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大战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廓尔喀雇佣兵的相关经验总结,时间非常严肃的事情,不容含糊其词夸张贬损。
听到宋天鹰的问题刘毅组织了一下语言,认真的说道:“他们虽然平均身高较低,但身体健硕。不论是力量、速度、经验、韧性,还是战斗意志,都不弱于,甚至要高于我所接触过的特战队员的平均水平。
尤其是他们惯用的弯刀,较我们的制式匕首更长,近身肉搏时能够极大的弥补他们身高臂展不足的弱点。
另外,因为弯刀刀身重心的原因,做劈砍攻击时不但速度快,而且力量极大。爆发出的力量几乎不若以手斧。除非腕力和臂力极为出众的战士,很难正面架挡……”
虽然刘毅说的都是干货,却并不是宋天鹰想到听的东西。见刘毅将话题引向纯技术层面,出言道:“能不能详细说说你与他们肉搏战的过程,我想……”
“我与他们近身战斗的过程,对你们来说没有任何参照意义。”刘毅不等宋天鹰说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便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头。
并解释道:“因为绝大多数的特战队员在近身战时使用的,都是基于现有匕首攻防训练和格斗训练的战斗技巧。而我所用的搏斗技巧来自于民间武学,两者从基础入门开始就是完全不同的。”
见宋天鹰还要说什么,刘毅根本不给他机会,继续说:“我们部.队现行的和普通部.队禁用的格斗术我都学过。不客气的说,掌握的都远在及格线之上。正因为这样,我才建议我们的人,尽量避免与他们近战肉搏。
而我在哈隆行动中之所以能通过近战肉搏的方式抓住两个活口,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个经验不是训练场上能够得到的。二是基于我所掌握的,民间格斗术。
所以,我捕俘的过程,对一般战士来说没有任何参照意义。”
“……”
宋天鹰空吧嗒了下嘴,没话了。
眼镜军官见领.导又尴尬了,赶忙插言:“你的民间格斗术是家传的吗?有没有推广的可能?”
“不是家传的,入伍后跟老兵学的,不过……”刘毅看向眼镜军官,认真的解释道:“我读了四年医科,对解剖学和中医经络理论有足够的理解。
如果是零基础的人,只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就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另外刚才也说了,我的视力和听力较绝大多数人要好。而听力和视力,是决定一个人反应速度的基础。
战场上的进战肉搏不是拍武侠电影,交上手一两招甚至一两秒就见生死。
如果做不到远高于一般水准的反应速度,我建议还是专心于现有的训练体系,最大程度的简化动作,练就以肌肉记忆为基础的格斗技巧。”
“哦……这么复杂呀。”眼镜军官失望的点了点头。
“是的,如果不是有苛刻的学习条件,我所学的东西应该早就被汇编推广了。毕竟那位老兵不是敝帚自珍的人,他非常愿意自己掌握的东西能够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做一份贡献。
奈何客观困难摆在那里,没办法。”
“可惜了,可惜了,唉……”眼镜军官砸吧着嘴脸上尽是惋惜。
宋天鹰没开口,看神情脸色同样在感到惋惜。而实际上,他是在无奈。
来之前想出的两处突破点都被堵死了,可恨的是眼前这小子始终看起来客观理性滴水不漏,连一丝丝有意对抗的情绪都没漏出来。
面对这样的角色……小波死的也不算冤枉。
无力的呼出一口胸中的浊气,宋天鹰收拾心情将话头引入正题:“说说这次西南军区直属特战队的表现吧,我想听一听以你的立场,最客观的分析。”
刘毅感觉到了宋天鹰语气和神态上的微妙变化,顺着他的问题回答道:“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两点。
首先,心理上缺乏实战环境下的抗压能力。
一个人如果对敌时紧张、恐惧,手脚发软,脑子乱做一团,就算他的本事再大也发挥不出来。不是说特战队的战士们不行,而是缺乏实战环境的磨砺。
都是血肉之躯,面对强大对手时没人不紧张,恐惧也人的正常反应。
这一点是无法通过训练去弥补的,只能在实战中积累磨练。当然了,实战机会有限是客观事实。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的多组织贴近于实战环境的演习。
其次是这次的战场环境和对手。
夜间、平原地貌,掩护物只有棉田和低矮的田垄,而且对手全员配有功能不弱于我方,甚至更加先进的夜视装备,还有远超于我方战士的实战经验。
这种情况下,就算双方军事素养相当,我方吃亏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好奇怪的。要解决的话……完善训练体系吧。
尽可能让咱们的战士在任何战场环境下,都明确知道该如何应对。”
“两点,经验不足和训练缺失?”宋天鹰迅速将刘毅的话进行提炼。
“是的。”刘毅点头。
“能……详细的举一些例子吗?”宋天鹰问道。
“举两个例子吧。”刘毅稍稍思考了一下后说道:“第一,相信所有特战部.队的战士,对夜视瞄具都非常熟悉。
他们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都应该能清楚地知道一点,除非是特别稠密的灌木植物,否则很难阻挡夜视装备的捕捉。
哈隆行动交战区域棉田的稀疏程度就摆在那里,战斗初期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士们以棉花植株为掩体搜寻锁敌。”
小会议室内安静了几秒。
刘毅给了屋内三个人一些思考的时间,继续说:“第二,当地棉田的高度在七十到一百公分左右。
交战环境下如何迅速安全的翻越田垄,是一项非常考验基本功和判断力的战术动作。
特战队的战士们在意识到棉花植株无法提供有效遮掩后,根本抓不准翻越田垄转移位置的时机。
于是,出现了几个人被压制在一道田垄内的情况。甚至横向转移时出现两个人一左一右碰头顶在一起的情况。”
宋天鹰沉默了一阵,点头道:“临战经验不足,小组协同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训练存在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