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不闻灭佛,诛一倭寇【全书完】

第五十三章 不闻灭佛,诛一倭寇【全书完】

胡宗宪觉得陈翔的死是有问题的,他努力的寻找证据,企图找出杀死陈翔的凶手,知县出于保护他,又或者也没有对他完全放心,总之,在胡宗宪被几个豪仆贴身“保护”的情况下,又有人死了。

紧接着,实如和尚站了出来,拿出有进一步的证据,说明霍长觉和胡宗宪,杀死学道官员所获得的好处。他证据就是除了刘秀才之外,其他几个举人、秀才举证的:“胡生恃才傲物。”

大家都说,鲜于先生,不止一次这么评价过胡宗宪。

“鲜于施主对于胡施主,其实不太亲近。”实如和尚这么说道,他引用了另一个举人的话,“鲜于施主在生时,不单点评过胡施主恃才傲物,更说胡施主胆大包大,终有一天会累人累已。”

也就是说,实如和尚认为,干掉鲜于先生,换个教喻,胡宗宪就有可能得蒙青眼。

尽管不能以此钉死胡宗宪,胡宗宪和霍长觉有着不在场的证据,但至少挑夫陈翔死了,而他胡宗宪还活着,所以他同样是有杀死陈翔以嫁祸的嫌疑。

实如和尚诵了一声佛号,在他身后,是惨叫哀号的百姓,在他身前,是不复平日威仪的知县、赵公和严千户等官员,实如和尚对着他们诚挚地说道:“只不知道胡施主用了什么障眼法罢了。贫僧以为,借泥石流害了陈翔,坐实其杀害鲜于施主之行,不能说没有一点可能。”

本来知县是不太想理会实如和尚的,但王大头不识时务,跳出来说什么:“和尚你放什么屁,陈翔昨天自己都说了,他就是要杀鲜于先生,胡秀才需要杀死陈翔,来坐实吗?”

结果知县只觉得烦到不行,直接就让几个豪强家里的仆人,把胡宗宪请到塔林去,基本就是属于被拘禁起来。

严千户看着感觉不是太对,这个时节他再不开口,真的就要乱套了,结果他才刚说了一句:“胡生多智,此正用人之际……”

实如和尚就在赵公边上说什么:“贫僧久闻大明以文御武,今方知绣春刀能治国平天下。”

“胡生是明府治下,自有明府管辖处置!严千户且去巡视不法,救助民众吧!”赵公听着实如和尚的话,翰林清贵的性子就起来了,他要还在当官,倒也不至于为了一句话,就这么喷严千户,但他致仕了啊,一个致仕文官,因为说锦衣卫不该涉足地方事务,然后就被下诏狱?当他的同年、座师等等都是白给的啊?他怕什么?

严千户一只手怕能捏死五十个赵公,但这当口,也只能硬吞了一口气,冷哼了一声走开。

事情如果到这里,然后大家群策群力,共渡难关,挨到外边的救援过来,那倒也还算好。

可所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到了中午,赵公就死了,吃饭的时候去更衣,然后被一刀毙命。

而且六品的文官死在这里,如果没有一个水落石出的话,这宴席间、山谷中的所有人,只怕都得下诏狱。六品的文官,在这嘉靖年间,那是比武官高贵得多的,不是哪怕三四品的武官能相提并论的,就算他是退休的文官,那也是文官啊!

向来喜欢美食的胡宗宪,都不禁仰天长啸:“我不该贪吃啊!”

跟赵公坐在一席上,然后赵公死了,这能好得了?

实如和尚却又跳将出来:“此事,怕是严千户所为!贫僧不打诳语!”他接着又说出锦衣卫严千户杀死致仕史官赵公的原因,“赵公之致仕,有传言,便是因为他修史时,铁笔如刀,如实记录了当今天子起居注中一些不太妥当之事,那么锦衣卫为天子鹰犬,严千户杀赵公,简直天经地义!”

接着他又提出来,甚至,两次泥石流,都有人为的嫌疑,第一次是派了锦衣卫控路,第二次也是严千户和霍长觉出去这后,第二天黄粱他们一出去就死掉了,而锦衣严千户是最大的嫌疑人,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严千户本要将其缉拿,结果实如和尚又向知县问道:“公亦惧绣春刀,而不言乎?”

想起这和尚是知府绍介来的,知县也只得站出来,保下实如和尚,说道是万事回了县城再说。不然的话,传出来知县跟厂卫一体,那知县在文官圈子里,就算臭了。

胡宗宪费尽力气,在第六天早上,终于形成了严谨的证据链条,说动了空和尚两个师弟出来作证。

石妖杀人,是因为了空和尚按实如和尚安排的,去了厨房下致幻药,又在人群里投掷忍者所用烟雾弹,以造成视觉和氛围上的压力。而实如和尚的大袖里,就是致幻剂的解药。

为什么会来这里,是实如和尚提出要来此处的,他诱使了知县选择这个古村;

他准备和白莲教联手,白莲教要造反,实如和尚要弄钱有打探大明的军事布置。

泥石流就是了空和尚在实如和尚安排下,弄出来的产物。

王举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听见了实如和尚跟黄粱在塔林里的密谋。

人证、物证,胡宗宪拿出来所有的东西,都足够证明实如和尚就是凶手。

实如和尚竟然也死了!

