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 初战平壤(2)

第45章 ◆ 初战平壤(2)

明军初战失利,被朝方欺瞒且得不到作战配合的祖承训一怒之下,欲率军回国。朝王李昖闻此,急派兵曹参判沈喜寿前往九连城,恳请辽东总兵杨绍先申留祖承训部驻防义州,以保自身安全。

杨绍先得到祖承训的战报手帖后,对朝方临阵通敌,附逆作乱,补给不利,军情不实等劣迹予以申饬,李昖忙遣使申辩。(“方戦時,鮮兵一陣投降賊陣,故戦不利云,上遣使伸辨”。)

史载:“杨总兵怒曰,自古以来,安有大国为小国,劳动许多兵马,救济急难於数三千里之外者乎?皇恩罔极,所当图报之不暇。而尔国将官,不此之思,管兵管粮管舡诸臣,皆落后不肯上阵,朝鲜之兵,一小营投顺,独驱吾兵犯贼。尔国初言,倭奴只用铁炮长剑,无他技也,厥数亦不过一二千云。而今则天兵逢箭死者甚多。其数又过万云,是何欺瞒?尔国素称礼义之邦,岂有护贼内应之理”?李朝《宣祖實錄》)

朝鲜左相柳承龙的自撰文献,也对朝方的劣行有着详实的描述,他言道:”近日中原者疑我者非一,缓于报变,一也;请兵不早,二也;不存接唐之哨探者,使之饥饿,三也;既请兵又言粮饷匮乏,四也;唐人请我国人为向导,而时无一将一人立于阵前,五也;自古虽危乱之际,而乘兴所驻,必有护卫之兵,今荡然无存,自他人视之,晏然如平日,六也;国将危亡则必有投袂泣血,忘身赴急之臣,而一时气象,徐缓宽纵,应对酬付,率多侯时,七也;夫如是,安得唐人不疑”?(柳承龙《西崖先生文集》)

事后,朝鲜国王李昖急忙与近臣海平府院君尹根寿查验李薲忤逆之事,二人之间对话言明了朝鲜军政不修,纪纲废弛,将领通敌之举。并极力掩盖以防外泄,以免引起宗主国的申斥与严厉处罚。

但为顾全自身的颜面,并未问罪于李薲,只对其军中的裨将金应缄施以杖责敷衍了事。(根壽曰:“节度使似不可罪,而四队领将可罪矣。闻天将回来时,有别将金应缄者为先出来,兵使姑示杖罚云”。李朝《宣祖實錄》)

史记,上曰:“天將見敗,反歸咎於我國,國事不幸。根壽曰:我國之管糧管船等官,無一人入戦者,至於發兵者,亦退怯不前,天將之怒宜矣。上曰,發兵云者,指節度使乎?根壽曰,平壤之役天將以我軍分爲五隊,與之同時進勦,而及至城下,四隊不至云。上曰,若然則節度使欺罔乎?判書所言,今始聞之。我軍不爲前進,祖總兵之怒固宜,節度使不得辭其責矣。史游击军马奔回之时,祖副总结阵在西门,望见李薲军马,与贼有若对话者然,贼亦稍稍退去。天兵陷於泥中,李薲之军,发无不中,贼不敢近。华人云,以如此之技,何以引贼至此?上敎曰,闻中和贼,十七日聚平壤云。此必知我国之擧措而然也,且陪持人亦知师期云,可谕都元帅监兵使,勿使下人知之”。(李朝《宣祖實錄》)

明军第一次攻击平壤失利之后,曾配合祖承训作战的李薲,又被李氏朝廷调任为都体察使平安道监司(从一品)李元翼的副将,参与朝军进攻平壤的作战。李元翼费尽心力才筹措到上万可堪一战的兵马,意图收复平壤。

然而,在昏聩的李氏朝廷包庇纵容之下,李薲在卖国行为却继续上演。1592年8月1日,李元翼统带防御使龍崗郡守金应瑞、彰信校尉兵马萬户金億秋等部水陆军一万二千余人进抵平壤。又是李薲自诩己方军力强盛,力主出战,致使朝军遭到小西第一番队上万日军与数千朝军伪军弓手的伏击,大败而退。

日军先以示弱诡计引诱朝军来攻,然后用大筒、铁炮展开火力急袭,再将朝军截成数段,肆意砍杀,李元翼所部大败,折损安辺府別將(从四品)朴命賢、中和別將林仲樑、训练院奉事崔潗等官兵四千餘人。(“時监司李元翼等屯順安,召集千餘兵,精銳頗多。防御使金應瑞,萬戶金億秋等水军,龍岡、三和、甑山、江西沿海都邑之兵萬餘人,以逼平壤之西,至城外而賊終不出。巡边使李薲以平壤賊勢衰,而我軍足以進取,又不可等待唐兵,促令進攻。於是三路俱進,遇探賊射殺數人,俄而賊兵大至,官軍驚潰,奉事崔潗、別將林仲樑、朴命賢皆死,江邊勇兵多折傷,三戦皆不利,退屯本所。)

由奸佞之臣操控军机的朝鲜军队焉能不败。这个在“壬辰之役”中,与敌方暗通款曲,并且屡次给中朝军队造成损失的朝鲜将官李薲,出生于朝鲜中宗三十二(1537)年,为瑞興副守李春億嫡子,李薲在宣祖三年(1570)年武科及第,曾任会宁府使,壬辰倭乱爆发之时,官至从二品的平安北道兵马节度使。在李薲参与的多次对日作战中,因其泄密军情,中朝军队均遭不同程度的伤亡,最终在晋州陷落之后,奸佞李薲被弹劾以白衣戴罪從軍。

然而令世人诧异的是,自开战之初就通敌祸国的奸佞之徒,最终居然躲过了残酷战争的浩劫,竟于战后(公元1603年)善终而亡。这对于无数卫国捐躯的朝鲜人来说,不啻于莫大的讥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壬辰战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壬辰战争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章 ◆ 初战平壤(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