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大朝会

第375章:大朝会

洪武七年四月初一,正是春夏之交,这天的清晨天气晴朗,也是天公作美,给个好天气。今天是台员在新王府里举办的首次大朝会。此前也有过几次大朝会,都在临时王府,那是普通的民居院子,没有这么宽敞的环境。

新王府坐落在淡水城里中轴线上偏北的位置,像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小城,是城中城。王府里的核心建筑就是那个大殿,它已经命名为“勤政殿”,也挂上了勤政殿的牌匾。

大殿和它前面的广场都很宽敞,官员的人数就不受限制了,各部司以上的官员今天都来了,还有在京的军官和议政院的议员等。

朝会开始的时间定在辰中(早上八点)。这个时间不大合规矩,皇宫里上朝都在卯时(早5点到7点之间),就是太阳出来之前。

有个老名词叫“点卯”,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卯时在皇宫外面点名。

这时间是刘璎定的,很明显,刘璎的意思是不愿意折腾人。朝廷的大臣上朝,都是早早的半夜就起来了,到皇宫午门外等候,非常辛苦。这不是折腾人吗?依照刘璎的意思想定在9点以后,不打乱官员们的正常生活。可是很多人反对,毕竟古人的习惯不好太违拗,最后折中定在早8点,如此一来官员们比平时也要早起一个时辰。

刘璎已经住在新王府里了,当然那么多院子基本上都是空的,因为他只有一个王后没有嫔妃,所以连仆人都算上他只占用了四个院子,并且都是空落落的,没几个人。

“王爷,时辰到了,请王爷起驾上朝。”

来说话的是个女官。这就要说明一下了。

按规矩这后宫里不能有男人,所以皇宫王府里才有太监,就是被净了身的男人。可刘璎是绝对不能容忍太监这个职业的,太不人道了,太残忍。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坚决的,所以王宫里一个太监也没有。可是王宫里总有事务要有人管,也要有打扫庭院的,做饭的,实际上就是仆人,当然都是女人。这里是王宫,不是普通人家,于是就称作女官。

他的祖父和父亲也有王爵,也是由于刘璎的原因,他们也都不敢使用宦官。

可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竟然有三个净了身的小孩找到王府求职,这让刘璎始料未及。

怎么办?当然不能留下,这个先例不能开。

为此刘璎不得不公开发布诏书,明令严禁阉割。对这三个已经阉割的人都交给他们所在地的县衙门,严加审理,按情节追究他们父母和家人的责任。对已经净身的小孩要妥善安置,生活上给予关照。

……

时辰到了,刘璎起身准备上朝。他今天穿的是绣着蟒纹的大红袍,这是仿照大明朝王爷的标准服饰。

刘璎不喜欢这种宽袍大袖的服装,可是他也扭不过此时人们的意愿,好像是不如此装束就不足以体现王爷的尊严。

可是每天都穿这样的服装太不方便,心里也别扭。于是刘璎自己设计了几套简单一些的礼服和便服,就是类似于他给官员们设计的服装,都是接近于现代制服的规制。但是像今天这样的隆重的朝会,不得以还要穿这一套宽大华丽的礼服。

从后宫到勤政殿虽然没有几步路,但是按规矩也要做轿子,这个轿子实际上就是四个人抬着的一把椅子,没有棚子。它有个专用名称叫龙辇(辇,读音捻),刘璎只是王爷,要避嫌,就叫步辇。

刘璎坐着步辇出了后宫门,他就看到广场上站着一大片官员,有四五十人,都是身着深紫色的官服。在一片紫色中也有几个穿绿色礼服的,那是军官。这些官服大多都是刘璎设计的制服式样。

