一条是:当今的皇上可不是大度之人,说他睚眦必报也不为过。还有一条:皇上出身寒苦,从小就要饭,难免受过很多白眼,还多次受过富豪人家的欺负。正常地说,一般的乞丐遇到的好人、善良人还是多数,遇到恶人总是少的,可是好人好事容易忘记,少数恶人对他的虐待则刻骨铭心难于忘怀,所以他的心里对富人一直心存怨恨。我跟随他多年,对他这点心思还是把握的准的。再再的一条是:在打张士诚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富商都是帮张士诚的,朱元璋自然更加记恨在心。”

在江浙,张士诚为什么这么有人缘呢?前面我们说过:张士诚他自己就是商人出身,他知道工商业的重要性,因此看重工商。他占据江浙期间,执行的是重工商政策,由此导致江南的繁荣,在战乱中,江浙地区反倒成了繁华之地,因此张士诚是军阀中最富有的。

张士诚的这种做派在众多军阀中绝无仅有,其他的军阀都是能抢就抢,能捞就捞,根本就不会想到善待子民、建设地方和繁荣地方,包括朱元璋也不会想到去扶植地方经济。

俗话说:打仗打的是经济,张士诚很富有,本可以占上风,但是他遇到的是朱元璋。相比之下,张士诚就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了,他的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张士诚的作为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得天下的是张士诚,那么新朝将会有一个繁荣的盛世,当然这仅仅是假设。

刘璎听了老爷子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还是很佩服的。古代的帝王可没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观念,只要他愿意,杀人抄家随他的便。所以说江浙一带的富豪人家面临着潜在的危险,随时可能大难临头。

前面说的那个叫万二的是聪明人,他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举家逃离故乡,去了云南。

但是刘璎知道还有一条刘基没有说,那就是朱元璋杀起人来很残暴。这也难怪刘基,此时是洪武初年,朱元璋还没有大规模地屠杀功臣,还没发生的事刘基当然不会知道,此时在刘基的心目中朱元璋还算是有作为的明主。

刘谨和刘诚听了老爷子所说都很震惊,其推理不容反驳。刘谨说道:“按父亲所说,江浙的乡绅富豪们命运堪忧啊!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大祸临头。咱家单从产业来看,还算不上大富大贵的人家,璎儿的海外财产虽多,可是暂时不为人知,但是朝廷的耳目也不可小看。如此说来还是早做打算为好。”

刘基:“这就对了,是要早做打算,不过也不必过分惊慌,现在是皇上刚觉得不舒服,到他下决心还需要时间。另外朝廷办事总要有准备,制定章程,所以我们还有时间。今后要特别注意朝廷的邸报,邸报中总能透露出苗头。”

刘诚说道:“既然这样还是越早越好,大哥,要不要我们一同回去,人多好办事。尽早准备妥当,尽早离开南田。”

刘谨:“不必了,知道你在台员那边事情挺多,你就不必分心了。咱家的田产大多在南田,并且不是很多,几个庄子都有庄头,让刘义管着就行了。可是铺面的风头大,所以大多都已经关掉了,只剩下一处布庄、一处米店和一处杂货,这些也都由刘义管着。现在所差的是把现有的家规和章程梳理一遍,让刘义有章可循,也避免他们胡作非为。”

刘基说道:“咱家的祖坟和祠堂更要找忠厚妥善的家仆看守,不能疏忽。”

刘谨:“请父亲放心,坟茔地有专人看守,有四顷水田,足够开销的。”

刘基:“让刘义找十来个家丁,要精干,就养在咱家的老宅子里,但是要嘱咐他们不可惹事。”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32章:一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