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军武盛世

第116章 军武盛世

出于夫君的安慰,蒲城郡主哭的更厉害了。

将头靠在吴伦肩膀的朱尚雪,心中想到:“不行,不能让夫君受委屈,一定要让王兄还一个公道。”

朱尚雪也是利落之人,说告状就告状。

第二日,一只飞鸽从郡主府飞向天空,经过洛阳中转,最后送到了正在陪同皇帝检阅官军的朱尚炳手中。

“何事?”

魏公公在朱尚炳身边耳语,让朱允炆见到皱眉的朱尚炳后不由询问。

“后院起火了。”

朱尚炳没有隐瞒,苦笑着回答朱允炆。

朱允炆一听,微微一笑:“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兄弟俩在感叹,在有说有笑,却让同处高台的其他封王,心思百转。

昨日两人还差点上演兄弟相残,怎么今日却相谈甚欢了。

兄弟没有隔夜仇!

与封王们的心思不同,正在演武的大明将士们,此刻使出了平时三倍的努力,正在各自指挥使的号令下,展示着大明的军魂。

“大明万胜。”

随着主持这次大比武的李隆基高喊后,迎来了数十万将士沉闷而低沉的回响。

“哼,哼,哼。”

轻声哼了三声,让所有将士都能跟上曲调。

随即,便是扯开嗓子开始大吼。

“日月同在,天佑大明。”

随着通天彻底的嘹亮声,高台上的皇帝朱允炆也跟着吼了起来。

“日月同在,天佑大明。”

朱允炆开了头,所有封王们也跟着还轻声哼了起来。

“风,云,起。”

再次调整同步的曲调,随后便是。

“执手之矛,攻彼之甲。”

“血染黄沙,护吾华夏。”

“哼,哼,哼。”

“子以血肉,甘化刀枪。”

“日月旗指,坚不可挡。”

“哼,哼,哼。”

“心岂无愿,勿想她忘。”

“子上疆场,戎马生涯。”

“哼,哼,哼。”

“他日回乡,无意自赏。”

“埋骨沙场,乡人勿伤。”

“风,风,风。”

“吾皇圣王,日月同光。”

“子之愿望,护其边疆。”

“万千所恨,从无另想。”

“自证其身,只明朝阳。”

“子已不在,后人既往。”

“吾心永恒,护守华夏。”

“哼,哼,哼。”

“子愿世间享太平,”

“它乡埋骨青草生。”

“红尘牵绊客有情,”

“长笑一声尽了之。”

“大明万胜,日月同在。”

所有人,在最后都卯足了劲大声高喊。

“大明万胜,日月同在。”

铁与声,乡与情的演武,在黄昏时分终于落下了帷幕。

十日时间,每一支卫所驻军,全部经过了大明皇帝朱允炆的检阅。

对此次演武,朱允炆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明好儿郎!”

在皇帝口中,好评往往伴随着物质上的奖励,朱允炆也不例外。

金口一开,所有参与大演武的将士,都将获取一担粮,一匹布的奖励。

随后便是普天同庆了。

皇帝朱允炆,再一次开启了大明皇室的内部庆祝。

“为什么不给金银?是不是小气了一些?”

入席之前,朱尚炳朝皇帝朱允炆抱怨了一句。

现在的大明王朝,不说富滴流油,但绝对是富滴流油。

如果换了他是皇帝,至少也要给每一个将士赐下一两银子。

“别说银子,一说银子朕就头疼。”

朱允炆抬起手,意识朱尚炳打住。

而朱尚炳在朱允炆脸上打量了一番,不由点了点头。

现在的朱允炆处在爆发的边缘,可与债主的表情类同。

“皇帝欠了很多银子?”

朱尚炳问道。

朱允炆怒视朱尚炳:“朕说了别提银子。”

见朱尚炳欲言又止的模样,朱允炆大步走开。

“先用膳。”

食不言寝不语,整个用餐期间,除了朱允炆喊了一声动筷以后,几十位封王除了咀嚼,几乎没有发出任何杂音。

朱尚炳倒是想说两句,毕竟酒桌文化不应该放弃。

可是,除了自嗨,还是自嗨。

燕王朱棣倒是点评了朱尚炳一句后,便如其他封王一样胡吃海喝,再也不理会朱尚炳。

“有其父必有其子。”

然而,当朱尚炳听了这话以后,立刻放下筷子,就直直的盯着朱棣思考起来。

“什么意思?”

莫非便宜老子也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二世祖!

先秦王朱樉嚣张跋扈不假,雄心壮志也不假。

毕竟史书上有记载,曾经的便宜老子朱樉,可是在西安穿上了龙袍。

后来因为此事,被朱元璋召回南京软禁了一段时间。

如果不是朱允炆的老子朱标力挺,朱樉怕是会终身监禁在南京。

“难怪朱允炆会说起,自己有个好爹,给自己留下了足够深厚的根基。”

而他朱允炆,因为懿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他缺少了足够的父爱。

朱元璋把江山传给朱允炆,或许是因为朱标的原因。

毕竟爱屋及乌。

众所周知,朱标是朱元璋花了一生心血培养的帝国继承人。

其太子的权利,在整个华夏王朝中堪称之最。

而且,朱元璋几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明帝国的政治以及军事权利,全部移交给了朱标,朱元璋只是躲在身后为朱标查漏补缺。

这样不贪念皇位的皇帝,这样权利如同皇帝的太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明帝国传承恐怕真的会延续万年,甚至万万年。

试想一下,后人总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而有朱元璋这个早早培养继承人,以及彻底放权的父亲做榜样,朱标的皇位继承人,肯定也不会差了多少。

如此良性循环,明帝国的强大恐怕会超出想象。

当然,朱元璋虽然同样为朱允炆继承皇位,能坐稳皇位,进行了呕心沥血的铺路过程。

但,朱元璋的行为对大明内部的自我伤害也是不能忽视的。

大明的元老重臣太多了,朱允炆根本镇不住。

而朱元璋,在朱标早逝后,经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剧,加上自己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他已经没有耐心像教育朱标一样教育朱允炆这位皇位继承人了。

关于朱允炆上位前,大明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不难看出,朱元璋的确有为朱允炆铺路,扫清障碍的谋划。

从朱元璋坚决不同意削蕃,甚至怕朱允炆被朝廷大臣左右中就不难看出,朱元璋甚至给各地封王留下了靖难的口子。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可见,朱元璋经过了一番清洗,还是怕朱允炆根本镇不住文武大臣。

或许是知子莫如父,又或许是知孙莫如祖,朱元璋深知,除了朱标掌控强大的大明王朝,靖难之战迟早是要发生的。

毕竟,老四朱棣一直觊觎皇位,英明睿智的洪武大帝会不清楚!

只是,让他失算的是,老四朱棣的确如他谋划的一般清君侧。

可却却把皇帝朱允炆一起给清了,这点朱元璋倒是失算了。

人算不如天算,或许时光能够倒流,能给朱元璋重新选择的机会,相信朱元璋第一个会拿下朱棣。

让你清君侧,是为了巩固皇帝的位置,你居然敢造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靖难之战前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靖难之战前夜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6章 军武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