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远征船

第342章:远征船

远航美洲最重要的准备有两项,一个是准备船,第二个是挑选人。这些准备现在都开始做了,为应付复杂艰难的航行,准备就要细,所有可预见的困难都要想到,有准备有办法,为此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明年夏天可以成行。

远洋航海一般要讲究季风。季风就是海洋上按季节不同形成不同风向的风。很显然,使用风帆的船来说风向很重要,顺风顺当还速度快。

大部分人对“季风”似懂非懂,我们借此机会用最简单的语言科普一下还是必要的。

海洋季风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

因为与大陆相比较,海水容易吸收热量,也容易释放热量,因此海洋在季节的变化中温差比大陆小,温度比较稳定。相反,大陆上冬季更冷,夏季更热。

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空气就会流动过来补充,这就形成了风。

冬天的时候大陆气温低于海洋,于是空气就从大陆流向海洋。夏季里大陆气温高,海洋上的空气则流向大陆。在气象上这叫大气环流,这种按季节变化的风向就叫季风。

拿中国沿海来说,在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于是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这就形成冬季季风。由于大陆在西北方位上,海洋在东南方位,所以冬季的季风是西北风。

从更大的地理范围来说,冬季的冷风高压起源于北极西伯利亚,终止与赤道地区的大洋。因此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都是北风吹向大洋,连带着气候干燥。

反之,在夏季刮南风,气候湿润,降雨多。

这个季风变化对于各个大陆都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某一处的风向如何,就要看大陆和海洋的相对位置了。

这就是季风的原理。

这一次的远征是横跨太平洋的航行,季风有什么影响呢?应该说季风对这一次的远航影响不大。

这条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关系到两个大陆,西太平洋这边是亚洲大陆,东太平洋那边是北美洲大陆,因此在夏季里,靠近亚洲大陆的一侧吹东南风,而靠近美洲一侧则是西南风。

我们知道,对于帆船来说,侧风也是比较好的风向,船队向东航行一路上都是侧风,仅仅是角度略有变化。同样道理,在冬季则是从北方来的侧风。

因此,季风的变化对于这一次航海没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机器动力船则不需要考虑风向。这也算是有利的一面。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预计这一次远航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准确回答了。

如果按里程估算,这一次航行往返的直线里程至少是三万公里,相当于环球一周的四分之三。很显然,实际航路不会是笔直的,而是曲曲弯弯的,所以实际走的里程要远大于三万公里,甚至要走四五万里。

对于所需的时间,如果按照理想情况简单计算是这样的:

按照中等航速来计算,按照目前船只的性能10节的航速是有把握的,10节折合一小时走18公里多一点,那么一天24小时走444公里,考虑到夜间要放低航速,或者干脆停船,估算一天也能走350公里。这样算下来,单程两万多公里需要两个多月,那么往返就需要四五个月了。

这是纯数学计算,实际上绝对不会这么顺利,理性地说一年能回来已经非常理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实例为证:历史上的15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理论上是四万公里)航行用了三年的时间,比数学计算的时间多了三倍还要多!

麦哲伦所使用的船是一百多年以后的船,除了没有机器动力之外应该比此时的船更好,而且他们的航海技能经验要比刘璎手下的水手更强。因此在航程差不太多的情况之下,说几个月能回来就太乐观了。如果说刘家的船有蒸汽机的优势,比麦哲伦用的时间短一些也能说得通,但是面对复杂的环境就不能过于乐观了。

还有危险和艰难程度也不可轻视。麦哲伦出发的时候有五艘大船,265名水手,可是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一艘船,18个人!船只损失了百分之八十,人员损失更惊人,百分之九十三人都没回来!连麦哲伦本人也死在菲律宾群岛。

刘璎知道这段历史,“前车之鉴”不能不重视,那就要采取措施,尽力避免损失,起码要保证远征船队能够回来。

……

刘璎正在看造船厂送来的船只设计图和文案资料的时候他父亲来了,刘璎赶紧出迎。

刘谨没什么事,今天就转到刘璎这个“王府”来看看,他看到桌子上的图,就走过去仔细端详。刘璎解释说:“这是为远征船队设计的船。”

刘谨:“哦,这事我听说了,听说你打算派船队去很远的天涯海角,难道你也要找长生不老药吗?”

