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堂课 知识悬疑:如何带领读者探索知识的未知

第13堂课 知识悬疑:如何带领读者探索知识的未知

第13堂课知识悬疑:如何带领读者探索知识的未知

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成为许多写作者创作知识悬疑小说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写好知识悬疑小说。

在讲述具体的写作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知识悬疑小说”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悬疑小说?顾名思义,能带给读者知识的悬疑小说,它同样属于“悬疑小说”的范畴。再具体一点,就是以自己所熟悉的知识为探索目标,运用小说创作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导读者一步一步获得知识。也就是读者在阅读时,既能获取一定的知识,又能体验到悬疑小说的阅读快感。

明白了知识悬疑小说的内涵,我们接着分析如何将“知识”与“悬疑小说”这两个元素完美融合,创作出成功的知识悬疑小说。

首先我们说“知识”,既然是知识悬疑小说,那么必然会涉及大量的知识,不管是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还是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神话的等等。有可能是多个领域,也有可能是单一领域。不管是多个还是单一,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即将书写的知识要做到了然于心,保证准确无误。这是一个前提,一个硬件部分没有讨巧的方法。这些知识的获取并不困难,我个人建议是,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去查阅研究,多方考证,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作为一名拥有作家梦、非学者型的作者,通过自己不断地知识积累,写出惊艳的作品是可以实现的。而那些学者型的作家,其实也都曾经历过百川汇海的阶段。拿丹·布朗来说,他从事专职写作前是一名大学的英语老师,他的父亲是数学教授,母亲是职业宗教音乐家,他的妻子是一位艺术历史学家兼油画家,可以说成长与生活在科学与宗教知识的海洋中,因此他的小说中,宗教、历史、艺术、逻辑等元素无处不在。再举另外一例《玫瑰的名字》,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家。作者安伯托·埃柯是一位学者教授,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记号语言学权威。学术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储备大量的知识是有力的支撑,你要做的就是对你计划写作的对象,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了如指掌,并且对与其相关的知识烂熟于心,作家与匠人是一样的,需要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其次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引用的知识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子虚乌有的;或者是可以根据现有的科学原理或研究考证、推论出来的新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设想或意愿编造出来的。以《兰亭序密码》为例,《兰亭序》在历史上确有此物,而且大家公认的是出自书圣王羲之的手笔。后来李世民辗转得到《兰亭序》的真迹,就此发扬光大,成为“千古一帖”,但此后《兰亭序》真迹的去向却成为“千古之谜”。更为惊人的是,有学者研究认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那么到底有没有真迹?如果有又在哪里?小说正是以此为历史依据,再依托唐朝的历史、官场、军事、文化来呈现环境背景,其间穿插唐朝的历史典故、趣闻轶事、文学知识,读者不仅能够体验到惊心动魄的故事,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比如《达·芬奇密码》,随着情节的推进,罗马天主教的历史、卢浮宫画廊的历史、五角星的内涵变迁、达·芬奇名画、斐波那契数列、死海古卷、希伯来编码、郇山隐修会等历史的、艺术的、密码学的、神学的知识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大开眼界。不过,在这本书火了之后,书中的一些假设遭到了质疑,但我想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它的创作方法,只要在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持以谨慎的态度就可以了。

在储备足够丰富且科学存在的知识之后,紧接着的重点是使用文学的艺术手法去处理这些知识,让它成为兼具文学性与知识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枯燥的科普或毫无生机的知识点堆砌。归纳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尝试。

