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些压迫你、伤害你的人一边去

让那些压迫你、伤害你的人一边去

善良本无错,保护不了自己就错了。不是说善良不对,也不是说不帮助别人,而是在力量不够、防御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不能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同样,不能否认善良,但善不能被恶利用,阳光的背后充满了阴影,站在阳光中的人想象不到那些黑暗与龌龊。

让那些压迫你、伤害你的人一边去

卑鄙的灵魂摆脱压迫后便要压迫别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很多人的善其实不是真正的善,而是看不见自己正伤害别人的偏见。

我们很容易越俎代庖地帮别人做很多事,然后将其定义为“我这是对你好”“我这是在帮助你”,在心理学上,这叫“虚假同感偏差效应”。同样,我们也容易被越俎代庖,无缘无故就“得到”了很多自己没有请求就获得的帮助与关心。而有时候,这种关心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这使得我们常常在无尽的痛苦和遗憾里挣扎。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之下,我们很容易在无意间参与“集体屠戮”,给他人带来莫大的伤害。比如农家女孩嫣雪,她家有姐弟三人,弟弟是全家的宝。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家里的所有家务杂活儿,母亲都会安排给她做,要她照顾弟弟,要她吃苦耐劳,要她好好学习,以拯救这个贫穷的家。等她能挣钱了,母亲还要她为弟弟花钱盖房娶媳妇。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母亲美之名曰“孝顺”,仿佛只有她愿意“孝顺”、愿意牺牲,才能解救全家于水火之中。

从小被逼着以这种方式尽孝的人,往往是家里最倒霉的、最懦弱的孩子,家里的其他人也会模仿母亲的方式来欺压这个孩子,让他/她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压迫之中,得不到须臾快乐。反之,那些性情顽劣却被母亲宠爱的孩子,倒有着愉快的童年,他们不必背负任何“重务”,四处游玩,十分快乐。前者就像曾经的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女主角苏明玉,后者就像她的哥哥苏明成和苏明哲。

自私偏心的刻薄母亲,对苏明玉总是不满,却格外宠爱她的哥哥苏明成和苏明哲。童年的苏明玉是不被爱的。为了筹钱给她的大哥苏明哲出国留学用,母亲把正在准备高考的苏明玉的房间卖掉了,却没有问过她一句。当二哥苏明成向家里借2000块钱去毕业旅行时,苏母一口答应,而当成绩名列前茅的苏明玉说想去清华读书,想要1000块钱参加清华的特训营时,母亲却冷冷地说:“你去读家附近的师范吧,不用学费,还可以回来帮家里干活。”所以,我们可以从后来的剧情中看到,苏明玉的一生都生活在对母亲的恨中。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以,若你善良,请离开那些只想绝对控制你的人吧,在你还有健康的思想和身体时。

人际关系的最大杀手,是很多人只想控制另一方,而不是将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具有健康的人格的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对另一方的关心,不过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让对方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以“关心”之名发泄控制欲、责骂欲和暴力欲,不过是因为这些人的精力终日不得合理发泄,没有能力去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所以只好盯着别人。

他们喜欢盯着别人,但并不是看着别人。

他们喜欢跟别人说话,但并不交流。

他们的心里只有“我想如何”“我想你如何”,而不是在合适范围内“做自己的事,允许别人有自己的爱好……”他们觉得这是为你好,你不准有不同意见。你要敢反抗、敢要求、敢有自我意志,那你就是“良心坏透了”。

他们看不见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看见了也拒不认错。他们伤害了你,却表现出很无辜的样子。反正痛的是你,他们可不管。

很多禅修大师告诉我们,在遭遇痛苦和他人的不友善对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理解别人,只有自己变好,世界才会变好。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一味地去理解别人,为什么没有人来理解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伤口都无法治疗,又如何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自己都还没有爬起来,如何去扶起别人,治愈别人的伤口?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被欺负和逼迫里,唯一的选择是离开,离开所有人都强迫你承担他们焦虑的地方,离开那些逼你承担他所有焦虑的人。只有离开了你才有机会包扎自己的伤口。虽然征途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使你举步维艰,时有退意,但那胆战心惊里的风风雨雨,是我们做回自己的唯一途径。你必须承担自己的焦虑,但你只承担自己一个人的焦虑就可以了。

当你恐惧时,你当勇敢。

当你懦弱时,你当坚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2
上一章下一章

让那些压迫你、伤害你的人一边去

%