的确,古代的帝王总想着长生不老,永享富贵,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一个大船队出海找长生不老药。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刘谨搞不明白自然就想到此处。虽然他相信刘璎不会去找什么神仙药,可是他真的不好理解。刘璎要做个合理的解释也不容易,总不能说我知道那边是南北美洲,那里有玉米、橡胶什么的吧?那是说不清楚的。

“父亲,瞧您说的,我才多大年纪,怎么会想那种荒唐的事呢?可这件事怎么说呢?哦,这些天您也到处看了,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这里有些草木果实是大陆上没有的。”

“是啊,有些水果从来没见过的,可是很好吃,还有好几种香料,用来做汤菜都很有味道。”

他说的香料就是花椒、大料之类的,还有很多热带的水果。

台湾和南洋众多岛屿上有很多物种是大陆上没有的,这些岛屿距离大陆不算太远,古代对海外交流不多,但是也知道某些物种,并且也有移植到大陆上的。但总的说,古代闭塞,岛屿上很多物产还不为人所知。

“父亲,正是这个原因让我想到,更远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好的树木花草,有用的也会很多。我是在想,有没有比稻谷更好的庄稼,能够出产更多的粮食,又不挑拣良田,贫瘠的山地也可以种植。如果能找到这样好的庄稼,是不是利于对抗灾荒,解救更多的饥民呢?如果能得到更好的农作物,纵然有风险也是值得的。”

“哦,原来是这样。你忙吧,就不耽误你时间了。”

“父亲说的哪里话呀?您能来看我我巴不得呐。”

刘谨没说什么,可心里不以为然,固然他知道儿子聪明过人,可是说找什么新鲜植物还是太荒诞,没见过的东西怎么知道会有用呢?

送走了父亲,刘璎继续审查船只设计。

刘璎做事的原则是放手让大家来做,而不是事事亲躬,这样做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自己也不至于忙忙碌碌。就说这次造船吧,就是由他提出要求交给船厂去做。

具体说,他要求造三艘特制的船,专用于这一次远航。因为远洋航行,风险大,那么船只就要大,抗风能力强,在大风暴中增加生存的机会,所以最好要大于两千料(一千吨)。

在现代里排水量一千吨是小船,即便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也有几千料甚至上万料的大船,但是此时台员船厂的能力有限,不能跟郑和比。郑和的船是朝廷动用举国之力建造的。刘璎如果强行造大船在经济上负担过重,技术上也没把握,出了纰漏反而不美,现在的能力,造两千料的船是有把握的。

刘璎有制造蒸汽机的能力了,首选就是机器动力船了,但是也有问题。

现有的几艘机器船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经常出故障。眼下的技术水平还是有限,产品的质量不是那么好,出故障很正常。

机器船上没有风帆,蒸汽机出故障就走不了了。当然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桅杆临时挂上几个小三角帆,但是终究动力不足,一般都是被拖着走。为此,在机器船上都增添了少量的加工设备工具,以方便维修。

由于这些经验,刘璎提出采用混合动力,有蒸汽机也要有风帆,以防止意外的机器故障。

同时在一艘船上配备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微型加工厂,并准备充足的备件和原料。

船上的武装也是必须的,正是因为他知道这次远征的危险,他才设计制造了转轮步枪。

虽然海岛上的原始种族部落非常落后,但是不能小看他们的武力。更要命的是,与这些原始落后的族群是没法讲道理的,因为他们是把外族人都当做猎物的,当做美食来看待,大脑愚昧,几乎没有和平对待的可能。当然对付他们一般不需要强大的火炮,便捷的轻武器比火炮重要。

这三艘远征船只的设计就要符合上面的这些要求,刘璎的审查也是侧重于实现这些功能。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2章:远征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