在勤政殿基座上的南侧,就是广场通向大门的那一侧,有鼓乐队。锣鼓乐有个优势,不多的几个人就可以锣鼓喧天,声音很大。从刘璎一出内宫门,乐队就奏响了鼓乐。

说大殿前很宽敞也是相对而言,如果与大明朝的皇宫相比还是小的多,所以步辇没走几步就到了列队官员们的近前。看到王爷过来了,官员们都躬身行礼。

勤政殿的正门朝西,就是朝向大陆方向,是尊大明为宗主国的意思。

大殿屋顶是黑色的瓦,不是彩色的琉璃瓦,这也是怕触犯了皇家的规矩。

在大殿台阶前,在鼓乐声中,刘璎下了步辇,步行上台阶。

大殿的基座很高,有七级台阶,上去就到了大殿的正门。这七级台阶也是规制,皇宫金銮殿的台阶是九级。

大殿正门两侧各站着一个卫士,挺胸抬头很精神。

刘璎进入大门,大殿内左右两侧已经站立着两排官员,他们的礼服也是宽袍大袖的,与外面广场上的不一样,这也是特意为参加隆重礼仪而设计的,大殿外面的官员没有,只有够品级的才有这种礼服。

见王爷到来,官员们都躬身行礼,只有正中站着的刘谨、刘诚和刘诠没有行礼,他们都是刘璎的长辈嘛,刘璎也不能让他们行礼。

王座在大殿正中的一个台子上,三面有台阶,也都是七级。刘璎登上去,坐到王座上,他的前面是个大案子,上面有笔墨纸张等。王座右侧有个一人高的“印信几”,上面放着大明皇帝的封王诏书和王爷大印,这是王权的象征。

“几”,就是高架子,比如茶几。

王座前面的左右两侧各有五张太师椅,那是给有身份的臣子坐的,现在椅子前面站着的就是刘谨、刘诚和刘诠三个人,今天只有他们三个人才有资格落座。

刘璎刚一落座,在执事官的指挥下,大殿里的官员们都面朝着刘璎,躬身施礼,并高呼“王爷千岁!”

官员们没有下跪,这是刘璎坚决地不允许行下跪礼,只是站立着行拱手礼,古代的官员们还是很不习惯的。

大殿外面还有更多品级低的官员也同时在行礼,并高呼:“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场面十分壮观。

刘璎在想,做帝王如此地风光,难怪世人都争夺这把龙椅,宁可搭上性命。

刘璎有点走神,此时他想到了前几天看朝廷的邸报上说的朝廷又平定了一次叛乱,叛乱的地方竟然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反叛的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按说老乡应该是最忠诚的,可他们为何要造反呢?有这个疑问,所以朱元璋命令把活捉的三个匪首押解到京城,他要亲自问一问。

朱元璋问一个首领:你为什么造反?

那人说: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

朱元璋大怒:拖出去砍了!

朱元璋再问另一个:你是我老乡,为何反对我?

那个首领说:官府强征劳役,还不给吃饱饭,饿死很多人,不造反没活路。

朱元璋一想这不对呀?修河工我拨足了银两啊?定是可恨的贪官。

于是他再问:为什么不告官?

答:官官相护,能告官谁还造反?

朱元璋默然,他杀了那么多贪官,可还是杀不完。

官员必贪,这在明朝更普遍。这是因为朱元璋恨贪官,主张廉洁。于是大明的官员俸禄特别的低,如果是两袖清风的官,恐怕衣食都难保证。比如明朝有个大清官名叫海瑞,就是出名的穷,官服都是打补丁的,死后竟然没银子办丧事。

……

大殿上的呼声让刘璎又回过神儿来。

刘璎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坐在前排太师椅上观礼。大殿外面的官员们正在一拨一拨进入大殿行礼,刘璎坐在王座上接受礼拜,并不需要他做什么,甚至都不需要说话,有执事官在那儿指挥。

免了下跪叩拜其他的礼节也不少,有的官员也借此机会递上来奏报,有执事官接过来放到案子上,刘璎此时也不便审阅。

大朝会完全是个礼仪形式走过场。行礼过后执事官问:“有事奏报,无事散朝。”

到此大朝会结束了。刘璎走下王座,步行出大殿,重新坐上步辇,百官恭送刘璎回内宫。

在古代,这种礼仪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着,归根结底,每个帝王都无比地享受着这一份崇高的尊荣,讲究这些脸面的虚荣心。他们不知道的是,虚荣心也能害死人!

——end——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生于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再生于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5章:大朝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