那么,真凶是谁?

也许真的是胡宗宪?

最后胡宗宪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出自己陷入这个密室杀人的局,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推出最后的真凶,整理出详尽的证据链条,并且解决了后续的死亡危机,揭开倭寇的狼子野心。

首先,杀王举人的是谁?

对王举人下手的就是黄粱,因为黄粱是足利义光留下来接应实如和尚的暗子。

为什么会去拿鲜于先生的囊刀,是因为鲜于先生好酒,而在这山谷里,刀斧的数量不多,一旦去拿,很容易被人发现。至于说用木钉之类,也得去找斧头来削,也一样会引人注目,所以不如在鲜于先生酒醉之后,取囊刀一用。

胡宗宪认为,黄粱并没有死,他只是消失以避嫌,并干掉目击证人。

如果黄粱不“死”,而那个目击证人又把看到的事,向其他人宣扬,那黄粱就根本无法回避问题,他这种情况下,要不就是跟那目击证人一起,看谁扛得住酷刑,要不就只能招供了。而以实如和和尚对胡宗宪的防备,他不会放任事情这么发展下去。

所以黄粱的“死”,是一个必然的安排。

陈捕头的死,是因为他注意到了了空的不对劲,所以当他跟踪了空时,发现黄粱没死,结果被实如和尚干掉,其实那天晚上,实如是要干掉赵公并栽赃严千户的。

而按之前陈翔的交代,鲜于先生之死,是陈翔下的手。其实他第一天就要杀鲜于先生了,只是第一天黄粱去偷刀,第二天又遇上实如和尚盗刀要去杀掉赵公,第三天他就下手了。下手之后,他见实如和尚在打听胡宗宪的往事,就觉得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不料弄巧成拙。

赵公的死,是实如和尚此行的终极目的,能过栽赃给严千户,然后使得严千户被革职查办,以让后者无法再盯紧海贸走私事宜,这样实如和尚就能从中谋利。

古村的瘟疫,就是实如和尚安排出来的,他就是要把一众人等全困死在这里,才能够实现杀死赵公,然后寄祸严千户的计划。

胡宗宪甚至认为,实如和尚其实也没有死,因为他的“死”是投湖,和黄粱一样,都是属于死不见尸的。

“彼等现于何处?”知县问出了这个问题。

要说他们没死,总得找出他们在哪吧?而严千户也对胡宗宪说道:“是不是太过武断了?”

因为严千户和霍长觉这几天一直在堪查地形,找出路,很难相信,实如和尚和黄粱,神不知鬼不觉,就溜出了山谷。

但就在这时,两艘乌篷船从湖上而来。

从船下来的就是胡宗宪一直没找到,很担心她们的霍曼殊、李婉卿和小桃红、绿萝,还有军户刘大姐、古村幸存的陈家姑娘。而随着被她们从船上拖下来的,就是实如和尚与黄粱,他们四肢都中了箭,刘大姐虽然不能如霍长觉一样开得了一石硬弓,但她箭法很好。

她们能捉到这两人,是因为古村的幸存者陈家姑娘认出了去投毒的黄粱。

从下船就认出来了,这也是陈姑娘一直低头的原因,她很害怕黄粱认出她,杀人灭口。

在确凿证据之下,实如和尚不招,黄粱也一一招出来:

胡宗宪并不是实如和尚的主要目标,甚至如果可能的话,实如和尚是要避开他的。

因为在实如和尚看来,正是因为招惹胡宗宪才导致足利义光的覆灭,那么他没有理由去重复足利义光的道路。

但当陈捕头死了之后,胡宗宪敏锐地发觉,两名死者可能是死于同一凶器,并且准确指向囊刀时,实如和尚就知道,他绕不过胡宗宪,所以开始向胡宗宪下手。

实如和尚有他的利益诉求,甚至他完全不是为了给足利义光复仇,而是为了他自己谋取利益,他要和白莲合谋,建立稳定的商路,从而赚取利润,去反哺国内贫困的倭王。但对于胡宗宪来说,对于大明来说,实如和尚就是真真切切的凶手。

“解决他吧。”胡宗宪对霍长觉这么说道。

实如和尚吓得脸色比那身雪白僧衣更白:“贫僧从不曾招认任何一桩指控,不论如何,便是施主以为贫僧有罪,也当回到府城,交由有司论断!”

“送了大师归西,再论断不迟。”胡宗宪很冷静地说道。

“施主今恃利刃在手、舌灿莲花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施主何得不怖?”实如和尚厉声喊问。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南北朝周武帝灭佛时,僧人慧远以地狱来威胁周武帝,原话是:“陛下今恃王力,破坏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论貴贱,陛下安得不怖?”周武帝当时勃然作色大怒,直视慧远说道:“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实如和尚就是套用慧远的话,来威胁胡宗宪。

不过胡宗宪没有用周武帝的话来回答他,胡宗宪抖开折扇,转身向着霍曼殊她们行去,头也不回,只是淡然道:“不闻灭佛,诛一倭寇。”

霍长觉抽刀斩下,夕阳很美,这是实如和尚最后的感想。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最后的绣春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最后的绣春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三章 不闻灭佛,诛一倭寇【全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