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何时开始
要想真正的走近这首诗歌,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汉末落魄文人创作的诗歌,有了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所以对于那些壮志难酬的文人来说,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写到了一座与浮云齐高的高楼,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所以首联之中看似是对景物的描写,实则是对自己“心有凌云志,不得庙堂门”心中的感慨和失落的一种映射。
颔联写到了那高楼之上有悲凉的弦声,是谁在弹奏这首曲子呢?大概就是杞梁妻吧。在这里,作者运用典故,以那杞梁之妻弹奏的凄凉的弦声,提出了两大思考:一、在这般巍峨壮阔的高楼之上,为何会传出如此悲凉的曲子?二、那弹唱之人为何是那位因为夫君战死沙场而哭塌城楼的杞梁之妻?
而在颈联之中,写到这弹琴之人啊,弹奏的曲子哀转徘徊,还要一弹三叹,即使是弹奏那些慷慨激昂的乐曲,其中也会有余悲穿插其中,可以说是极力营造了一种哀愤的氛围。
于是,在尾联之中,作者就开始直抒胸臆,为读者解惑,那弹歌之人为何会如此忧伤?因为无人知道他内心的凄苦,也寻不到真正的知音,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有一点明悟,其实这备个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怀才不遇,他的知音难觅,都在这里十分直接的表露了出来。但在最后一句,他还是表达了自己永远不会放弃的信念,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为那一只鸿鹄,奋力的展翅高飞。
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阮籍是一个迷茫、悲观的人,对于儒家所提倡的“礼法”,他认为是“束缚下民”的可怕又可恶的东西,而他们所鼓吹的那些神圣的原则不过是“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因此,他不愿为这些原则奉献自己,但又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这使他的诗歌经常显示出一种焦灼的情绪和悲观的色彩,这首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作者写到像东园桃李般的嘉树,人们在树下都踩出来了一条小径,这说明它原来的热闹。但是接下来两句诗人又写到,当那秋风一吹啊,桃李就会开始凋零,最终便只能剩下光秃的树枝了。
由此,诗人领悟到了一个真理:有盛必有衰,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不久就会倒塌,而成为长满荆棘、枸杞等植物的荒凉之地。——这就是第五、六句的诗意。
既然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再大的繁华也都有落寞的那一天,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在乎这些俗世显赫、名利呢?所以,作者才会在接下来的四句写到:既然如此,那还是让我骑马到西山去隐居吧;这样做虽然要抛妻撇子,但在这个世界上我连自身都保不住,又何必对妻子恋恋不舍?
但是,作者终究是纠结的与痛苦的,他心中也很清楚他为自己找到的那条路并不是真正的明路,所以他才会在两句写到桃李开始凋零时,野草虽然仍很茂密,但到了年底,严霜覆盖在野草之上,野草也就完结了。这是诗人否定了他自己找出来的那条解脱之路。
钟嵘在《诗品》中曾经写到:“曹植诗富有风骨,辞藻文采十分的华丽繁茂,情感上也兼有雅怨,身体被文化。”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曹植诗)五言十分流调,是那么的清丽宗旨;华实际用法不同,只有才学才是安定。所以你得让自己变得很公平,叔夜具有温润,茂先凝聚着清新,景阳振十分美丽。兼好那么你就可以建、整,如果偏美的话就是太冲、公干了。”
(2)
从上文提到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我们就可以先得出一个小结论,曹植诗是很有文人风骨的,他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同时辞藻也十分的华丽。
曹植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乐观开朗、豪放俊逸,但到后期就变得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而造成曹植的诗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甚至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命途优渥时诗风便较为开阔,命途多舛时诗风自然也就变得深沉起来。
曹植前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与曹丕一起,以贵公子的身份与曹操属下的文人交往,所以也写下不少记叙宴游及唱和赠答之作,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等,大抵情调平和,辞采华丽,很有些贵族气。这一类作品曹丕、王粲等也有,而以曹植为突出。这种诗当然很少具有深刻的内涵,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建安时代诗歌题材不断扩大,更多地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随着文人文学集团的出现,诗歌的娱乐性与社交功能更加明显了。曹植后期,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不甘闲置、要求施展才能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更多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这些诗文中,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具有朴实无华和平淡自然的特点,“风格即人”这条艺术的规律,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读陶渊明的诗总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作品意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所左右,我行我素。诗人一生不断追求的是朴实、自然、率真、耿直。这种求真的思想,是对自然主义的追求与向往。例如他在《饮酒》中所描绘的,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又是“采菊”,又是“飞鸟”,最后提到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现在的这种生活,短短几句,就将他的率真、自然表达了出来。
而谢灵运正如作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一样,他写的诗“在新在俊”。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