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意外
孔雀石是铜矿的常见伴生物。
但是铜矿也可以是大型铁矿的副矿,这不矛盾。
不论主矿是铜是铁,反正铁矿已经找到!这已经足以让王隽欣喜若狂。
他放下桃花,开始勘探地表矿藏的分布。
不到两个小时,周围的情况就摸了个大概。
山谷的两侧,差不多整座山丘,分布的都是铁矿,埋藏极浅,算是露天铁矿。而在山谷里面,分布着铜矿。
也就是说,这里的主矿是铁。
而且,王隽发现,铁矿基本上都是在地表,全部都是富铁矿。
露天而且是富铁矿,这意味着开采和冶炼都会容易得多。
这么优质的铁矿,很是少见。
至于这座山丘之外,他暂时没空去考察了。
光这一座山头,对他来说,到死也挖不完吧。
桃花等人从来没有见王隽这么高兴过。
王隽说找到铁矿石了,大家都高兴。
隽上课时介绍过金属的属性的。桃花靓仔智聪等人还见过用过王隽的匕首,知道钢铁的厉害。所以,她们也都十分期盼。
这一天是公元1年11月30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矿藏确定了,王隽的心定了。他站在高处再次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便带大伙回鸟头山。毕竟这几天赶路太辛苦了。
他要好好想一想接下来的行动。
——
第二天,王隽下令全体迁移,开拔到十里外的铁矿所在地。
他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就叫做铁山。
发现孔雀石的山沟,就叫做孔雀沟。
在铁山山脚靠海的方向,王隽选中了一块近水源看起来比较平坦的土地,作为今后的营地。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伐木建屋,长久住下来,把铁山建成钢铁基地。
很显然,眼下的九个人人手太少。
王隽和桃花商量,要调鹰哥岭的人下来搞建设。
“好啊,我让阿壮回去,把寨子里能来的全部叫过来。”桃花道。
“嗯,人越多越好。”王隽道,“以后,可能的话,说服她们整体搬迁到铁山来。这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过,让她们以后炼铁,她们可能一时不能理解,毕竟铁不能当饭吃。”
“好吧,暂时就说请她们帮忙我们在这里安家。”桃花道。
九个人,阿壮被桃花派遣回鹰哥岭了。
桃花和智聪去找吃的。
因为有一担稻米,两人主要是找一些新鲜的肉和蔬菜。
其他的人则砍树做木头房子。
王隽亲自上阵,挥汗如雨,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天人洞。
事实上,这么多天过来,王隽一直都是个强劳力,没有任何的架子。
这没什么奇怪的,人手不够的时候,当首领的也得上。
王隽一边干活,一边琢磨建窑。
建炼铁的窑之前,王隽必须先建个别样的窑,用来制作木炭。
烧柴能烧出陶,冶炼铜的的温度和陶差不多,但是铁的熔点比陶或者铜就要高得多了。
这样一来,原来的烧柴已经不是办法。王隽想到的,是改用烧炭,并且进一步改善送风系统,增加供氧量,保证炭火烧得红火。
烧炭就是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让窑里的木材碳化。
也就是窑里温度起来后,减少进氧量,甚至把窑封了。
好吧,说干就干。
公元1年12月4日,王隽、靓仔、夏风、牛力四人动手修建炭窑。阿壮带来的两个人则继续做建房工作。
建窑,没有人比靓仔更在行了。王隽把设想一提,靓仔就领悟了。
过了两天,阿萍带着一大批的人过来了。
王隽数了数,一共有二十六人。一半男人,一半女人,都是能干活的。
王隽把过来的八个男人分派去协助靓仔建炭窑,剩下两个砍柴。算上之前的四个人,建窑这里一共有十二个男人。
女人和另外六个高山族男人包括阿壮,交给桃花指挥,负责建住处和找吃的。智聪则被王隽撤回去帮靓仔的忙去了。
桃花手下有十三女人六个男人。她把人分成四个组:
一个组打猎,一个组负责采集和后勤。
一个组桃花自己带队,领着二个女人捕鱼。她首先做了两个大鱼笼,在就近的小河里抓鱼。小河在不远处,一直通向大海,离大海大约有十多里路。
桃花还建竹筏,准备从小河出到大海去拉网。兽皮已经让阿壮带了过来。
剩下的男女人组成一个组,伐木建房,由阿萍负责;
这样,铁山驻地立即成了一个火热的工地,所有人都马上忙碌了起来。
人一多,王隽的职责也由亲临一线改为了指挥协调。
毕竟,人多了就得有人管理,管理不好效率就会下降。
指挥是比干体力活更重要的工作。
还有,建窑和建房,他还要进行技术指导。
人多力量大。况且这个时候的人体能普遍极好,不过六日,炭窑就建好了。
而烧炭用的柴也已经准备就绪。
公元1年12月13日,王隽要试着烧第一窑炭了。
因为是第一次制炭,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没想到出了意外。
木头在窑里架好以后,王隽就命令靓仔带人把顶部的窑口封了,只留下一个极小的口通风,防止窑内气压过大。
然后就在窑底隔空烧火加热,升起温度。设计这个窑的时候,烧火的地方和制炭的空间是分开的。
火是一点点烧的,不能让窑里面架起做木炭的木头燃起明火。
前面倒还顺利。
烧到一半,王隽让靓仔透过观察口检查窑内的木材。
靓仔看了回来后,还没对王隽说话就腿一软倒在了地上。
紧接着,在窑下烧火的两个高山族人也倒下了一个。
事出突然,大家尽皆愕然。
好端端二个人,怎么突然就倒下了呢?
实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以为是俩人得了什么急病。
但王隽立即意识到意外的原委。
木头在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会生成一氧化碳。这两个人无故倒下,极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
他命令众人把俩人抬到远离炭窑的通风处,一试心跳和呼吸,还好都正常。
观察两人的脸色,没有发紫现象,说明中毒不深,应该有救。
他命人除去两人的上衣,让其呼吸通畅。
“让他们躺一会儿,观察一段时间。”王隽道。
留下两个人招呼病员,王隽带着人又回到炭窑。
制炭绝不能停下。
“大家注意,窑里面有毒气,要小心。”王隽道。
众人一听,立刻紧张起来。许多人马上离得炭窑远远的。
“大家也不要怕。靠近窑的人,以后要拿一块麻布浸水打湿后蒙住口鼻,可以防止中毒。”
为了打消众人对烧窑的恐惧,王隽自己亲自撕了一块麻布,叠成三重,打湿后绑在脸上,遮住口鼻,接替烧火的工作。
并且从观察孔检查窑内火候。检查的时候,他便憋气,不做呼吸。
为了安全起见,除了做好防护,烧火采用轮班,每隔十五分钟左后换一批人。
在换班的间歇,王隽把其中的科学道理讲给大家听,以打消大家的疑虑,。
虽然没有几个人听得懂,但都知道了烧炭的时候,窑里会产生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毒气,须要加倍小心。
为了防止中毒,王隽一并提出了诸多注意事项和规定。
王隽的以身作则,以及对事故的深刻阐述,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烧炭这项危险的任务的恐惧感。
——
第一窑火因为放置的木头不多,半日后,王隽觉得里面的木头已经碳化的差不多了,决定停火观察。
现在,窑内的温度很高,需要等温度降下来才能开窑。
而降温必须让窑自然冷却,不能扒开窑口透气,否则口一开,氧气进入,里面温度高,木炭便会被点燃,烧成灰。
过了一晚,窑内温度已经降了下来。第二日吃过早饭,王隽决定开窑。
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工作。
窑一旦打开,里面累积的一氧化碳,会瞬间奔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