第一,对习以为常的知识进行陌生化处理与大胆假设。所谓“知识悬疑小说”,故事情节必然有大量的知识背景做支撑,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大众已知的内容,则很可能会被读者吐槽凑字数,文本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在援引中进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也就是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大家熟视无睹的事物,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增加审美的新鲜感。比如在《达·芬奇密码》中,一改大家对基督教中上帝耶稣神的形象认知,而把他描述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而且出身高贵,拥有妻子和后代;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一般认为是一位女性的肖像,而书中兰登却推测出是达·芬奇的自画像;《最后的晚餐》,人们普遍认为画中是十三个男性,但小说中的雷·提彬爵士却提出,耶稣旁有一位女性是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作者对传统的宗教知识进行大胆的假设,甚至是颠覆性的诠释,看似是无稽之谈,但又因开头“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而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将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虚构相结合。在我们的认知中,文学的本质在于虚构,而历史的特征是真实,两者水火不容。但事实是,历史不可复原,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历史现场,因此,只能通过文字还原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历史受到记录者本身的制约。所以,历史也具有文学的叙事功能与虚构的特征。埃柯在《玫瑰的名字》的开篇,不厌其烦地叙述他对《梅尔克的修士阿德索的手稿》真伪的调查考证,最后得出结论,手稿中发生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随后是已届残年的阿德索“准备在眼前的羊皮纸上写下我年轻时所目睹,而今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重现,既不可思议又十分可怖的事实”。随后,以年轻的阿德索的视角叙述,他跟随导师调查连环凶杀案的来龙去脉。阿德索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样的叙事方法,不仅凸显了小说的真实性,增加了吸引力,而且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对历史的解构。埃柯用一种现代的观点和思维重新定义了中世纪的历史,其间杂糅了悬念、凶杀、言情等通俗小说的叙事元素,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第三,悬念设置松弛有度,知识呈现循序渐进。每一部小说都需要悬念,它给小说制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紧张刺激的感觉。悬念拖延了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时间,读者对这个问题的情感参与度越高,他们对人物的担忧就越多,那么悬念的力度也就越强。但是因为是“知识悬疑”,因此,由知识构成的悬念,则需要松弛有度。否则读者就会一直处于神经紧张的状态,产生审美疲劳。比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的开端,便设置出了一个宏大的悬念,即是谁杀了卢浮宫馆长,他把自己的身体摆成了奇怪的形状是为了什么?这个悬念贯穿整个故事。接着以主副线索交替并进,以兰登与索菲解密为主线,给他们设置警方、“天主事工会”、提彬三方对抗力量作为三条副线,其间还穿插了兰登的回忆,补充主要人物的背景,看似缓和了冲突的节奏,实则暗流涌动,使得接下来的故事更加紧张。而知识的设置也是循序渐进,先呈现出馆长奇怪的死亡姿势,然后依次解密馆长所留下的五角星符号、数字、身体的形状等谜题,这些知识并不是集中出现,而是跟随主要人物的脚步,分布在不同的调查阶段。而且没有一次性揭开所有的秘密,让读者在好奇与担心中期待后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写作“知识悬疑小说”时,运用主副线交替行进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和知识循序渐进的呈现方式,能够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最后,提供两条锦上添花的小技巧,提升文本的艺术价值。一是活用文字游戏。比如,人物名字中含有双关语,线索中暗藏密码,增添故事情节的神秘感。这在《达·芬奇密码》中十分显著,像馆长留下的数字13-3-2-21-1-1-8-5,到被发现是斐波那契数列,最后又被赋予为取款机账号的意义。密码游戏是悬疑推理小说常用的套路,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不需要多么复杂,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二是注重语言环境的塑造,这也是一个加分项。虽然是悬疑小说,但相比起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描写搏斗与凶杀的场景,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来说,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一样的场景,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形象立体,更具画面感与艺术性。读者能够感受到的言外之意就会比较丰富,文本的思想内涵也随之无形提升了。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何写好知识悬疑小说?我分别从知识和悬疑小说两个方面讲解了一些方法论,我相信,如果掌握了上面所讲述的方法,写作起来并不会太难。知识悬疑小说,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可以发现,就是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过去的谜团,这个谜团可能是历史本身,也可能是历史物件。期待大家的好故事,我们下一堂课见。

本节课的脑洞题:

历史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有非常多意味深远的名画,有的画中就有故事,有的画本身的流转就是一个传奇。挑一幅你感兴趣的名画,尝试着写一个短篇或者故事框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故事写作:小说写作实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写作:小说写作实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堂课 知识悬疑:如何带领读者探索知识的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