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养鱼
()菊院多了一缸金鲫,四儿也从原来负责传话的小丫头成为了四姑娘面前的红人儿,天天在四姑娘、鱼缸和工匠老粽子之间跑来跑去。
节日过后,敬敏正式走入了王府姑娘们的视野,她不再如从前那样被拘在院里,而可以每天课程结束之后,带着嬷嬷和丫头们串串门,聊聊天。
鱼缸就放在院当中的甬路上,路上来往的人,都会不经意停下脚步看一看。
经常关注的人也包括敬敏,于是下面的对话便时常出现:“四儿,鱼吃什么啊?”
“回姑娘,吃鱼虫”
“还有呢?”
“这个……我去问问我爷爷”
于是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声音,四儿跑远了。
过不了一会儿,四儿又跑回来:“我爷爷说,还吃青蹦、油蹦,还有水蚯蚓”
“明儿你叫你爷爷给抓些来喂鱼。
这鱼几天换一次水啊?”
“原来养在池子里,没有换过水”
“去问问你爷爷”
咕咚咕咚的声音又响起,远去,又近前。
“回姑娘,我爷爷说,没有换过水”
随后还有一句小声的嘟哝:“我说没有就是没有,姑娘总说我小,姑娘也比我大不了多少”
敬敏没注意到后面那句话,只是蹙紧了眉头,看来这鱼缸养鱼还得自己摸索。
院中又多了几个缸。
一个大缸用来晾晒井水,因为井水的水温和浴缸中的水温差大,直接用来换水,对鱼危害很大。
另外几个缸用来按照不同的饲料、并且在缸中养不同的水草、在不同的时间投食、换水来对比不同养鱼方法的利弊。
还有小缸,用来饲养和清洗鱼虫、蚯蚓等鱼饲料。
敬敏几乎把菊院倒了个个儿,也找不到可以代替现代橡胶管的东西,于是只好用一条纱巾和竹篾自制了一套网兜,便于捞鱼。
她令四儿每次换水的时候用网兜把鱼拦在缸的一边,放去一半的陈水,再注入新水。
院里多了几缸鱼,敬敏和四儿玩得乐此不疲,其他的人可是要累惨了。
院里粗使的婆子原来每日打扫打扫院落,在节日时扛扛抬抬就行了,可自从金鲫入住,她们的工作便加上了“搬鱼缸”
一条。
嬷嬷们不许四姑娘独自靠近鱼缸,也不许她做粗活,四儿人小力单,大丫头个个比婆子们体面,只是支得婆子们团团转。
秋天的暖日中,敬敏在鱼缸前支一张矮凳,把凳面垫得和港口一样高,然后坐在凳上向缸里呆呆地看。
想自己在这里呆了两年了,却没能像别的穿越者一样有所作为,自己能控制的也就是这一缸鱼了。
若是按着那现代的说法,似乎金鱼是可以按照人工选择的方式,饲养出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应该多少还有些正确性的。
不过等到金鱼养出来的那一天,自己是不是该老了?现在和这几个小丫头养着玩。
又想想那个莽撞小丫头四儿,天天一趟一趟来回跑总不是个事儿,可是该怎么办呢?让她学识字。
可是自己还不认识字呢。
该认识字了,这可是首要大事,马上就跟嬷嬷说。
“姑娘,天凉了,该进屋了”
敬敏张开手,让竹叶抱进去,还在呆呆地想应该怎么跟嬷嬷说这“识字”
的事,觉得自己一个小婴儿刚满两周岁就要识字是不是有点早。
呆呆地到吃完饭的时候,她还没有想到应该怎么开口好,到底觉得稳妥些好,于是直到睡下还没有开口,翻来覆去思考睡不着。
过了一会儿,朦朦胧胧只听得两个嬷嬷在旁边说话,敬敏支起耳朵仔细听。
似乎是刘嬷嬷说:“四姑娘该学识字了,三姑娘两岁的时候都能认几百个字了,四姑娘都已经三岁多了,还没有学认字,学得不好,将来王妃问起可是咱们没脸。
妹妹你总说等等再识字,你到底在等什么呢?我怕等不起了”
郭嬷嬷说:“嫂子可是冤枉我。
咱们姑娘刚两周岁,不算晚。
另外嫂子还看不出来,咱们姑娘素来是个有主意的,不像三姑娘,嬷嬷说什么就听什么。
现在咱们一厢情愿逼她学,姑娘不学,闹起来,又要生病”
“那依着妹妹,难道咱们就纵着姑娘这么瞎玩瞎闹,不识字了?可是王府的姑娘不识字,成何体统”
敬敏听了直叫屈:“自己一个上进的新时代女生,在旁人眼里竟成了不学无术只知玩乐的纨绔。
唉,做人难啊”
郭嬷嬷又说:“嫂子别急,你看姑娘天天支使四儿跑腿子,就是为了传话,等到她觉出传话的难处,咱们再引着她学字,那时候,她一准儿是咱们说什么就听什么的”
敬敏一听叫苦,看来嬷嬷们还留着后手呢,如果今天自己没听到这番话,将来不定得为了识字受嬷嬷们多少刁难呢。
于是她一骨碌爬起来,不顾平日里什么“寝不语”
的教导,扑到郭嬷嬷身上,不住地说:“我要识字,我要识字”
第二日,来看望四姑娘的人发现,四姑娘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从养鱼转移到了识字上。
而由于四姑娘的极力争取,菊院所有不识字的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小丫头,一共二十多个,都在几天后被安排成四姑娘的伴读,当然也包括四儿,是四姑娘的贴身伴读。
而养鱼的任务便完全落在了这些小姑娘们的祖母外祖母身上——说白了就是院里这群粗使婆子。
教育普及,成为了菊院的一大突破。
之前,只有那些体面的管家的孩子才有机会识字、读书,而粗使家人的孩子,没有识字的机会,长大了只能做粗活,嫁给粗使的家人,临老了还要做体力活。
并且只有管家们的孩子才可能成为姑娘们的贴身侍婢,跟着姑娘管理家务,随姑娘出嫁后做姑娘的臂助。
做体力活的丫头婆子们,却一辈子都进不了姑娘的屋子,只能听姑娘屋里的大丫头们的安排做事。
为了这件事情,菊院人人都知道嬷嬷和姑娘吵起来了。
这几天总听得屋里声音一波接着一波:“嬷嬷,那些小丫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她们跟着听听”
“姑娘这不可以,人一多就乱,小丫头们多有不懂规矩的,保证不了姑娘的学习”
“嬷嬷,你们只教我就可以,其他人由…嗯…贝壳照管”
“贝壳还有其他的事情,不能为了照管这些学生分心思”
“那就让小丫头们听话的听课,不听话的赶出去不许听”
“……”
终于,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不平等条约达成了。
敬敏又在母妃崔氏那里软磨硬泡,终于同意让工匠的女儿四儿做贴身伴读,因为崔氏偶然想起一句合情合理的回复嬷嬷的话:“四姑娘若有不是,打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