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重用

第27章 重用

九月的北京,炎热的夏季已经过了大半,风中已经带着丝丝凉意。

东暖阁中,朱由检目光审视着眼前这位大明科技派的代表人物,徐光启。

眼前的徐光启是一个黑瘦的小老头,尽管身上穿着绯红的官袍,但浑身上下几乎看不出来当官的威仪来。

满头华发,胡须也已经白了大半,一张老脸黑瘦黑瘦,一双青筋暴露的双手,尽管只是看到手背,也能看出并没有大部分官员那般温润细腻,反而十分的粗糙,显然经常进行劳作。

唯一让朱由检感到满意的是,老头子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眼神却很是明亮,精神头也显得极为饱满,短时间内还是不用担心他的身体问题。

毕竟历史上的徐光启似乎在崇祯初年便驾鹤西去,他可不想这么一个人才,自己还没有大用便即消失在历史当中。

“来人,给徐爱卿搬张椅子!”

打量徐光启只是极短时间内完成,朱由检轻咳一声,出言吩咐道。

“微臣谢过陛下隆恩!”

看着王承恩亲自搬来一张太师椅,大为震惊的徐光启顿时再次拜倒于地谢恩,这才战战兢兢的在椅子上坐了个边,心中却是感慨万千。

一般皇帝召见年岁大一些的大臣,都会给赐座,但向来都只是一个小马扎或者锦墩而已。

而他的待遇竟然是一把椅子,这种待遇可是直接将大明立国以来九成九的大臣都给比了下去,怎么能不让他既感恩于内,又惶恐难安?

“朕招爱卿回朝,是听闻爱卿在研究一些外番种子,听说这些种子产量远高于小麦,水稻。徐爱卿,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朱由检挥手招呼徐光启坐下,并没有多少客套,直接了当的问道。

“回陛下,确实如此!”

徐光启听到皇帝问到这个问题,顿时精神一振,顿时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陛下,微臣已经测试过,番薯亩均产八石到十五石上下,马铃薯(明时叫法,因其酷似马铃铛而得名)亩产还要稍多于番薯,玉米产量稍差些,亩产五至七石上下,这些外番薯类,都有极佳的抗旱抗寒能力,较之小麦更适合大明如今渐冷的气候。若是能够推广全国,则我大明再无粮患之忧!”

“其中番薯最为得力,不仅其果甘甜爽口,水煮生吃皆可,产量极高。甚至极叶肥大,亦可为人食用,若此物推行全国,大明再不复缺粮之虞了……”

看着满面红光,侃侃而谈的徐光启,朱由检虽然不断的点头,但是心中对此人,也是充满了同情。无他,因为他的一生,实在太过于坎坷了。

徐光启是大明末年难得的实干派,但却仕途极为艰难。年轻时因锐意改革,应试时文章屡屡标新立异,故而屡考不第,蹉跎至四十二岁,这才遇到他的贵人座师焦竑,得到举人功名。

数年后,又因焦竑简拔,再次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之路。

不过所谓成也焦竑,败也焦竑。

他的座师焦竑是当年狂生李贽的弟子,李学又是被被孔孟传统儒学贯以“异端”,因此被打上异端标签的徐光启,在官场上可谓是大受排济,终其一生,都难为官场主流认可,事事皆遭掣肘。

徐光启官路极为坎坷,数次起落,却难以寸进。

官路不顺,徐光启作为实干家,却依旧没有丧气。他发现万历中后期,大明各地天灾不断,有愈演愈烈之势,民意更因官场黑暗,百姓食不裹腹,各地都有饥民被迫落草。

虽然这些人数量并不多,在地方上也根本翻不出花样来,但他明白若是放任不管,早晚都会酿成大祸。在得知海外传来的高产粮食之后,无官一身轻的徐光启便即全身心投入进其中。

徐光启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方法改进,终于将番薯种植成功,并总结出了“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之为“松江法”,并创造性的想出了现在仍在被广泛使用的地窖储藏法。这些方法,不仅使得番薯在上海地区种植成功,并顺利的推进到了山东、河北,甚至东北等地。

不过唯一可惜的是,这种高产作物得到了大明官绅商贾的一致抵制,毕竟这种高产作物一旦推行全国,那传统的粮食价格就会出现跳水般的下跌,在无数人利益受损之下,这种高产作物也只能小范围内种植,根本无法朝廷大规模的推广。

虽然一番辛劳无人问津,但徐光启却毫不在意,在家之时,除了不断的改进这些粮食的种植方法外,也因为这些作物,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与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更是编纂整理华夏本土的数学文献,完成了《测量异同》与《勾股义》等书;并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文献。

万历末年间因为建奴崛起,官军屡战屡败,便愤而几次上书,欲为朝廷重练新军。虽不断被人嘲讽,打压,却始终毫不动摇。

练军不成,便即上书愿改良官军武器,想用精良的武器来增加官军战力。

这种提议被官场上下讥笑‘奇淫巧技’,皇帝方面更是又因万历三大征后,国库极为空虚,根本无人支持于他,种种报负呐喊,却是杳无回应,令他心灰意冷,再也不提改革事宜。

到万历末年,大明的观象台已年久失修,观测更加不准,导致历法与“天度不合”。天子不知天象,百姓农耕节气与气候对不上,导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修改历法迫在眉睫,但这个苦差事、冷衙门根本无人问津,徐光启却再一次振作精神又开始研究天文学。两年后,徐光启上疏毛遂自荐,请求重修新历,这一次再无人与他为难,他的请求终于第一次得到了批准。

这些全部都是朱由检在浩瀚的奏章中查阅而来,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其实是充满悲情的,他年过不惑才中进士,半生官场起起落落,很多主张都没能实施。

他推广番薯、水稻,活人无数,翻译《几何原本》为华夏数学打下基础,却没人重视。他晚年呕心沥血编纂的《农政全书》和《崇祯历书》,自己却都没能看到其面市刊印。

他研习西洋火器,希望能造炮保国,而曾被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队,后来却成为满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后来位至次辅,却保不住爱徒的性命。

看着容光焕发,滔滔不绝的徐光启,朱由检发自内心下定了决心,决不能让位改革家去坐那冷板凳搞历法,排除万难也要将之重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明最后一个暴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大明最后一个暴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 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